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时间:2023-03-0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一)客观性原则客观性原则要求社会心理学研究以事实为根据进行假设、推论和获得结论。在社会心理学研究中贯彻分析与综合的原则,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社会心理学的研究中心,是与人们直接相互作用的微观社会。由于社会心理学直接以人为研究对象,并且在研究时经常需要隐藏真实目的,因此社会心理学研究如何避免给被试带来伤害,就成了不可回避的问题。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_社会心理学导论

一、社会心理学方法论原则

社会心理学的方法论原则,是从进行科学研究的哲学方法论和普通方法论中总结出来的。遵守这些原则,是保证研究所获得的知识具有科学性,同时也具有积极社会意义的重要前提。

(一)客观性原则

客观性原则要求社会心理学研究以事实为根据进行假设、推论和获得结论。社会心理学研究需要冒一个很大的风险,就是它所涉及的问题更多的都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所关心的问题。由于人有使自己行为获得定向的需要,因而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会根据自己的经验和感受,对我们所研究的现象形成了种种先定概念。这些先定概念常常会作为一种偏见,直接影响我们对事物的理解和对事物因果关系的解释。比如,有遗传决定论先定概念的人,在研究中可能会竭力寻找同卵双生子个性特征共同的证据,来支持自己“自以为正确”的假定,而对大量同卵双生而个性特征不同的证据视而不见。

科学的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路线,不应当是先有倾向性观念,然后再去搜集事实材料来证明这些观念的正确性,而应当是先依据客观事实提出一定假设,然后再运用一定的可以避免偏见的方法,进一步搜集事实信息,来验证假设的正确性,并在此基础上做出结论。而且必须注意,获得的结论并不意味着就是真理,它仅仅是“被证实的知识”,因为搜集资料的条件、方法等会直接影响到资料的客观性。因此,客观性原则的另一个含义,是一切知识都需要具有被再评价、再证实的开放性。科学的发展有两个方面的意义,一方面是开拓,另一方面就是对既有知识进行重新评价和确认。

(二)分析与综合原则

把复杂事物分解为相对简单的组成部分,或将事物的各个部分联合成为统一整体,是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也是一个普遍的方法论原则。在社会心理学研究中贯彻分析与综合的原则,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其一,社会心理与行为虽然是极其复杂的现象,我们仍然可以通过分析,将其分解为各个方面加以专门考察研究。社会心理分类系统,就是典型的分析。在分析研究的基础上,我们再通过综合,将各个方面联系成为有机的整体,以实现对整体的科学认识。其二,在专门研究某一社会心理或行为现象与现实条件的依存关系时,我们可以分析性地考察某一条件,或行为动力系统中的某一环节所起的作用,然后再将分析性研究结果综合为整体的结论。目前国外兴起的“元分析”或“关于研究的研究”的新方法,运用的就是典型的综合大量同类个别研究,得出新的综合性结论的方法。

(三)宏观与微观相统一的原则

宏观与微观相统一是社会心理学研究特定的方法论原则。所谓宏观,指民族、国家或整体社会生活环境等大社会背景,其有自身不以人们的个人意志为转移的运转机制与规律。微观指个人具体、直接的社会相互作用环境,包括人际交往及小群体两方面的背景,它是个人的直接社会现实。

很显然,宏观社会与微观社会有着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但同时它们又有各自的独立性与发生、发展规律。现实生活中,微观社会既可以与大社会相一致,也可以与其大相径庭。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中心,是与人们直接相互作用的微观社会。由于微观社会与宏观社会存在不一致性,因而我们不能将从微观社会获得的社会行为和社会心理规律简单推广到宏观社会。解释宏观社会的社会心理问题时,还必须考虑到宏观社会自身的特性。

(四)伦理性原则

伦理性原则是社会心理学研究需要尤其强调的原则。由于社会心理学直接以人为研究对象,并且在研究时经常需要隐藏真实目的,因此社会心理学研究如何避免给被试带来伤害,就成了不可回避的问题。

从伦理道德的角度说,用欺骗的手段诱导被试参加社会心理学研究,而他们自己又不知道自己的哪些方面正在被研究,本身就是一件不道德的事情。而有些实验的确可能对参与者造成深刻的不利影响,如用实验损伤被试的自尊心等。我们后面将要提到的监狱模拟实验也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怎样在社会心理学研究中坚持伦理性原则呢?绝大多数社会心理学家都认为,社会心理学研究在道德上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保护被试的身心健康

社会心理学家不管采用任何一种方法,最重要的一条原则就是不能影响到被试的身心健康。在研究中,不应该给以任何恐怖、担心及情绪冲击等不良刺激,并且应该避免产生不愉快,被研究者参加实验或接受调查时,应该根据自愿原则而不是采用强迫手段。在研究过程中,被研究者有中途提出中止的权力。

那么,为了尊重被研究者意志,研究者能否采取公开征求志愿者的形式呢?这种办法固然不违反伦理原则,能出自被研究者的志愿,并能很好地配合研究工作的顺利进行,但亦有不妥之处,一是志愿者可能产生“迎合”心理或“逆反”心理;二是志愿者充当研究对象,缺乏代表性,不符合研究取样随机化的要求,故其研究结果的普遍意义不大。

2.对被研究者个人材料的保密

研究者在研究过程中所收集到的有关被研究者个人的任何材料都不可任意公开。社会心理学经常要研究人们的动机、态度等问题,如个人对宗教信仰,对他人的看法,对现实生活中所发生的事件的看法,以及私人的一些生活逸事,另外诸如智慧、才能、诚实、勇气等个性心理特征,在未取得本人同意之前,一概不得外传,即使要作为素材反映在研究报告中,也应做化名处理,并应将那些从个人那里获得的具体材料加以分解。

3.慎选研究策略

社会心理学研究中,为了排除不必要的干扰,获得客观的结果,常常要请工作人员充当被研究者或扮演其他角色。这也是出自研究工作的需要。

欺瞒,作为一个研究的技巧,似乎是社会心理学所特有的,它是指研究者向被试隐瞒关于研究的意图或程序的某些信息。许多社会心理学家相信,如果被试知道研究目的,他们的行为将会受这种影响而改变。这样就不能得到关于社会思想或社会行为的有效信息。有些研究确实需要暂时的欺瞒。例如,研究气温升高与攻击行为之间的关系,如果被试知道研究的目的,就可能极力控制自己的行为,想让研究者知道他们自己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行为,或是以这个信息为借口,极力表现出攻击性。

欺瞒所引起的伦理问题不容忽视。首先,对于参加研究的被试者,欺瞒可能导致一定程度的伤害。他们可能因为使用的实验程序或自己在实验程序中的反应感到不舒服。如在紧急时刻助人行为的实验中,被试听到他人的紧急呼叫,显然知道有另一个人发病,许多被试在这样的场合都会感觉到很难受,其他一些被试也因为明知现场有人需要帮助又无能为力而不舒服。显然被试经历这些情绪烦恼涉及一些复杂的伦理问题。不过这是极端的现象,一般欺瞒的程度很轻。另外,被试在研究中可能会有被愚弄的感觉,使其对社会心理学研究采取消极的态度。社会心理学家提出两方面的保护措施:(1)知情同意——一个程序,在参加者决定是否参与研究之前,向他们提供尽可能多的关于研究项目的信息。(2)事后解释——研究完成后的一个程序,研究完成后,详细告诉参与研究者研究的意图。包括为什么要隐瞒一些信息。总的来看,使用欺瞒要注意:只有在没有其他更好的办法的时候使用,但必须慎重,还要注意保护被试的权力、安全感及良好感觉。

二、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在上述专门方法论原则指导下,社会心理学研究的具体方法和技术很多,如实验研究、调查研究、档案研究、心理测验以及相关研究等。

(一)实验研究

实验研究是指在控制一切估计会干扰实验结果的其他因素情况下,有目的、有组织地操纵某个因素,查明被实验者心理效果和影响。

实验研究之所以不同于其他研究,完全在控制这一概念。有控制的实验类似于自然科学中的实验。在社会心理学中,信度和效度是通过运用有控制的实验设计所包含的三个重要特点才获得的,即实验组与对照组;事前测验与事后测验;随机化。

1.实验设计的三个特点

(1)实验组与对照组

实验必须设立对照组。实验结果如何,必须将实验组与对照组(控制组)加以比较,对照组人员的条件应与实验组完全相等或尽量相仿,所不同的只是实验组接受特殊的实验措施,而对照组不接受特殊的实验措施。如果两组之间发生了差别,就可以归结为实验组接受了特殊的实验的影响所致。例如,要查明表扬对人们行为的影响,可以设立一表扬组(实验组),对被实验者工作加以表扬;再设立一对照组,即不对该组成员的工作加以表扬。一段时间之后,比较两组后续工作的成绩,若表扬组优于对照组,其原因可视为由表扬所致。

(2)事前测验与事后测验

研究者在实验操作前后尽可能精确地测量研究对象的某种心理与行为特点,以揭示某种因素与被实验者心理特点的内在联系。例如,研究环境压力对工作效率的影响,可以首先测验被实验者在正常情况下完成任务的效率即事前测验,然后再测验被实验者在接受实验因素(尖锐的噪音)之后完成任务的效率即事后测验,以断定完成任务较差的原因归结为实验因素。

(3)随机化

在实验操作时,实验者不能主观任意地挑选被实验者,而是应该使某一范围里的每个人都有机会被作为实验的对象,以使实验结果减少特殊性和偶然性,加强可靠性。

2.实验法的优缺点

实验法有优点也有缺点,许多学者有不同的评价。

实验法最大的优点是可以证明实验组与对照组两者出现的不同结果是由于实验因素操作所引起的,从而揭示实验因素与被实验者反应之间的内在因果关系。

实验法的缺点包括:A.实验法并不适用于研究自然性的偶发事件的影响(如空袭、水灾、疾病等)。B.巴塔尔认为,实验研究的缺陷在于它无法形成社会行为的普遍规律。由于社会心理规律受时间限制,而实验法却发现不了可以持久的因素;而且社会行为与文化广泛联系着,一般都用规范、角色、价值观等术语来描绘人们观察世界的方式;同时实验法也无法完全控制生活中影响人们行为的一切因素。

3.实验法的种类:实验室实验、自然实验、模拟实验

(1)实验室实验

实验室实验是作为一门科学的社会心理学早期研究时所采用的方法,也是当前西方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一种主要方法,其特点是在实验室条件下进行研究工作。

实验室实验方法的优点是控制条件严格,可以避免其他因素的干扰,所以实验结果的说服力较强。

但是实验室实验是在实验室内进行的,脱离了活生生的社会生活,增添了人为因素,故其真实性较差。因此,对于实验室实验的结果不能迷信,对其实验结果的推广与应用,必须持慎重态度。此外,许多宏观的社会心理现象如观众的情绪感染、群众性的冲突行为等,难以在实验室内进行实验。

(2)自然实验

自然实验又称现场实验。这是利用现存的团体,企图验证某项假设或检验某项改革管理办法所产生的效果而采用的方法。主要是在自然情况下控制条件进行实验,对于由此发生的相应的心理变化进行分析研究、做出结论。

例如,工厂比较计时工资与计件工资对工人生产积极性的影响,可以把条件相仿的两组工人施以不同的工资制,然后比较双方劳动的热情与生产率,以判断两种工资制孰优孰劣。

这种方法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推断出因果关系。但运用这种研究方法必须与有关方面建立协作关系。它与实验室实验法比较起来,控制条件与施加实验措施可能不如实验室实验法那样方便,但它接近于生活的真实情况,故其实验结果较易于推广。

(3)模拟实验

模拟实验是研究者设计的一种人为情境,是对真实社会情境的模拟,以期探求人们在特定的社会情境下的心理活动的发生与变化。

例如,研究人们在什么样的社会情境下容易发生助人行为,研究者可设计不同情境,请工作人员扮演醉汉、病人或残废者,在公共场合故意摔倒,观察周围的过路人是否进行帮助,对哪些困难者帮助得最多。许多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课题都能采用模拟研究。

这种方法虽然是人为地设计情境以模拟社会,但对被研究者来说,如果未被觉察人为因素,则其反应是真实的,也是可信的。所以模拟生活情境必须逼真,不被人识破。

(二)调查研究

调查研究是研究者根据所研究的问题的性质进行实地调查、收集材料,然后做统计分析,最后做出结论。这种调查研究的问题早已存在于社会生活之中,并不是研究者事先安排好的,只是研究者认为对现实生活所存在的某些问题值得加以深入地探讨。

调查研究可分为问卷调查与现场观察等方式。

1.问卷调查

这是结合社会生活中发生的问题而进行的调查研究方法。调查者可以针对人们的情绪、动机、需要等心理状态,运用问卷、谈话等方式,进行广泛的调查,以收集材料并加以分析归纳。

如可以通过大量问卷进行民意测验,以测定人们对于物价的看法,对于住房分配的意见等。

这种研究方法比较简便而切实可行,调查所得的情况可提交有关部门参考。若使用问卷,调查前必须精心设计调查表,调查问卷可以采用无记名方式。若采用谈话的方式,面对面谈话必须在融洽的气氛中进行,使人们的心理状态能无拘束地反映出来。

2.现场观察

现场观察是围绕着团体生活的正常活动进行的系统观察,以获得数据做出结论。

现场观察与一般的观察的最大区别是,观察者混同在活动中的被试中间隐藏自己的身份,由于完全在自然状态下,被观察者不受任何影响和暗示,不改变其活动的进程,因而其可信度高。

现场观察必须明确“观察什么”、“怎样观察”、“怎样做记录”等问题,以便不失时机地捕捉到有关信息。

运用现场观察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进行连续性观察

即对同一对象的同一问题要做多次观察,如果只做个别一两次的观察,则观察所得免不了有很大的偶然性。多次观察可以发现研究对象的心理活动的稳定性,只有观察到稳定的心理活动,才能获得具有重要价值的材料。

(2)进行轮换性观察

即对同一课题变换几次对象进行重复观察,以验证同一类研究对象的心理活动是否有同样的变化。如果变换了的研究对象对同一课题有基本相同的心理变化,这样获得的资料也是很有价值的。

(3)进行隐蔽性观察

即研究者的观察活动力求不使被研究者觉察到,这样才能使被研究者的心理活动自然流露出真实的变化。

隐蔽性观察如果在室内进行,可装置里明外暗的观察室,研究者通过“观察窗”可以任意地对研究对象的一言一行做详细观察而不被本人觉察。如果研究对象在室外活动,研究者可扮演该团体中的一个普通成员,以掩盖其真实身份,从而获得可靠资料。

现场观察的最大优点在于:对于所研究的团体既没有施以任何外来的影响,又能够掌握研究对象的许多生动活泼的实际材料,所以它有很大的现实意义,资料的可靠性也较强;但这种研究方法也有一定的缺点,由于任何团体都有其特殊性,研究者即使对团体成员心理活动的变化看得很清楚,但要做一般的推论几乎也是不可能的。不过,不管怎么说,现场观察研究毕竟不失为一种十分重要的手段。

(三)档案研究

档案研究是指研究者去收集历史上所记载的某个群体或个人的心理活动的资料,加以分析,从中寻找社会心理活动的规律。

对历史上的杰出人物的研究应采用此种方法,如收集该人的自传、日记、信件等材料,以总结他的心理活动发生、发展及其变化的规律。有人收集了各国学龄前儿童读物中的男女主人公的故事以及插图进行分析,以研究男女性别角色的社会化问题。如库兹明分析了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俄罗斯肖像画“全苏画展”上的共44位男画家的154张肖像画,结果发现,无论是年轻的或年老的男画家都喜欢画年轻女子的肖像,占全部妇女肖像画的69%;而画男子肖像时,大多喜欢画上了年纪的男子,而且着重表现其社会职业,呈动态性,而女子着重于身段和服装,呈静态的,比如穿淡紫衣服的女人、穿粉红衣衫的农妇。

其实,档案研究也是一种广义的调查研究,所不同的是:调查研究往往局限于当前活生生的情境下进行现场调查或现场观察,以收集第一手资料,是一种动态性的研究;档案研究多半是收集档案记载的历史材料,如文件、记录、电影、录像、录音、图片等现成的资料。这些经过有关人员收集整理并加工的资料,对社会心理学研究者来说虽已不是第一手资料,但仍可为自己的研究目的所利用,是一种静态性的研究。

(四)心理测验

在社会心理学研究中,经常采用心理测验的方法来揭示某些变量。所谓心理测验,“乃是一种引起行为的工具”。如果在测验中所表现出来的行为是很恰当地反映了它所要测量的东西,那么这个测验就能给研究者提供可靠的信息。值得注意的是,如要进行心理测验,获得被研究者的有关智力、态度等心理特点的数据,必须制定一个客观的工具,即“量表”。因为国情不同,国外量表中的内容或表述形式可能不为我国所接受,故不宜照搬国外的量表。最好的办法是由研究者自己根据研究课题的要求自行制定量表,或修订他人的量表。

而且,进行测验还有一系列的技术要求不容忽视。否则会产生各种误差,从而影响测验结果的科学性与可靠性。

社会心理学研究中通常使用的心理测验主要是关于人格方面的测验。例如,自我评定、投射技术、他人评定、语义分析、情境测验等。

(五)相关研究

相关研究是指研究者试图确定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变量之间是否有关,更确切地说,就是寻找两个或两个以上变量之间有无必然的内在联系。如果有联系,那么就要弄清这种内在联系是正的关系还是负的关系。

严格地说,相关研究并不是一种研究方法,而是对上述各种研究结果的处理。相关研究可以根据调查研究或其他研究方法所获结果进行相关分析。例如,朱德法曾调查了老年人的生活满意感、孤独感等心理感受,发现老年人的有些心理感受与其年龄呈正相关,即年龄越大,对现实生活的满意感越差。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艾伦通过调查研究,进行了一项相关分析。他要了解儿童接触宣扬暴力的电视节目与其对同伴的攻击性水平之间是否存在着必然的内在联系。为此,他收集了857名小学生的暴力行为,以及他们观看电视习惯的材料。关于暴力行为的材料是从同班同学的估价得出的,关于观看电视习惯的材料是从面晤家长得出的。艾伦把这两个变量做出相关统计之后,发现它们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即男生中越是喜欢看暴力电视,他们在课堂里的暴力行为也越多。有趣的是,10年以后再次从他们的同班同学那里收集那些研究对象的攻击性行为的估计时,这个正比关系仍然存在。也就是说,小学三年级时越是喜欢宣扬暴力的电视节目的人,青少年时期的攻击性行为就越多。这些发现有力地证明电视对于人们某种社会行为有十分重要的影响。

时蓉华曾做过一项实验,是关于激发儿童学习动机的研究。研究表明,竞赛的结果是,平时成绩越差的儿童则进步越大。这说明竞赛这种教育形式与激发差生学习积极性之间存在着某种内在的联系。

相关研究可以使人们在短时间内收集有关问题的大量资料,并能够同时对许多因素做出有关的分析和评价,进而找出其间的关系或联系。相关研究还可以运用于不适合实验法研究的问题,例如有关人口拥挤对人们行为的影响的研究,只能用相关法进行研究。

相关法也有不足之处。首先它所提供的材料说明因果关系时往往模糊不清。就以上述的研究为例,研究者所发现的喜欢宣扬暴力的电视节目与攻击性行为之间的正比关系的说服力不大,也说不清楚,既可以说明接触宣扬暴力的电视节目造成儿童攻击性行为增多,也可以说明一个人攻击性越大,就越喜欢看宣扬暴力的电视节日。其次相关法观察到的变量间的关系也可能根本不存在,而事实上是由某个另外的未知因素造成的。所以,不能根据相关法得出的证据做轻易的肯定。

例如,曾有报告指出,在气温与群体暴行(骚乱)的发生之间存在着正比关系,天气越热、群体暴行的发生就越频繁。虽然这一发现认为炎热的气候将会促使人们发生侵犯性行为,但最近的研究结果发现,气温与群体暴行之间的关系,事实上可能出于其他因素:如炎热的夜晚,上街的人们比凉快时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