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聆听”的障碍和注意点
聆听能力差的人,肯定是“听者有意”的人,此意是他心中既有的信念和想法。带着这个“意”去听,听到的几乎是符合自己想法的话,不符合想法的,就用自己的“意”去抗拒。在培训课堂上,老师讲到一个新的观念,只要与自己的观念不对口,听者的第一反应是不认可,然后用自己掌握的证据去批驳。如果老师的风格不是自己欣赏的那种,也会用自己的“意”去贬低对方,认为老师不过如此。
“听者有意”是心理疏导者的忌讳。心理疏导者的方向性决定了沟通的所有焦点在对方,心理疏导者只能以忘我的心态去聆听,并且是专心、求知和开放的。否则听不到对方的出发点和假设,听不到真相和情绪。
心理疏导者不能采用批判性的心态去聆听。对方说出他的想法,哪怕在常人看来非常错误的想法,也是对方的真实心态,心理疏导者如果用批判性的心态,就会很快在言语和表情中表现出来,这只会让对方关闭沟通的闸门。
心理疏导者的聆听不能有选择性。有选择性就是只听自己喜欢的,对于不喜欢的,则让对方打住别说,如果这样,心理疏导者听到的将是不完整的。
心理疏导者不能装听,也不要为对方演绎。装听只会打击对方对心理疏导者的信心,提前结束沟通,演绎则会把对方带到心理疏导者认为对的地方,可能这是对方的另一个新盲点。
2. “区分”的障碍和注意点
个体经常用他们自身的矛盾限制了自己,心理疏导者不能被迷惑了。
第一是“我认为的”与“别人认为的”之间的差距。其实,人都是自以为是的,没有一个人不相信自己的眼光,没有一个人不相信自己的感觉和判断。有的人认为自己是非常负责任的,但是周围的人没有谁觉得他负责任。有的人认为自己在生活中无能为力,内心深处很自卑,但是旁人却觉得他是一个能力很强、敢想敢干的人。人们对自己的看法和别人对自己的看法经常有差距,可是,旁人一般不会把他的真实想法告诉对方,因为当他们袒露了真实的想法,换来的可能是不理解和被记恨。心理疏导者就是这面真实的镜子,会把“别人认为的”反映出来,个体可以从中看到自己的另外一面。
第二是“使用的理论”和“拥护的理论”之间的不同。“拥护的理论”是人们口中说的理论,而“使用的理论”是人们的行动所遵循的理论。这两者经常有很大的差距,大部分人却不知道。比如一位领导者在企业中倡导诚信,但是他却经常对员工说谎,也许他认为说谎,尤其是对员工说谎是很正常的,他的行动所遵循的是“不诚信”的理论。“拥护的理论”通常是以信仰和价值观的陈述形式表达出来,“使用的理论”只能从观察人们的行动,也就是人们的实际行为中推导出来。心理疏导者要将对方“说的”和“做的”之间的差距反映出来,帮助对方明白他的行为并不是朝着他想的方向去发展。
第三是“表象”与“事实”的差距。人只有两个眼睛,眼睛所能见到的范围是有限的,眼睛看到的总是某一刻或者是某一个时段的现象。可是人们往往将看到的当成是事实,将某一瞬间的现象凝固成为永恒不变的事实,然后以此作为信念,去推断和观察世界上的其他事物。当人们戴上有色眼镜,看到的一定是眼镜的颜色,以为看得很透,其实不过是看到了表象,看到了自己想看的东西。世界是运动的,事物是发展的,心理疏导者帮助个体拨开信念上的迷雾,清晰地看到事实。
3. “提问”的障碍和注意点
人们在探索自然规律的时候,喜欢问“为什么”,很多重大的发现,都是在“为什么”的求知动力驱动下产生的。应该说,问“为什么”,然后寻找答案是人类探究未知世界的一条重要途径。是在人际沟通中针对对方问“为什么”,不是有效的途径,相反,它经常会让对方生气和沮丧。
科学探索上问的“为什么”,是着眼于未来的“为什么”, 目的是探求更多未知的事情;人际沟通中间的“为什么”,是着眼于过去的“为什么”,目的是指责和批评。提问中常见的现象是人们把自己的看法变成问题去问别人,他们不是想问问题,只是借用提问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观点。这些问题往往以“为什么”开头,达到的目的是为了证明“我是对的,你是错的”。
缺乏经验或者自身知识储备不够的心理疏导工作者,在听了个体的诉说之后,不知道该从哪里问起。他们通常不是基于对个体的理解来提问,而是基于自己努力搜索的“知识标签”来提问,其目的只是为了印证自己的假设。这会造成心理疏导的中断,对个体和疏导者本人都是一次挫折。克服这种障碍的有效途径就是真正地聆听,关注于眼前个体,不用担心自己——要相信,心理疏导最主要的武器是疏导者本人,而不是那些永远学不完的知识。只要做到了这一条,你就已经具备不小的能量了,你就可以从对方的言语中得到启发,深入追问。
举例:
个体:“我这人无药可救了,我妈妈一天到晚跟我唠叨——差不多就好嘞,你年纪再大下去,以后生孩子都会困难;别一天到晚只知道挣钱,给我整个男朋友回来呀!多大了,还不着急,真是无药可救!我妈她急死,可是我却一点不急,我也想急呀,可真的急不起来啊,我怎么这样,真是无药可救了。”
你怎么问呢?
有人不知道该怎么问,也不知道该怎么说,所以就开始讲道理——男大当婚,女大当嫁……(还没讲完,个体已经不耐烦了。)
有人不知道该怎么问,就直接反映——你很焦虑……(还没说完,个体说:“你才焦虑呢!”)
有人不知道该怎么问,就不着边际为问而问——那么,请你说说看,你是怎么个不着急法啊……(个体哼着冷气说,不着急么就是不着急,怎么个不着急法,叫我怎么回答?我很忙的……)
这些提问都不是来自聆听,来自聆听的提问可以是这样的——刚才你一口气说了三个“无药可救”,如果有药可救,你想救什么?(个体会自己跟你说她也知道的“男大当婚、女大当嫁的道理”,会告诉你她也知道的“自己其实很纠结很着急”。这表示她给你进入疏导关系的“门禁卡”了。)
4. “反映”的障碍和注意点
心理疏导者反映的出发点是支持和贡献对方,反映的心态是真诚负责、直接明确以及即时的。
“反馈”的内容必须是清晰而准确的,不能模棱两可甚至不知所云。最关键的一点是:反馈的内容通常是包含心理学原理在内的真相,疏导者不要用一大堆心理学术语来解释个体;要用对方能明白的语言符号来解释他的心路历程和心态原委。如果确实需要用到某个心理学术语,就应当给予“名词解释”,以确保对方能够理解。
“映照”是直接、果断、快速的,很多时候疏导者可以说出自己对于眼前这位个体的感受——这是对方给予他人的感觉。所以,你可以大胆说:“我感觉到你……”贡献自己的体验可以帮助对方清楚他的位置,“我体验到你很不开心”“我体验到你很犹豫”“我体验到你很放松”等反映真实地照见了对方的状态。只有支持者,才可能做到心中“无我”,平静而客观地贡献自己的体验。要注意的是“不是批判对方,但一定是发自内心有力量的”,你是怎么样的体验,就真实地反映,不能勉强、回避和犹豫,那样只会增加不信任。
当对方抗拒心理疏导者的反映时,心理疏导者自己的反应很重要,它关系到心理疏导者能否进行下去。此时,心理疏导者不能采取以下的这些反应:不理对方、继续沿刚才的方向反映、与对方争拗,或者向对方解释反应的原因、指责对方的反应、否定对方反应的意思。
心理疏导者在情绪上保持安定,焦点放在对方身上,容许对方有任何反应,并且能意识到对方的反应是对自己的贡献,还可以从中找到调整的方向和更深入的真相。保持谦卑的自信和开放的姿态,是心理疏导者的“习惯”。它可以保证心理疏导者应对任何来自被疏导者的状况,就像中国武术中的“太极”,不丢不顶,中轴稳定,顺受其力,借力化力,也可以借力打力。
5. “引导”的障碍和注意点
通常,引导的障碍在于要么太“好为人师”,要么太“助人自助”。
所谓太好为人师,是指把引导做成了“教导”。在揭示了真相之后,心理疏导工作者要鼓励对象做出新的选择,就像阿德勒派心理咨询类似,要“帮助来访者重新定向”。这个帮助其做出的新的选择,不是疏导者给予的“教导”,而是有疏导者和被疏导者共同讨论,由被疏导者作出的选择。倘若心理疏导者自以为是地教导别人该怎么做,实际上不仅剥夺了对方的权利,也阻滞了对方的成长。
事情的另一个极端就是“太助人自助”,心理疏导者没有努力使对象发生变化,采取“我该说的该做的,已经说完、已经做好,道理和事实都摆在面前,接下来你自己选择要怎样的生活”的态度。实际上是把对象置于“关系”之外,这是一种交际态度,而不是疏导关系。心理疏导工作者要关心对象的“不敢”,做出和以往不一样的生活选择是需要勇气的,很多人不是不知道自己不该保持现状,他们知道自己需要改变,可是他们不敢。
所以,引导的过程,也是一个鼓励的过程。而且这个过程可能是循序渐进的,在几次不同的疏导之后,在被疏导对象几次生活尝试之后,逐步被巩固下来。
【对“课程案例”的学习讨论】
请你罗列一下“课程案例”中小张和小曹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并且区分出哪些是技术性问题,哪些是心态性问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