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后9·11”小说以多元的视角审视恐怖袭击事件,融历史事件与文学想象为一体,描摹“后9·11”时代语境下普通人的心理创伤以及他们对当下和未来的焦虑、恐惧的精神生存状况。对全球化时代的仇恨、暴力和恐怖进行批判,捕捉“后9·11”时代社会变迁的轨迹,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美学意蕴。小说中注入了作者对历史事件的反思和伦理拷问,体现了对创伤群体的人文关怀。
美国当代著名作家如菲利普·罗斯、唐·德里罗、约翰·厄普代克等都适时做出了回应,创作了具有影响力的作品。据笔者的不完全统计,[1]截至2013年10月,艺术家们创作了大量与“9·11”直接或间接相关的各类文艺作品,其中包括小说45部、诗歌7首、电影40部、视频、电视及影院上映的故事片52部、电视节目19部、戏剧9部。数量蔚为可观。
在45部小说中,美国小说家创作的共34部,欧洲小说家的作品10部,澳大利亚小说家的作品1部;在7首诗歌中,美国作家创作的有4首;视频、电视及影院上映的52部故事片中,美国的占了30部。
这些作品从不同的角度切入,就恐怖主义的根源、恐怖袭击对美国普通民众造成的精神创伤、如何有效应对创伤以及恐怖主义与反恐战争等一系列主题和问题陈述了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面对令人瞠目结舌的“9·11”恐怖袭击事件及“后9·11”时代的社会现实,有些作家的创作风格也发生了变化。以“后现代主义大师”著称的作家唐·德里罗,在《坠落的人》中融后现代主义与现实主义为一体,创作了具有“后现代现实主义”的作品。年轻作家乔纳森·萨弗兰·福尔运用视觉写作的方式,将沉重的“9·11”事件用幽默的笔调表达出来,创作出具有“含泪的笑”的作品《特别响,非常近》。著名漫画家阿特·斯皮尔格曼的图画小说《在没有双塔的影子下》用图文并茂的形式展现了“后9·11”时代的个人创伤和集体创伤记忆。保罗·奥斯特的喜剧小说《布鲁克林的荒唐事》以幽默讽刺的笔调嘲讽了纽约的“愚人”们的荒唐事。这些都成为美国“后9·11”小说的新元素。
通过创作,作家们塑造了一批“后9·11”时代的人物形象,如《坠落的人》中的主人公——“9·11”袭击的幸存者基斯,《恐怖分子》中的主人公——“恐怖分子”艾哈迈德·马洛伊,《特别响,非常近》中的主人公——遇难者家属——9岁男孩奥斯卡·谢尔等。这些形象不仅反映了“后9·11”时代美国人的思想精神面貌,而且大大丰富了世界文学人物画廊。
小说家们在面对过去和现实的同时,不无希望地书写全球化、文明冲突以及个人身份建构等时代性命题。“后9·11”小说深刻全面反映了“后9·11”时代美国普通民众的精神心理的巨大变化及社会变迁,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