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区别

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区别

时间:2023-03-0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一节 市场经济中国社会是否存在市场经济,对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影响是极大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突破了传统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不相容的思维模式,市场经济并不专属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相结合,就形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西方经济学家对“市场经济”代表性的看法是把它视为一种以资本主义私有制为基础的、完全由市场自发调节的经济运行制度。
市场经济_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第一节 市场经济

中国社会是否存在市场经济,对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影响是极大的。市场经济为何有如此魔力,能让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焕发出勃勃生机,如何更好地利用市场经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需要对市场经济有一个深入的了解与认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突破了传统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不相容的思维模式,市场经济并不专属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相结合,就形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都是发展生产力的方法和手段,并不是区别姓“资”姓“社”的基本标志。社会主义需要市场,资本主义同样也需要计划。

一、市场与市场经济

(一)什么是市场

市场是商品经济与社会分工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随着商品交换的需要而逐渐发展起来的。“哪里有社会分工和商品生产,哪里就有‘市场’;社会分工和商品生产发展到什么程度,‘市场’就发展到什么程度。”“市场”最初获得当作剩余交换场所的原始意义,是在人类生产有了剩余之后,原始共同体之间开始产生以物易物的交换需要时出现的。当交换不再是偶然的行为,当出现了以交换为目的商品生产时,“市场”便成为了交换双方之间的经济联系。随着历史发展,当商品生产和交换成为社会主要的经济形式,所有的经济主体如果希望自己的价值得到社会承认,都要通过市场为他人创造价值,所有的社会资源都要以市场为导向,根据市场信号进行配置和调整,这时的“市场”便拥有了资源配置方式的历史意义。

(二)什么是市场经济

所谓市场经济,是指依靠价格、供求、竞争等市场机制实现各类经济资源配置的一种社会经济运行方式。具体来说,有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整个社会经济的运行以市场为中心;二是社会再生产的总过程,即生产、流通、分配和消费以市场为导向;三是社会资源和生产要素通过市场竞争来配置,市场决定各类生产要素的流向,并依靠市场力量形成均衡价格;四是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是调节经济运行的主要机制。市场经济是一种经济体系,在这种体系之下的产品和服务的生产及销售,不同于计划经济体系,计划经济是由国家引导,而在市场经济体系下完全由自由市场的价格机制所引导。市场经济的运作是自发的,虽然理论上市场可以通过产品与服务之间的供给和需求所产生的复杂相互作用来自我组织,实际上,市场当中并不存在一个集中协调的体制对其运作起指引作用。

“市场经济”的概念最早明确提出是在1922年,是由奥地利经济学家路德维希·冯·米塞斯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的经济计算》一文中提出的。之后,“市场经济”一词便在与计划经济相对的意义上,作为对自西方资本主义诞生以来逐渐发展、成熟起来的自由市场制度的概括而流行起来。然而,在统一的“市场经济”概念背后,人们却有着不同的理解。西方经济学家对“市场经济”代表性的看法是把它视为一种以资本主义私有制为基础的、完全由市场自发调节的经济运行制度。有的经济学家甚至干脆把市场经济和资本主义等同起来,市场社会主义者则普遍将计划和市场视为资源配置的手段,指出它们都是中性的,并不代表社会性质本身,它们既可以为资本主义服务,也可以为社会主义服务。

美国经济学家莫里斯·博恩斯坦在他的《比较经济体制》一书中明确地将市场经济划分为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西方经济学辞典《麦克米兰现代经济学辞典》将市场经济视为一种经济调节手段而不是用来划分社会制度的标志,它将市场经济定义为:“市场经济是一种以价格为基础来做出关于资源配置和生产的决策的经济体制,而价格是在生产者、消费者和生产要素的所有者之间自愿形成的,市场经济可以发生于私有制的资本主义经济,也可以在某种程度上作用于社会公有制经济。”邓小平也曾指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从经济角度看,“市场经济”是以市场机制为基础配置社会经济资源的一种经济体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成为社会经济活动所围绕的核心,各种经济资源在价格机制、供求机制和竞争机制的作用下,按照价值规律的要求,向经济效益高的、社会需求旺盛的经济领域流动,从而实现社会经济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国民经济的良性循环与协调发展。市场经济作为一种经济体制、方法或者手段,它本身是中性的,是不具有社会性质属性的。但是市场经济不能独立自存,它必须结合于一种社会基本制度当中,从而根据不同社会基本制度的性质来表现出不同的社会规定性。

(三)市场经济的产生

处于14、15世纪的西欧,封建自然经济在逐渐解体,商品经济以此为基础得到了迅速发展,贸易往来日渐发达,市场规模逐渐扩大,货币已成为普遍的交换手段。商品经济由城市渗透到实行封建自然经济的农村的广大地区,导致自然经济的解体过程不断加速。随着这一过程的发展,一方面造成了少数人积累了大量的生产资料和货币财富,另一方面造成了大量彻底不拥有任何生产资料的劳动者的出现,在这变化了的社会条件的基础上,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发展起来。到了16世纪,这一过程的发展更加深入。商品数量日益增多,商品交换更加频繁,统一的民族市场开始形成。新航路和新大陆的发现使这一历史过程在世界范围展开,世界市场开始形成,资本主义时代也来临了。到了17、18世纪,继尼德兰革命之后,资产阶级革命在英、法、美等国相继爆发,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开辟了道路。18世纪中叶,英、法、美、德、俄等国相继完成了工业革命,社会生产力得到了空前的发展,生产社会化骤然加速到一个以前无法想象的程度,商品经济也随之迅速发展,“市场经济”就此产生。

市场经济的最初产生和发展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和发展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简单地理解,资本主义利用日益发展的商品经济作为武器,将封建社会的自然经济基础迅速摧毁,使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得以冲破封建制度的束缚逐渐发展、成熟起来;市场经济也借助资本主义追求资本增殖的无限冲动,将商品生产和交换扩展为在整个国家,甚至全世界占统治地位的经济形式,使简单商品生产彻底摆脱封建的自然经济束缚,资本主义商品生产也发展为社会化生产的形式,从而使市场经济获得其典型形态。这是一个双向的过程,甚至同一的过程,以至于在相当长的时期,有相当一部分人认为“市场经济”和“资本主义”就是一回事。实际上,这一历史过程只是表明,人类生产力的发展由自然经济过渡到了商品经济,商品经济进入它的高级发展阶段——市场经济,资本主义在这一特定历史发展阶段,以它特有的历史方式承担起了这一历史任务。

资本主义的制度属性中包含了狭隘的私人占有、雇佣劳动和资本增殖,市场经济的普遍发展与其相比,在人类的历史发展上具有更基础的意义。市场经济的普遍发展,使人们第一次冲破了由自然和历史这一狭隘共同体造成的界限,发展起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形成普遍的社会物质交换、全面的关系、多方面的需求以及全面能力的体系,从而为向更高的社会发展奠定生产力。因此,“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二者的关系可以理解为:虽然二者在产生初期具有交互作用,但是绝不能将二者视为同一物。站在宏观角度,从人类历史发展历经的不同经济形态来看,市场经济比资本主义具有更基本的意义。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依赖于市场经济,而资本主义并不是市场经济阶段唯一可存在的社会制度形式,市场经济完全可以与其他以社会化大生产为基础的社会制度形式相结合。只要还存在着社会分工和交换的需要,只要生产资料及产权还归属于不同的主体,只要劳动者的劳动还不是直接的社会劳动,市场经济就有存在的必然性,而这种存在的必然性必然不依赖于资本主义的存在。

(四)市场经济的发展阶段

市场经济就是随着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产生而发展起来的一种经济运行方式,它按照市场规律配置社会资源,自发地调节社会生产和消费的比例关系。市场经济不是资本主义特有的经济运行方式,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只是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个特殊阶段。事实上,从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开始出现的那一刻,就开始有了用于商品交换的市场,因而就应该有了市场经济,只不过那时的市场比较小,还不具备支配社会经济生活的地位,也没有形成一种系统观念被人们认识,直至资本主义时代,真正在社会经济生活起主导作用并把市场经济作为一种系统的观念才被提出。事实上,市场经济是伴随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发展起来的,在其发展过程中,大概经历了以下几个发展阶段:

1.前资本主义时期的市场经济

这一时期从封建社会末期到自由资本主义开始时期。这个时期整个社会还处在封建社会阶段,社会经济的主导力量仍然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那时的社会生产力极其落后,人们用简单的手工工具生产劳动产品,目的是用于满足自己及家庭生活的需要,而不是用来交换。当时虽然也有商品交换发生,但这只是部分人的偶然行为,是自然经济的补充成分,在整个社会经济生活中不起主导作用。到了封建社会末期,随着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很多新的生产工具得以使用,并出现了大量的手工作坊,这使得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迅速发展起来,自然经济才逐渐趋于瓦解,并最终让位于商品经济,于是人类社会就从封建社会过渡到了资本主义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前存在的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是在生产力极其落后的情况下发生的,它们作为自然经济的补充成分而存在。同样作为商品交换的市场,只是处于一种初级阶段,还远没有达到全面调节社会生产和消费的水平,是一种初级阶段或者萌芽阶段。

2.自由资本主义时期的市场经济

资本主义时期又分为两个不同的阶段,即自由资本主义时期和垄断资本主义时期。按照传统的社会分段理论,两个阶段的分界点大约是19世纪70年代前后,这一分界点之前叫自由资本主义时期,之后就叫垄断资本主义时期。

自由资本主义时期,封建制度刚刚被推翻,资产阶级在封建制度的废墟上建立起来,这一时期是资产阶级的创业阶段,整个阶级带有革命性和进步性,显得朝气蓬勃,欣欣向荣,这一阶段是资本主义制度向上发展的历史阶段。这一时期,机器大工业生产取代了工场手工业生产,社会化生产方式取代了自然经济的自给自足的生产方式。蒸汽和电力广泛运用,社会生产力极大提高。自由竞争是这一历史时期占统治地位的普遍经济现象,在自由竞争的社会大环境下,资本家为了增强自身的实力,在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一方面不断提高工人的劳动强度,从而压低商品生产成本,另一方面不断改进生产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进一步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迅猛发展。

马克思说:“资产阶级在它不到一百年的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所创造的生产力的总和还要多,还要大。”但是,这时资本主义企业处于发展阶段,所有制形式以独资为主,社会资源和生产要素主要掌握在个人或家族手中,且规模也不算大,企业不可能按整个社会的需求有计划地组织生产,而是根据商品的市场价格来组织生产,带有很大的盲目性。当某种商品可能带来高收益时,众多资本便蜂拥而上,集中生产某种商品,最终导致该商品的供大于求,价格随之下降,商品甚至卖不出去,生产过剩造成库存积压,一些企业资本周转不畅就会倒闭或破产。接下来,资本又寻找下一个新的目标,如此周而复始。

自由竞争使资本可以在各部门各行业之间不受限制地自由转移,这种趋利行为必然导致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加剧生产与消费的矛盾,造成社会资源的极大浪费,引发社会经济危机。经济危机爆发时,一方面有大量的商品积压,另一方面大多数人却无力购买自己生活所必需的商品。马克思把这种过剩叫作“相对生产过剩”。经济危机的产生同时也必然导致社会的危机,这一时期全世界爆发的轰轰烈烈的工人运动就是佐证,马克思主义也在这个时期诞生了。自由资本主义时期的市场经济,是以自由竞争为前提,社会的生产与消费完全通过市场自发调节。价值规律、平均利润率规律、资本自由转移等商品生产和交换的基本经济规律,充分发挥作用并自发调节社会的生产与消费。这一时期的市场经济是处于发展状态的。

3.垄断资本主义时期的市场经济

自由竞争必然引起社会生产和资本的集中,集中发展到一定阶段,就形成了垄断。垄断就是独占,经济垄断就是独占生产和市场。19世纪末20世纪初自由资本主义就进入了垄断资本主义时期,这时股份公司大量出现,成为资本主义所有制的主要形式。与此同时,在邮政、电报、铁路等方面也出现了资本主义国家所有制。垄断形成后迅速渗透到社会经济的各个领域。列宁对垄断形成后的特点进行了分析:“少数几个大企业联合起来独占生产和市场,控制一个或几个部门和行业的生产和流通,在这些部门或行业的经济活动中取得统治地位,操纵这些部门或行业的产品销售价格和生产资料的购买价格,以保证获得高额垄断利润。”

到了20世纪初,世界上各个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垄断资本已将国内市场抢占完毕。于是,世界市场的争夺成为重头戏,这种争夺主要针对原料产地和消费市场,随着争夺产生的冲突愈演愈烈,第一次世界大战打响了。如果说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垄断资本为争夺原料产地和消费市场而发动的战争的话,那么,第二次世界大战就是后起的垄断资本为重新瓜分原料产地和消费市场而发动的战争。

垄断资本主义时期的市场经济,已经不再像自由资本主义时期的市场经济那样,整个社会的生产和消费完全依靠市场自发调节。在垄断资本主义时期,价值规律、平均利润率规律、资本自由转移等商品生产和交换的基本经济规律,已经被“分割或重新定义”,垄断的生产和消费市场环境把这些基本经济规律的适用范围和实现方式加以限制和改变,生产和消费市场被分割为“垄断市场”和“非垄断市场”。参与“垄断市场”的资本,获得“垄断平均利润”,参与“非垄断市场”的资本获得的是“社会平均利润”。然而,在资本主义条件下,通过自由竞争形成的任何形式的垄断,都无法控制社会经济生活的一切领域。无法实现垄断或不需要实现垄断的领域,仍然通行自由竞争原则。在这些领域,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基本经济规律,仍然充分发挥作用,该领域社会经济生活中的生产与消费仍是自发调节。在垄断已经形成的领域,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基本经济规律,只有部分发生作用或是在改变了特性的情况下发生作用。

在现代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中,在国民经济的大部分关系国计民生的领域中垄断已大部分实现,自由竞争原则在这些领域寸步难行,这些领域中实际上通行的是垄断组织之间通过的相互协议和行业计划,通过这些协议和计划来调节生产和消费市场,以保证自己能获得高额的“垄断利润”。

4.社会主义时期的市场经济

垄断组织通过相互之间的协议和行业计划的形式来调节生产和消费的市场经济,从某种意义上讲,可以理解成是计划经济的孕育形态,或者说是计划经济的萌芽状态。资本主义企业的内部生产是严格按计划进行的,一旦该企业在社会经济生活中某个领域取得垄断地位,实际上就构成社会局部生产的计划性。以此类推,如果一个垄断组织在整个社会经济生活中取得垄断地位,那么,整个社会经济就可能转化为“有计划的经济”了。当然,这种假设在现实经济生活中很难实现,因为任何一个资本集团都不可能通过自由竞争来达到垄断全社会经济生活的目的。

随着科技的进步,上世纪70年代前后兴起了一股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技术革命”,这一变革正在打破在机器大工业条件下通过自由竞争形成的垄断,互联网作为新生产力的代表,掀开了社会经济生活的神秘面纱,把一切都变得简单明了,人们坐在自己的电脑旁点点鼠标,各种信息便跃然眼前,这就使得任何形式的垄断都显得比以前更为困难。并且,垄断所持续的时间周期也在进一步缩短。与此同时,经济信息的公开化、大众化也增强了社会生产和消费的目的性,减少了盲目性,也为社会经济有计划发展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二、资源配置与资源配置方式

(一)计划和市场都是资源配置方式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突破了对市场与计划的传统认识,指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计划和市场作为配置资源和发展经济的手段,只有将二者相结合,才能充分发挥各自的长处,最大限度地促进经济发展和改善人民生活。

世界上所有的社会主义国家都采用和借鉴过计划经济。它在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也发挥过积极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它可以在短期内集中各种力量发展重点项目以及工业。短期内推动了社会整体协调发展,同时促进了公共事务的发展。但随着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和社会分工的逐步细化,计划经济暴露出种种弊端:企业发展遇到瓶颈,缺乏主动性和创新性,官僚主义滋生,运行效率低下等。所以单纯地采取计划经济已经无法满足社会生产力与社会分工的需要。

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都是调节经济活动的手段,各自具有优势,但又都存在着自身无法克服的弊端,所以,必须把二者有机结合起来,以达到发挥各自优势并互补的效果。计划和市场的有效结合,在经济运行的具体过程中,市场的地位更为基础,而国家的宏观调控和微观指导共同构成了计划的表现。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资源配置发挥的基础性作用,正是基于国家的宏观调控,这样既保证了中国市场经济的社会主义性质,又给社会主义带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

(二)深入认识市场经济

单纯的资源配置的解释显然不足以深入认识“市场经济”所实现的历史变革,在它背后还有更加深刻的原因。同样,仅从经济的角度去理解也是不够的,市场经济的影响早就跳出了狭义的经济界限,它对包括制度、价值在内的几乎所有社会领域提出了自己的要求。

1.市场经济促进了生产的社会化形式

市场经济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通过市场实现了物质生产的社会化,从而使物质生产在量,特别是在质上实现了革命性的跃迁。从此,人类的物质生产不再是分散和孤立的个体行为,社会生产不再等于各平行生产个体生产活动的简单加和,而是以联合起来的个人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为基础,成为真正的社会生产。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物质生产是一种商品生产,以交换为目的。交换价值代替使用价值成为物质生产直接的生产目的,个人消费必须以为他人、为社会提供价值创造为前提。因此,产品不再以满足生产者的消费需要为目的,产品成为以交换为前提的商品,满足他人及社会的需要才能证明其生产投入的社会合理性。市场经济打破了私人生产与社会生产在质上的统一,造成分散、独立的个人及其生产与社会及其生产的对立;在市场机制作用下,通过市场交换建立个人之间的普遍联系,使个人生产得到社会整合;通过竞争确立社会生产标准,淘汰无效、低效的生产;通过价格信号反映社会需求,实现社会生产的合理配置。

需要指出的是,市场经济虽然第一次实现了物质生产的社会化,但这一过程却是自发因素作用的历史结果。在自发分工发展的历史前提下,从事不同职业并相互依赖的人们进行共同活动,造成了扩大的社会生产力。但这一扩大了的社会生产力并不依赖于任何单个生产者或他们尚未真正实现的社会联合,反而成为一种统治着人们、不受人们控制的物质力量。这一社会力量对于人们的反作用不符合历史继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必须扬弃,从而重新实现人对于自身产物的自我控制。

2.市场经济影响了社会制度体系变革

市场经济作为一种中性的经济体制,不具有社会基本制度的性质,但作为经济基础的一部分,社会制度体系必然要根据它的要求做出相应改变。市场经济作为一种经济体制,一种手段或方法,其本身并不内含所谓资本主义或社会主义性质之分。但这并不代表市场经济可以脱离特定的历史环境和社会制度体系而独立自存,可以毫无区别地在不同的制度环境中任意取用。事实上,市场经济本身就是特定社会经济基础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调整的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特殊经济关系。市场经济的存在及其作用的发挥对于经济基础内部本身,对于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上层建筑甚至整个社会制度体系都有着重大影响。它与社会制度体系实际处于一种互相影响、互相规定的关系之中。一方面,基于基本经济制度的社会制度体系从根本上规定了市场经济所能采取的模式或道路;另一方面,市场经济又反过来要求基本经济制度和上层建筑根据市场经济的要求做出相应变革,如所有制结构及其实现形式的改变、政治体制的改革等。

3.市场经济推动了社会生活领域的变革

自市场经济诞生以来,它虽然是一种经济体制,但也内在地推动了人们对自由、平等、民主、法治等基本价值的追求。市场经济是基于物的依赖性之上来实现人的独立性。在自然经济条件下,摆脱人与人之间的人格依附关系,这实际上就是人的独立性的确立关键。人的独立性将人从非经济强制中解放出来,使其成为自觉、自立、自主、自律、自由的人。市场交换为自由和平等提供了必要的经济基础。“如果说经济形式,交换,在所有方面确立了主体之间的平等,那么内容,即促使人们去进行交换的个人和物质材料,则确立了自由。可见,平等和自由不仅在以交换价值为基础的交换中受到尊重,而且交换价值的交换是一切平等和自由的生产的、现实的基础。”

经济关系上的独立人格进一步促进了政治独立人格的形成,在政治领域,市场决策的分散特征进一步延伸,基于平等社会关系上的自由竞争排斥任何基于身份的特权,多元化利益主体的形成要求政治权利的相互制衡等,政治民主化成为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及结果。市场经济是陌生人之间的分工与合作,它需要建立在规则之上,而对规则的确立及监督执行依赖于法律的权威,因此法治也随市场经济的诞生而成为现代国家的普遍追求。市场经济孕育出的自由、平等、民主与法治已远远超出了市场经济运行的原初规定,成为现代人类文明所确认的普世价值,为人们所追求和向往。市场经济的影响是深远的,它大大地超出了经济体制的性质定位,它以经济变革为基础,在包括制度安排、价值追求等在内的所有社会生活领域实现了革命性的变革。

三、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

(一)商品经济

1.什么是商品经济

商品经济是“自然经济”的对称,是商品的生产、交换、出售的总和。商品经济是指直接以交换为目的的经济形式,包括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最早的商品经济产生于第二次社会分工之中,当时手工业逐渐从农业中分离并呈现出进一步扩大的趋势。到了第三次社会大分工,商品经济的重要媒介出现了,那就是商人。当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商品之间的交换主要通过市场进行调配时,这种由市场进行资源调配的社会化商品经济就是市场经济。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发展的高级阶段。

任何人类社会的不同形态,都需要解决为什么要进行社会生产的经济形式问题。自然经济跨越了几种不同的社会形态,从氏族公社到家庭再到作坊,都是自然经济的基本组成部分。产品经济是一种设想。就是在没有货币、没有交换的条件下,不同的企业、生产单位就像不同的车间,产品生产出来以后全社会统一分配调拨,各企业、生产单位、社会成员凭本子按指标或定额去领取物资产品,没有等价补偿关系。商品经济跨越了人类社会几个不同的社会形态,自始至终保持自己最基本的特征,即商品交换要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任何人类社会的不同形态都需要解决如何满足供求平衡、高效合理地配置社会资源的问题。

2.商品经济的产生条件

商品经济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它的产生必须具备以下两个条件:一是社会分工。社会分工是商品经济产生的基础。因为社会分工才导致人们产生进行交换的要求,也为交换创造了可能。社会分工的特征表现为,每一个劳动者只从事某种局部的、单方面的劳动,只生产某些甚至某种单一的产品,而人们的需要或需求则是多方面的。生产者为了满足多方面的需求,必然要利用自己生产的产品去和他人交换自己既需要又无法生产的产品。这种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就是商品经济。二是所有权不同。它是商品经济产生的前提。因为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才发生了交换行为。可见,商品经济既是社会分工的产物,又是私有制的产物。在私有制的条件下,产品交换的双方成为独立的利益主体,成为经济利益的对立面。这就决定了双方的交换不能是不等式的,而只能是等式的,即商品经济中的等价交换原则。劳动产品的交换既然是等价的商品交换,那么,生产者的生产过程就成为以直接交换为目的商品生产过程。

3.商品经济的一般特性

第一,商品经济具有市场性。市场是商品经济产生和发展的基础。商品生产者个人之间的经济方面的联系,只能通过把它们的产品拿到市场上去交换才能得以实现。并且商品生产者个人只有使自己的产品在市场上交换成功,才能获得相应的经济收益。第二,商品经济具有自发性。自发性是商品生产者个人的相对独立性,通过市场关系的影响,表现为商品生产者个人的自发性。每个商品生产者根据市场需要和各自的利益,自动地、独立地进行生产和经营活动,从而使商品经济的运行过程表现为一个由内在利益机制推动的自行运行的经济过程。第三,商品经济具有竞争性。商品生产者个人为了获取更多更大的利益,为了争取有利的生产和销售条件,必然进行市场竞争。商品价值的确定和实现过程,也就是商品生产者个人或经济单位之间相互竞争的过程。商品经济的市场性、自发性、竞争性,反映了商品经济运动的方向、运动的内在动力和运动的内在机制,它们共同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二)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关系

商品经济是直接以商品交换为目的经济形式,即为交换而生产。它萌芽于原始社会末期部落间生产剩余的交换。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和社会分工的发展,出现了以交换为目的的商品生产,商品经济由此逐渐获得了确定的经济形式。商品经济普遍存在于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但在资本主义社会以前,商品经济都不是占统治地位的经济形式,它依附于自然经济,并受到自然经济的强烈制约和影响。人们满足自身生存和发展的最主要的经济形式仍然是自给自足的经济形式,商品生产和交换的水平还处于比较低的层次,人们之间通过市场建立的社会联系还很不发达,商品生产所需要的各种经济资源也不完全是由市场提供。总而言之,商品经济并非人们社会生活的主要部分。社会生活在商品经济之外也能充分有效地运转。真正的以市场为中心和导向进行资源配置的市场经济运行形式是随着资本主义的诞生而逐渐兴起和发展起来的。

随着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商品经济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在自然经济条件下处于依附、次要地位的商品经济逐渐成为整个社会占统治地位的经济形式。商品生产实现了社会化,各个狭隘、孤立的市场逐渐汇聚成为统一、完善的市场体系。市场关系成为人们经济活动乃至整个社会生活中最重要和最主要的社会关系。市场调节的作用广泛涉及到各种经济资源领域,市场成为社会资源的主要的、基本的配置手段。这个时候,市场经济才在商品经济的基础上成长起来。所以,从商品生产和交换的原始意义上来说,市场经济和商品经济是同一个东西。但它们又不是一对可以相互简单替代的概念。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发展到社会化大生产阶段的历史产物,它是商品经济发展的高级阶段。总的来说,市场经济必定是商品经济,商品经济却不一定是市场经济,二者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

1.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区别

两者的区别主要在于各自的侧重点和内涵不同,它们没有阶段性,分别属于不同的经济序列。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就是在商品生产、商品交换发展的基础上同时产生、发展起来的两个同质的概念。但是商品经济不等于市场经济,因为二者还存在着比较明显的差别。

首先,侧重点不同。商品经济是商品生产、商品交换的总和。它相对于自然经济、产品经济而言,是为了解决社会生产的经济目的的一种经济形式。它在商品交换中遵循的是等价交换的原则。市场经济是相对于自然经济和计划经济而言,是一种具体的、解决社会生产什么、生产多少的经济运作形式,是一种自发地配置社会资源的主要形式。它不仅要求商品社会化、等价地进行商品交换,而且要求高效、合理地配置社会资源,避免社会资源的损失浪费。

其次,内涵不同。商品经济是指直接为市场交换并以价值为基础的等价交换的经济形式。市场经济是指社会资源配置的一种主要方式。第一,商品经济要求商品市场化,市场经济不仅要求产品市场化,它还要求产权市场化。商品经济虽然也要求界定产权,却是为了进行产品交换。市场经济同样要求界定产权,不仅是为了交换产品,而且也是为了通过市场供求关系变化,使财产使用权、所有权能进入市场来合理配置资源。第二,市场经济要求资金市场化。第三,商品经济对劳动力使用的市场化要求并不严格,但市场经济对劳动力的要求就相对严格,它要求劳动力的使用也要市场化。产权、资金、劳动力、房地产、技术及信息都要市场化,这是市场经济最显著的特征和最重要的功能。

2.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的联系

两者的联系集中体现在市场机制和市场体系等范畴上。就市场机制而言,商品经济是通过价格、竞争、供求、利率等市场机制来运行的。而市场经济就是以市场机制为基础的资源配置方式,所以说两者有着共同的机制。就市场体系而言,随着商品经济的持续发展,市场的范围不断扩大,不仅包括商品市场、物资市场,而且还包括资金、土地、技术等生产要素市场,这些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市场体系。市场体系的形成,既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也是市场经济发展的表现,二者有着共同的内在要求。

3.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没有阶段性

从市场经济与商品经济的联系来看,它们同时产生,承认商品经济的存在就必须承认市场经济,商品的价值与使用价值之间的矛盾决定了商品生产与市场产生的同步性。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它具有满足人们消费需求的属性,这是商品的使用价值,又叫商品的自然属性。商品同时又凝结着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商品的价值,又叫商品的社会属性。无论是商品生产者还是商品消费者都不可能同时占有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商品二重性的矛盾,集中体现了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之间的矛盾,这种矛盾只能通过市场中的商品交换来解决。有商品生产,就必须有市场,市场是全部商品交换关系的总和。从简单的商品生产到商品经济,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发生质变的根本条件就是市场要由狭小的、体系不全的状态发展到统一健全、开放性的大市场状态,尤其是生产要素要在全社会自由流动。这就是说,商品经济的产生和发展离不开市场经济的产生和发展。市场经济的发展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基本条件。二者的产生和发展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都通过交换环节,将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生产、消费有机地联结起来,从而区别于自然经济和产品经济。

人类社会有三种调节方式,按照它们的时序性排列是自然调节方式—市场调节方式—计划调节方式。在自然经济条件下,各氏族公社、家庭、作坊都是为了自己的生存、发展进行经济生产,而一旦达到自给自足的目的,自然调节便会立即停止,当然这其中存在个别的商品交换。在产品经济条件下,经济生产的目的是解决全社会的供求平衡。政府作为经济运行的主体,服从行政命令,采取计划经济形式配置社会资源。在商品经济条件下,经济生产的目的是实现全社会商品价值的增值,它是一种以市场经济为基础的经济形式,可以自发地配置社会资源。由此可见,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各自所对应的经济范畴是不同的,它们分别属于不同的经济序列,商品和市场是不可分割的经济范畴。它们作为同质的东西是同步发展的,不存在发展上的历史先后之分,没有阶段性与继替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