首页 百科知识 抽炬走境习俗

抽炬走境习俗

时间:2023-03-0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据调查,海沧元宵油炬走境习俗在唐宋年间已经存在,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元宵油炬走境习俗主要分布在海沧区梅沧街道闲瑶村、海沧村、古楼农场、青礁村院前村。活动由各自村庄的富庙理事会组织,每年由宫庙理事会卜筊选出一个主会和十个头家,由他们负责油炬走境的组织事宜。据说抚顺将军是明朝的一位李姓抗倭名将,由于抗倭功勋卓著,被当地百姓视为保护神并加以供奉。
抽炬走境习俗_海沧民俗文化

据调查,海沧元宵油炬走境习俗在唐宋年间已经存在,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最早的油炬是由甘蔗渣绑制而成,后来改成竹竿绑上浸煤油的牛皮纸。

元宵油炬走境习俗主要分布在海沧区梅沧街道闲瑶村、海沧村、古楼农场、青礁村院前村。活动由各自村庄的富庙理事会组织,每年由宫庙理事会卜筊选出一个主会和十个头家,由他们负责油炬走境的组织事宜。

以古楼农场为例,古楼农场的碧云堂,主祀的神明名号是抚顺将军,陪祀的神明是王公王妈。据说抚顺将军是明朝的一位李姓抗倭名将,由于抗倭功勋卓著,被当地百姓视为保护神并加以供奉。每年在春节期间,宫庙理事会组织村民来到碧云堂卜筊,卜到“赏筊’最多的村民担任主会,其次的十位村民担任头家,负责协助主会处理事务。

元宵节前几日,主会和头家就开始准备“油炬走境”的事宜。一是用村民捐的香火钱到龙海购买制作好的油炬分发给每家每户二是联系腰鼓队和秧歌队,在油炬走境活动开始前和结束后在广场上进行表演,三是购买大量的礼花和爆竹,这些东西将在元宵节晚上燃放制造浓厚的节日气氛。

“油炬走境”从晚上七点左右开始。由主会在庙门口的广场敲响锣鼓作为信号,村民们举着油炬陆续赶来。二十多人组成的腰鼓队先在宫庙前广场里进行表演,等村民基本到齐,点燃油炬之后,“走境”队伍就出发了。队伍打头的是举着官旗的人,接着是锣鼓队鸣锣开道,然后是三顶分别向两人抬着的神像的轿子(依次是王妈、王公和抚顺将军)。举着油炬的村民分布在队伍里边,给队伍照明。为了安全起见,油炬不能靠得太近,从油炬上掉下来还在燃烧的牛皮纸也得由专人负责扑灭。队伍大概有四百多人,前后大约有几百米,加上燃烧的油炬,像一条火龙在村路上浩浩荡荡地游行,场面非常壮观。队伍所到之处,附近的村民在自家门口点燃鞭炮和焰火,表示对神的欢迎与崇敬。

走境的路线是固定的,从庙里出发环绕村庄一用,基本上把村里的主要道路和田间小道都走过一遍,最后再回到庙里,全程有三四公里。队伍从出发到回到庙里大概要一个小时,这个时间正好是一根油炬燃烧完的时间。一些村民事先在庙前场院上铺上几挂长长的鞭炮和几大桶的焰火,等神像即将到庙时点燃。回庙时,抬轿的人还得抬着神像快速在院子里跑上两圈,然后把轿子卸在庙门口。这时鞭炮和焰火齐放,大概要燃放半个小时。然后腰鼓队再次表演。最后人们把抚顺将军、王公王妈的神像抬人庙中。一年一度的元宵“油炬走境”活动宣告结束。

其他村庄举行火炬游境的程序与古楼农场基本一致,都是村民先拿着油炬聚集在村庄的宫庙前然后一起点燃油炬排戚一个纵队沿着村道和田野走境一周,最后再回到宫庙前广场大放烟花爆竹庆祝活动的结束。每年元宵节的晚上,村民们都会把这个节庆活动办得热热闹闹。油柜的主要材料是竹竿、牛皮纸和煤油。取长两米多的竹竿一根,一端留大约一米长作为把手;用刀从另一端剖人,将其平均剖成三瓣,两端的连接处用一红纸条缠住。把牛皮纸缠成纸绳,均匀绕在竹子的剖开那一端,将剖开的三段绕紧。接下来用勺子将烧开的煤油均匀地浇在缠绕竹子的牛皮纸上。一根油炬就做成了。一根油炬点燃后可燃烧一个多小时。

据村里老人讲,20世纪80年代以前,油炬都是每家每户用蔗渣捆绑而成的。而现在几乎都是从龙海买现成的回来直接用。海沧元宵油炬走境活动从唐宋年间开始流传,由村民世代传承至今,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它是海沧一带民众庆祝元宵佳节的独特方式,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

元宵油炬走境也是一个极具观赏价值的民俗活动。在漆黑的夜晚,成百上千的村民手持点燃的油炬绕着村道行进,远远看去像一条蜿蜒前行的火龙,场面十分壮观。

海沧在元宵油炬走境在“文化大革命”时期曾经被迫中断,直到20世纪70年代才逐渐恢复。随着社会对传统文化的日趋重视,这一习俗已经可以公开举行,而且规模颇大。但是随着不可避免的城市化进程许多村庄面临着被拆迁和分流,这一习俗也面临着消亡的危险,再加上懂得油炬制作的老人逐渐老去,每年村里使用的油炬还需要到龙海购买。因此这一习俗还是需要进行保护、发掘和整理,以真正恢复其原生态面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