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华东正音》编纂的时代背景

《华东正音》编纂的时代背景

时间:2023-03-0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事大之要务就是语言交流的畅通,于是,用谚文标注清朝官话正音以及朝鲜汉字正音的《华东正音》于1747年在朝鲜应运而生。《华东正音》,全称《华东正音通释韵考》,作者朴性源。伪而承伪,因仍苟且,顾以素称文明之邦。[6]也就是说,编辑《华东正音》的动机主要是为了校正因时代久远而导致“伪而承伪”的朝鲜汉字音韵。其说华音“以古为正”是事实,康熙敕命编撰的《音韵阐微》即是以古为正的。
《华东正音》编纂的时代背景_韩国研究丛书53:韩国研究(第12辑)

《音韵阐微》的影子——《华东正音》考释

浙江大学 陈 辉

自秦始皇在中国实现同文之治以来,历代统治者都重视语言政策。司马光有言:“备万物之体用者,无过于字;包众字之形声者,无过于韵。”[1]朱元璋一坐稳江山,便命宋濂等人编纂了《洪武正韵》,并在确定南京为京师后,又命吴沉等人对《洪武正韵》进行了修订。同样,对天文、数学、音律等颇有兴趣的康熙皇帝也没有轻视字韵之要务,除了敕命张玉书、陈廷敬等人历时六年于康熙五十五年(1716)编成《康熙字典》外,还于康熙五十四年另命李光地、王兰生等儒臣重新编纂官韵,历十年编成《音韵阐微》,于1728年刊印。雍正皇帝御制《音韵阐微》序曰:“盖其为法也,缓读则成二字,急读则成一音,在音和中尤极其和,总出于人声之自然,而无所勉强,洵为简明易晓,从来翻切家所莫及,而讲求音韵者习之,良甚便也。……我圣祖仁皇帝独见音韵之本原,即用以审音定律,作乐崇德,其道举无所不贯,盖睿智渊通,更有极乎至微者,夫岂群下所能仰窥万一哉。”[2]雍正六年(1728),也就是《音韵阐微》刊印当年,雍正皇帝还下达了要求官员在公务场合必须讲官话的圣谕,尤其要求广东、福建省的官员学会官话正音。圣谕中虽然没有定义什么是官话正音,但《音韵阐微》既为敕纂的官韵书,那么,其内中所注翻切之音理当就是官话正音。《康熙字典》正文前所附“等韵”的“字母切韵要法”文首即云:“乡谈岂但分南北,每郡相邻便不同;由此故教音韵证,不因指示甚难明”[3],言下之意,其“等韵”所指示的读音即为正音。所以,莎彝尊在其所编官话教科书《正音咀华》中明确指出:“遵依钦定《字典》、《音韵阐微》之字音即正音也”[4]

据《田校同文》卷三记载,在《音韵阐微》问世翌年,清朝廷就将《音韵阐微》与《康熙字典》一起赐给了朝鲜。[5]这说明,清朝政府即时性地向朝鲜传递了其新出台的语言政策与规范。其时,虽然朝鲜不愿臣服清朝廷,但迫于情势,也只好沿用对明的事大外交政策。事大之要务就是语言交流的畅通,于是,用谚文标注清朝官话正音以及朝鲜汉字正音的《华东正音》于1747年在朝鲜应运而生。

《华东正音》,全称《华东正音通释韵考》,作者朴性源(1697—1757,字士洙,号谦斋)。他于1728年参加朝鲜科考文科乙科及第,历任谏院正子、司宪府监察等职,以从三品奉朝贺职致仕,著有《敦孝录》、《保民录》等,其中最有名的就是他在译官李彦容协助下编纂的《华东正音》,该书对当时通行的汉语和朝鲜语正音的汉字读音进行了分韵、注音和释义,是一部继崔世珍《四声通解》后,与申圣渊、卞熤的《老乞大谚解》(1745)、金昌祚的《朴通事新释谚解》(1765)等汉语会话教材相配套的汉语时音字典,其注音反映了18世纪初期清廷所推广的官话正音实况。由于在朝鲜正祖11年(1787)再版该书时,在正文前加上了正祖的“御制《正音通释》序”,所以,此书又被称作《正音通释》。

在1747年的《华东正音》序言中,朴性源这样写道:

世或称元乱华之后,正音讹舛,而考诸字书,则其所讹舛者,或有中声之少变而犹不失五音所属之宫也。至于我东,则初不明其牙舌齿唇喉合辟出声之妙,故五音相混,宫或为羽,……尚无一定之音韵,此实我东言文为二,务于义而忽于音之致也。……昔我世宗大王作为谚书,以协音律,解中华反切之义。若其中声之异,固因方言之不同,而初终之声,华与我同,故以反以切,无不吻合。世远教衰,不复知初终有声之义,亦不究字母七音之法,而各以己见反切于字书,不合于时俗从旁之读,则乃反诿之于方言之不同,或曰声音清浊只是乐律中事耳,何必求之于字韵乎?伪而承伪,因仍苟且,顾以素称文明之邦。昧昧乎?天地自然之音,岂非可羞者乎?余尝慨然于斯,与舌士李君彦容取《三韵通考》,悬华音于字下,一依本国崔世珍所撰《四声通解》之音而广集字书,以订参考,依华音初声而定我音,我音之五音清浊庶有归正,因命名《华东正音通释韵考》。[6]

也就是说,编辑《华东正音》的动机主要是为了校正因时代久远而导致“伪而承伪”的朝鲜汉字音韵。然而,正如编者自己所言,对于华音,朝鲜世宗大王创制了“谚书”以解“反切”,并有崔世珍的《四声通解》等谚解字韵书问世;对于朝鲜语中的汉字音,世宗大王也曾命文臣编撰刊印过《东国正韵》等韵书,朴性源说朝鲜“不复知初终有声之义,亦不究字母七音之法”,恐怕言过其实。笔者以为,朴性源编辑此书应该另有更加直接的原因。关于此,我们可以从1787年该书再版时所添加的“御制序言”中找到答案。其序曰:

作韵书者,盖数十家,其说相抵牾,若聚讼,夫孰能辨之?然则,三代正音,既不可考也。近世之转,益讹谬者,可正则正之,疑则存焉可也。盖华音当以古为正,我音当以华为宗,故我世宗大王创谚书以解中华之反切,无不合者,大圣人之作盛矣哉!……呜呼,音韵,圣人所重也。然世愈降,而音愈变,欲反三代之古而不可得矣。且非音韵变也,礼乐射御,何事不变?其不变者,惟此心此理在耳。无今古,无华夷,此心同,此理同。故有不学,学则可以至于圣人。君子所宜慥慥焉者,其在斯欤。在斯欤,予即作之。[7]

此序言说明,汉字的读音,无论华音还是朝鲜音,都随时代在变,朝鲜音以华音为宗,而华音则又以古为正。其说华音“以古为正”是事实,康熙敕命编撰的《音韵阐微》即是以古为正的。在该书正文前所列“韵谱”,就是采用了宋代36字母和106部平水韵归字,其中,上平声十五韵,下平声十五韵,上声二十九韵,去声三十韵,入声十七韵;正文中每个字的读音多先采用《广韵》、《集韵》之反切,然后才是新改良的“合声切法”。这完全有别于朝鲜世宗大王创制“谚书”之初所依的汉语音韵——明朝的《洪武正韵》。洪武韵以31字母、76韵归字。华音官韵既变,以华音为宗的东国之韵岂有不变之理?申叔舟、崔世珍等前人所遗《洪武正韵译训》、《四声通考》、《东国正韵》、《四声通解》等谚注韵书或曰汉字字典,已然不合于时代的变化,所以,需要有一部新的反映中朝现实汉字读音的字典问世,以供朝鲜文人学习汉语和朝鲜语现实语音之用,是故,取书名为《华东正音通释韵考》。

注释

[1]元•马端临:《文献通考经籍考》(上),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406页。

[2]李光地等:《文渊阁四库全书•音韵阐微》(240),台湾商务印书馆1972年版,第1—2页。

[3]张玉书等:《康熙字典》,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第49页。

[4]莎彝尊:《正音咀华•十问》,麈谈轩1853年,第1页。

[5]杨昭全:《中国-朝鲜•韩国文化交流史》3,昆仑出版社2004年版,第929页。
据韩国学者许捲洙考,《音韵阐微》在成书当年,即1728年便被赐予朝鲜使臣,而使臣于第二年才持书回抵朝鲜。李肯翊《燃藜室记述》别集5中的事大故事《使臣》中云:“戊申(1728)遣西平君桡等陈奏……回,赏赐《康熙字典》、《性理精义》、《诗经传说汇纂》、《音韵阐微》四种书。”然而,按照李德懋《清庄馆全书》卷55之《盎页记•中国书来东国》记载,传入之年为1729年,李德懋的记录为:“雍正元年癸卯,我景宗三年,附《周易折中》、《朱子全书》。七年,我英宗五年,附《康熙字典》、《性理精义》、《诗经传说汇纂》、《音韵阐微》、《全唐书》等书”。所以,“可能是28年使入中国,到29年回来”。(见许捲洙《〈康熙字典〉之韩国流传与其应用》,北京师范大学辞书研究与编纂中心《中国字典研究》第2辑上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116—117页)

[6]朴性源:《华东正音通释韵考》(乾),韩国国立中央图书馆所藏1747年初刊本,第1—3页。

[7]李祘:《华东正音通释韵考•御制序》,韩国国立中央图书馆所藏1787年再刊本,第5—10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