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行是人们的日常行为。无论是在古代还是在今天,出行是人们认识自然,了解社会,增进往来,开张多种活动的必然方式。把出行看成一种文化,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历史表明,出行文化是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标志,反映着人类社会的变迁和进步。
一、出行文化的概念
出行是一个简单的概念,对此,人们都很熟悉。出行文化的概念一般指行人借助于车辆、舟船、铁路、飞机等从出发地向目的地运动的行为及方式,也有人恪守安步当车这一传统。显然,从古至今的出行方式变化很大,人们不可能停留在使用一个出行工具阶段上。由此产生的文化是广泛的,应该包括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就是到今天亦然。
二、出行文化的内涵
邯郸地处太行山东麓,自古以来这里就有一条南北交通的大道,还有一条西出太行的东西大道。同时,在古代邯郸,这里河流纵横,湖泊交错,为人们的出行带来了较为方便的条件。这也是邯郸这座城市兴起较早的原因。
(一)古代出行文化
邯郸的出行文化见诸于记载较早,丰富于战国时期。作为赵国的都城,邯郸的出行文化在这一历史时期记载的比较具体。现代学者的研究证明,战国时期赵人的出行,主要有步行、乘车而行、骑马而行、乘舟而行等方式。步行应为其日常生活中最为常见的出行方式,其中尤以普通百姓为常见。这也是由于普通百姓的生活条件和经济基础所决定的。
乘车而行在战国时期的列国是一种常见的出行方式,赵国也不例外。赵国国君与赵国贵族,出行一般都是乘车而行,这也是赵国国君与贵族高尚的社会地位标志之一。在有关文献中,赵人乘车出行的记载非常常见。《史记?赵世家》载:“十六年,肃侯游大陵,出于鹿门,大戊午扣马曰:‘耕事方急,一日不作,百日不食。’肃侯下车谢。”《廉颇蔺相如列传》载:“已而相如出,望见廉颇,相如引车避匿。”此类记载,不一而足。不过,就国君与贵族来说,彼此间乘坐的车辆和马匹的多少是不一样的,还有一些具体的规定,君臣间界限森严,不可逾越。
在邯郸百家村赵国墓、太原金胜村赵筒子墓、周窑一号赵墓中都发现有殉葬用的车马坑,尤其是太原金胜村墓,发现十三辆保存基本完整的木车,通过金胜村车马坑的考古发掘,我们可以比较清楚地看到赵人出行车子的基本形制和结构。
金胜村出土的木车,可分为方形舆和圆形舆两个类型,圆形舆车有一辆,其余的方形舆车又有多种不同的式样。这批车的形制和尺寸多有不同,但基本结构仍是传统的一舆、独輈和一轴双轮。其中5号车通体髹漆,赭色地上绘有黄色和黑色的三角、人字等几何纹饰,比较华贵。
金胜村发掘简报称车马坑中的车子均为战车,恐未必恰当。这其中肯定有一批战车,如8号车以及与8号车结构相似的车子。而5号车上发现了苇席的痕迹,在百家村赵国墓的车马坑中,也曾发现苇席痕迹。从前引《韩非子?外储说左下》所记载赵简子谓左右曰:“今车席如此之大美,吾将何屦以履之?”可以看出赵人出行的车子上是放置有苇席的,乘车人穿鞋乘车,坐在车子上,5号车上的苇席痕迹,应当就是乘车出行使用的苇席遗迹。
魏晋南北朝时期,曹操出行的车仗要比战国时代威风很多,几乎等同于天子。锦旗飞舞,前呼后拥,宛然一派皇家气势。这在史籍中不乏记述。
骑马出行是中国古代的传统出行方式,和驾车出行相比较的话,应该有着更为悠久的历史。邯郸地处中原文化与游牧文化交汇的边缘,这种地域特征也会使邯郸的先民从很早的时候起,就学会了骑马打仗并出行。赵武灵王时期,他本人向北方出游,都是骑马出行。至于出征征伐,骑马应该是最常见的方式了。大王骑马,众将帅也要骑马。如果是骑兵部队,那就更不用说了。
赵人乘舟出行,文献不见记载。赵武灵王改革时,曾经提到:“故寡人无舟楫之用,夹水居之民,将何以守河、薄洛之水?”赵武灵王改革,发展舟船也是其改革内容之一。战国时期的赵国,境内有很多大河,赵人的渔业也比较发达,赵人出行,特别是在赵武灵王改革后,肯定有乘舟出行者,只是文献失于记载而已。
秦汉以来,水利、造船业发展较快,这就使得水上交通发展迅速,一叶扁舟较之于徒步行走还是要快得多。因此,无论是从政治上讲,还是从经济或军事上讲,船运交通日渐重要,并受到一些政治家或其他人物的重视。曹魏时期,邺城天然处于水网系统中,自然不会放弃这一得天独厚的条件。因此曹操在占领邺城之后,便开始大规模兴修邺城周围的川渎水道,发展水上运输业和造船业,使邺城的水上交通四通八达,水军日渐壮大。
建安九年(204),曹操在淇水入河处上游的淇水口,“下大枋木以成堰,遏淇水东入白沟,以通漕运”,补充了白沟水量,使其更便于行船。建安十一年(206),曹操为运军粮而“凿渠,自呼沲入泒水,名平虏渠,又从()河口凿入潞河,名泉州渠,以通海,”使邺城水道直抵渤海辽东。建安十八年(213),曹操又在邺城东北斥漳南“凿渠,引漳水东入清洹以通河漕,名曰利漕渠。”这些水利设施的建立,加快了邺城的发展,使邺城西、北之漳水与东面白沟衔接,沟通了漳河与洹水、淇水、黄河等水系的联系,极大地促进了邺城与周边各地的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往来。
曹操还在邺城西面漳水上筑漳渠堰,“引漳流,自城西东入,迳铜雀台下,伏流入城。”这样,就使漳河水直接流入城内。
这些水道的修凿,使邺城周围形成了一个四通八达的漕运交通网,由城内可沿水道直接南通黄河及其他河流,北达北海及辽东,它便利了交通运输,极大地促进了邺城经济的发展。这说明,曹魏时期,乘舟船出行并打仗是一种常见的方式。
在邯郸境内,至今还有京杭大运河的遗迹,舟船码头遍及运河两岸,商贾银号林立,一些会馆的断垣残壁在今天还可以看到,只是早已铅华荡尽了,不见了那时候的景色。当大名作为宋代陪都出现在历史上的时候,又该是一片什么风光呢!
这种骑马、乘车、坐船出行方式在邯郸沿袭了许多朝代。直到进入二十世纪后,这种情况才有了改观。
(二)现代出行文化
清朝末年,外族入侵,中国社会开始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随着外国帝国主义的入侵,一些西方的东西开始涌入中国。这当中,不乏交通运输工具。有史料记载,老佛爷慈禧太后还过了一回轿车瘾,不管她喜欢还是不喜欢,轿车她是看到了。
邯郸人看到轿车是清末还是民国期间,实在是难以找到具体时间了,但邯郸人看到火车并乘火车出行是二十世纪初发生的事情。对于邯郸人来说,这无异于是一场革命。1906年4月1日,连接北京与汉口的全长1214.49公里的宏大铁路干线平汉铁路正式全线通车运行。从此,邯郸人的生活中又出现了乘火车出行这一内容。
如今邯郸人的乘火车出行已经不是过去的那个概念了,2012年12月26日,北京至邯郸以及南下广州、深圳的高铁开通,从而使邯郸人的出行进入了高铁时代。邯郸东站是沿线除省会城市外规模最大的车站,也是除省会城市外唯一具有始发车条件的车站。始发车有4对,分别是邯郸东—北京西G6732,发站时间为8:09;邯郸东—北京西的G6734,发站时间为10:16;邯郸东—北京西的G6736,发站时间为16:56;邯郸东—石家庄的G6752,发站时间为22:15。京广高铁全线设计时速为350公里,初期运营速度300公里,目前从邯郸到北京西站需要2小时整,到武汉需要3小时19分,到广州南需要7小时35分,到西安北需要3小时28分。邯郸站作为石武客专河北段重要的站点之一,占地规模16000平方米,总投资2.5亿元。四通八达的高铁网络缩短了城市间的时空距离,邯郸与高铁沿线城市人力资源的科学调配与流动将更加便利。有关部门表示,高铁开通后,邯郸自然成为交通簇拥的节点城市,会有利于要素、人才等聚集,由于物流成本大幅下降,将会吸引一大批省内外大型连锁企业进驻,邯郸的旅游、商贸、物流将会获得空前发展。
按照城市发展规律,火车站不仅是一个城市的交通枢纽,更是吸引各种生产要素聚集的重要“龙头”。因此,一条高铁对一座城市影响之深远,绝对不止出行便捷这么简单,它完全可以渗透至经济、旅游、文化、教育等更为广泛的层面。 新中国成立后的一个时期里,邯郸人的出行多是步行,安步当车,20里、30里或者更远的地方,人们都是徒步而行。这种原始方式存在了很长一段时间。即使是到了今天,还有一些人喜欢步行,只是文化背景不同而已。也有极少数人赶着排子车或者马车出行,排子车较小,一般可容纳两三个人,再多了就不行了。马车较大,可以在排子车的基础上再加两三个人。不同的是排子车一般用小驴或者牛,而马车则用马,两至三匹不等。由此在道路的两旁也兴起了一些马车店,为那些长途跋涉的人提供一个吃饭、休息的地方。那时候能坐一坐马车或排子车是一件十分惬意的事情,现在已经看不到这种景象了。
自行车是邯郸人出行的主要工具之一。解放前后,自行车在邯郸的使用范围很大,极为普遍。但在建国初年,一般的人家是买不起自行车的,一个自然单位或村落也不会有几辆,城乡几乎一样。以后,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自行车在民间才逐步多起来。不过,自行车在60、70年代或更长的一个时期内,是要凭“票”购买的,属于控购产品,很紧俏,要花费较大的力气才能分到“票”,然后才能买到自行车。好在邯郸人自古厚道,淳朴善良,朋友间、邻里间大家借以借,也就可以出行了。那时候的好多新娘都是用自行车驮回家的,现在这些人应该是早已儿孙满堂了。80年代中后期,自行车开始进入大众百姓家,成为人们出行的第一代步工具或主要工具。
时至今天,自行车依然是邯郸的人们出行的主要工具。随着环保和锻炼身体意识的深入,许多的邯郸人都积极响应。一些人还成立了一些自行车协会,称为“驴友”。每逢节假日,这些人便打点行装,列队出发,走向自然,走向辽阔,走向健康,很是那么回事。
现代文明和科技还告诉我们,电动车和摩托车也是今天的邯郸人出行的工具之一,它的特点是省时省力,为人们的出行带来了方便。
60.70年代后,一些拖拉机开始进入农村人的视野。一些富裕的农村开始使用拖拉机犁地、播种、收获等,农闲的时候,也是出行的必要工具。大约有12马力、28马力、45马力、55马力等类型。现代已经不使用这种出行工具了,并且有关法规是不允许这种车辆载人出行的。
近些年来,在一些车站和农村,还有一些人用“三码”或人工三轮车作为交通出行工具。车站的“三码”和人工三轮车是用来载客的,收取一定的费用。由于缺乏安全,这种做法是不符合国家有关政策的,国家曾命令禁止,但屡禁不止。在农村,这些“三码”或人力三轮车每逢节日或婚丧嫁娶等活动,更是随处可见,成为一种较为危险的出行工具,对此,人们似乎还缺乏应有的认识。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邯郸开始出现城市公交汽车,邯郸市内的出行开始有了一些新变化。以后逐步发展,年年递增。进入二十一世纪的时候,邯郸市的公交汽车范围日益扩大,路程连绵延伸,车况舒适优良,空调运转正常,车与车的间隔时间越来越少,给人们的出行带来了很大的方便。
邯郸人出行的另一场伟大革命是空中航线的开辟。2007年8月8日,邯郸机场通航。到今天,邯郸的航班已经可以飞抵广州、上海、大连、重庆、杭州、厦门、西安等地方,并在逐年扩充。
邯郸机场位于邯郸市西南11公里处,有机场专用快速路直达市区。机场占地2000余亩,按照3C级支线机场标准建设,可起降波音737系列,空客319、320等中型客机。跑道长2200米,宽45米,道面混凝土厚度30厘米;联络道长180米,停机坪1.3万平方米,可同时停靠两架中型客机;导航工程建设北近台、航向台、下滑台和全向信标台,安装了意大利THALES仪表着陆系统、两套DME测距系统,芬兰VISLA气象自动观测系统,意大利OTE通讯系统等先进的通导设备;助航灯光北端设I 类精密进近,南端设简易进近,建灯光变电站一座。航站区工程:建设候机楼、航管楼、综合楼、设备用房及附属用房15000平方米,并同时建设供电、上下水、供暖、消防、通讯、气象、有线、特种车辆、供油改造等相关配套设施,建设广场面积10400㎡,停车场面积9100㎡,绿化面积8700㎡。
邯郸机场全部建设工程通过了民航华北管理局组织的邯郸机场飞行区工程行业验收和航站区竣工验收。2007年1月26日至2月1日,中国民用航空飞行校验中心对邯郸机场进行了投产校验,各项指标参数全部合格。2007年4月25日,由东方航空股份有限公司安排的波音737—700型飞机圆满完成了邯郸机场试飞试航工作。2007年6月12日,邯郸机场顺利通过了民航华北管理局组织的行业总验收,颁发了机场使用许可证。民航管理部门及专家一致认为,邯郸机场总体布局合理,功能齐全,设备设施运转正常,飞行程序顺畅,具备了通航条件。经民航总局批准,邯郸机场于8月2日零时正式全天候对外开放。8月8日,邯郸机场通航。
现代邯郸人目前还没有舟船出行的设置和码头。较之于邯郸古代出行方式来说,似乎少了一点什么。不过,随着南水北调工程的竣工和邯郸市滏阳河的疏通通航,邯郸人的舟船出行也许不会遥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