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齐贤作为元朝最负盛名的高丽文人之一,其高超的汉语文学的成就不仅在高丽文学史上有重要的地位,在中国文学史上亦有一席之地。李穑《墓志铭》谓忠宣王“以太尉留京师邸,构万卷堂,考究以自娱。因曰:京师文学之士,皆天下之选。吾府中未有其人,是吾羞也”,遂自高丽召李齐贤至大都,周旋于元复初、赵子昂诸名士之间。“奉使西蜀,所至题咏,脍炙人口”。又“王降香江南,楼台风物,遇兴遣怀。每从容曰:此间不可无李生也”云云。可见当时李齐贤即享有重名。其诗有许多歌咏中国历史、自然景象以及风俗民情的作品,其词更有盛誉,“高丽文人对于词这种特别注重四声阴阳、轻浊轻重之字声的艺术形式不甚了然,虽然历代也有不少人能填词,但揆之格律,都显得疏略,不象中原词人那么讲究。只有象李齐贤这样在中国长期居留,与汉族文人交游频繁的高丽人,才能得心应手地驾驭词体”[1]。无论是登临览胜、抚迹怀古,还是慨叹羁旅、题咏画卷,李词都足以与当时中国的第一流词人相抗衡。从其所作及《栎翁稗说》所记论诗诸条,可以见出李齐贤对李白、杜甫、白居易、李商隐、苏轼、黄庭坚等唐宋以来的著名中国文人的作品,都极为熟悉,其创作是立足于中国文学传统之中的,体现出“汉化”得非常彻底的一面。但是细读李齐贤的诗词和文章,不难发现其汉化创作和本土观念往往相伴而生、相辅而行。
思乡、思亲、羁旅本就是中国文学传统中的重要题材,李齐贤诗词中更不乏此类话题,但其高丽陪臣的特殊身份,使得这些熟悉的旧题却有了新的内涵。如《泾州道中》云:
出谷天无际,登坡路始平。塞云拖雨黑,野日满林明。
万里思亲泪,三年恋主情。哦诗聊自遣,渐觉锦囊盈。
此诗将思念故土亲人和眷恋忠宣王之情,以及羁旅之感,打并一气,反映了李齐贤当时的独特心境。这与其《至治癸亥四月二十日发京师》诗中所谓“主恩未曾报丘山,万里驰驱敢道难”,如出一辙。又如《题长安逆旅》其三云:
海上箕封礼义乡,曾修职贡荷龙光。
河山万世同盟国,雨露三朝异姓王。
贝锦谁将委豺虎,干戈无奈到参商。
扶持自有宗祧力,会见松都业更昌。
在旅途中感慨高丽国运以及与元廷的关系,“松都”即高丽国都开京的别称,尾联表达了一个高丽文人的典型的兴国之愿。又如其《沁园春•将之成都》词中既有“幸今天下如家”的赞语,又感叹“人事多乖,君恩难报,争奈光阴随逝波。缘何事,背乡关万里,又向岷峨”,旨隐而词微。这些都不可当作平常的羁旅诗词来看待。
以此为基点观照其大量的思乡思亲之作,亦完全可以视为本土观念的自然流露,如:“安坐岂偿男子志,远游还愧老亲思”(《定兴路上》)、“百年身世千般计,万里庭闱一片心”(《阻友符文镇》)、“扁舟飘泊若为情,四海谁云尽弟兄。一听征鸿思远信,每看归鸟叹劳生”(《思归》)、“辽海燕山路四千,奉觞上寿知何年”(《十一月十五日》)、“惭愧西山子规鸟,向人勤道不如归”(《燕都送朴忠佐少卿东归》)、“一望乡关时自笑,百年天地亦蘧庐”(《感怀》)、“唯念慈亲鬓如雪,数行清泪洒征鞍”(《至治癸卯四月二十日发京师》)、“故国飞云下,征途畏景中”(《相州夜发》)、“旅食京华十过春,西来又作问津人。半生已被功名误,久客偏惊节物新”(《端午》)、“谁能引我丹梯去,手折莲花驾鹤归”(《题华州逆旅》)、“倦客胡为,此日却离筵。千里故乡今更远。肠正断,眼空穿”(《江神子•七夕冒雨到九店》)等。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庚辰四月将东归题齐化门酒楼》一诗:
离歌昔未解伤神,老泪今何易满巾。
三十年前倦游客,四千里外独归身。
山河虽隔扶桑域,星野元同析木津。
他日重来岂无念,却愁华发汙缁尘。
这是李齐贤在忠惠王后元年(后至元六年,1340)离开大都归国时所作,结句用“京洛多风尘,素衣化为缁”的典故,其意耐人寻味。
这种本土观念,还表现为李齐贤在诗文中经常强化自己的高丽身份,如《中菴居士赠诗八首务引之入道次韵呈似》其二云:“腰无印,家有弦歌手有杯。霖雨应须一龙起,丘山未信万牛回。请看鹤寿峰前地,也着三韩老秀才。”这种身份的自我体认又往往存在于与中国诗人的比较中。李齐贤奉使西蜀时,曾游眉州三苏堂,作《眉州》诗,序谓:
吾大人三昆季,俱以文笔显于东方。伯父、季父相次仙去,唯公无恙,年今七十有奇。若使北来,得与中原贤士大夫进退词林间,虽不敢自比于苏家父子,亦可以名动一时。顾水陆千里,干戈十年,所处而安,无慕乎外,故天下莫有知之者。
诗中有“君不见鸡林三李亦人杰,翰墨坛中皆授钺。……机云不入洛中来,皎皎沧州委明月。两雄已矣不须论,家有吾师今白发”诸句。按李齐贤之父名李瑱,伯父为李仁挺,季父为李世基,在高丽虽有文名,但显然难与三苏父子、二陆兄弟相提并论,李齐贤虽谓“不敢自比苏家父子”,实则仍有自拟之意,其心态也和本土观念是有关联的。后世的朝鲜文人同样认识到这一点,如宋时烈《月城李公墓碣铭》曾谓:“李氏出庆州,始祖谒平,佐罗祖致大官,世因贵显。丽朝大提学世基与二兄评理仁挺、政丞瑱三人皆大鸣其文于世。政丞之子益斋齐贤追拟于三苏,尝作《眉州》诗,恨不以庆州闻于天下如眉州也。”又李惟秦《季父折冲将军行龙骧卫副护军李公行状》亦载:“政丞之子益斋先生齐贤追拟于三苏,尝作《眉州》诗曰:君不见鸡林三李亦人杰。恨其出于偏邦,不以闻于天下也。”[2]实际上,李齐贤的自夸家学,不仅仅是为庆州李氏争地位,也是相对于中国文人为高丽文人争地位。此种强烈的乡邦意识和本土观念,既体现了李齐贤在创作中的自我意识,也是元代多民族共存的文化环境的反映。
任何文化交流都不会仅仅是单向的、透明的,文化输入与传播的过程,往往也是接受者立足于自身本位,进行选择、改造甚至拒斥的过程。高丽国与元朝的特殊关系影响了一代文人的心理,由于语言的相通、思想体系的接近,他们有接受汉文化的便利与兴趣,但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又经常从高丽民族本位出发,不断强化其独立观念和自我体认。对这一问题的更充分认识,还需要将其置于高丽与唐宋辽金、朝鲜与明清两朝关系的大背景下,从文化、历史、学术思想等众多方面进行更广泛的考察。本文聊作引玉之资,是所愿也。
(原载《浙江社会科学》2010年第6期)
注释
[1]陶然:《金元词通论》,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177页。
[2]分见《韩国文集丛刊》本宋时烈《宋子大全》第114册,景仁文化社1999年版,第61页。李惟秦:《草庐集》第118册,景仁文化社1999年版,第447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