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群体的含义
群体是指那些成员间相互依赖,彼此间存在互动的集合体。
在社会心理学研究意义上,简单的统计集合体,围在路边看热闹的人群等不能归为群体之列,因为成员间不存在依附关系,不发生互动,在多数情况下,彼此间无丝毫影响。而学校的篮球队、家庭、工厂中的班组等,则可称为群体,因为其成员常常是为了共同的目标而组合在一起的,彼此间不但有面对面的接触,而且有频繁的互动,多方的影响。
一般来看,要构成一个群体必须具备以下条件:有频繁的互动,即成员间有生活、学习和工作上的交往,有信息、思想、感情上的交流,有共同的目标与利益,群体内有相互协作与配合的组织保证,有群体意识。
例如,几个人同乘一辆缆车上山,由于意外事故,车被困在半山腰,在这突如其来的情况下,本来素不相识的人组成暂时性的群体,有的人出主意,有的人修机器,有的人向外呼喊求救。这些本来无任何关联的人,为了共同的目的,彼此互动起来。他们平安脱险后,互动即告结束。因而群体可以有不同的持续时间,可以数代延续(家庭),也可以在数天或数小时内解体。
规模也是群体的一个重要方面。夫妻二人组成的家庭是最小规模的群体,数百人组成的车间也可归为群体之列。社会心理学研究所关心的主要是2-50人的群体。数百人集合在一起而形成的大规模群体,其成员不可能熟知每一个人,不可能发生充分的互动,也就很难产生群体归属感。
二、群体的分类
(一)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
人的社会活动主要通过两个途径进行,一个是正式的,一个是非正式的。正式的社会活动是指人们在群体中按照计划完成公开的、特定的、有目标的活动。非正式的活动主要指人与人之间自发的思想感情交流活动。与此相应,群体根据其在人们社会生活中所发挥的作用,也可划分为正式的和非正式的。
正式群体是指那些有明确规章,成员地位和角色、权利和义务都很清楚并有稳定、正式编制的群体。如机关的科室,工厂的班组,学校的班级等。正式群体按其存在时间的长短又可分为永久性正式群体和暂时性正式群体。永久性正式群体如科室,班组等。暂时性群体是指如新产品设计组,毕业生分配组等临时性组织。
非正式群体是指那些自发产生的,无明确规章的,成员的地位与角色、权利与义务都不确定的群体。人们除了完成工作和学习任务,还有交友、娱乐、消遣等各种各样的欲望与需要,非正式群体往往借助于同乡会、集邮爱好者协会、诗社等形式,帮助其成员获得某种需要。非正式群体往往以共同的利益、观点为基础,以感情为纽带,有较强的内聚力和较高的行为一致性。
非正式群体普遍存在于正式群体中,特别是在正式群体的目标与其成员的需求与愿望不一致,正式群体不能发挥正常的功能,缺乏合理的领导机构时,非正式群体更容易产生。在大学中,由于班级不能充分发挥其功效,同乡会、各种形式的联谊会便可以吸引大量学生。
(二)成员群体与参照群体
群体也可分为成员群体与参照群体。
成员群体指个体为其正式成员的群体。
但在现实生活中,常有人抛弃自己所属的群体,而向往其他群体的观念。例如,有人出身地主阶级家庭,却投身于革命队伍。对这种现象参照群体能给予较好的解释。
参照群体通常有三种含义:一是作为比较的标准。例如,一名技术工人,自己地位已不错,但与工程技术人员相比,又感到相形见绌。二是指望晋升期间的群体。在印度等级社会中,较低等级的人希望成为较高等级的一分子。三是指个体以其他群体的价值和观念为行为准则。例如,一个菲律宾人长期生活在美国,逐渐学会用美国人的价值和观念去为人处世。总之,参照群体是令其他群体成员向往的一类群体,当群体成员对其所属群体感到不满时,往往会寻找其他群体为参照,有时甚至在心目中树立起两个以上的参照群体。
参照群体常被其他群体成员视为榜样,在某些情况下能起到模范作用,例如,先进班集体。但有时也会起到带头破坏社会规范的作用,例如,美国社会学家研究犯罪问题,在犯罪率较高的社区内,一些男孩自幼就模仿犯罪团伙中大男孩的行为,认为他们勇敢、大胆,是真正的男子汉,树他们为楷模,直至最后堕落成犯罪团伙成员。这类犯罪团伙在该社区内成了许多小男孩心目中参照群体。
三、群体的功能
执行任务,创造成就与满足成员的心理需要,是群体功能相辅相成、互相制约、互相促进的两个方面。
一个群体只有有效地完成其基本任务,更多地创造物质和精神财富,才能最大限度地满足其成员的基本心理需求。成员心理需求得到满足,才能充分发挥其为群体目标而奋斗的积极性,进一步促进群体功能有效地运转。
群体成员需求可归结如下:
交往需求、安全需求、自尊需求、自我表现需求。
四、群体规范
一个群体有别于简单人群集合体的原因之一是群体有一套成员应该如何做的行为规范。群体规范的研究,始于美国社会心理学家谢里夫。为了考察群体对于个体成员的影响,谢里夫设计了一项实验,即自主运动中光点移动的距离数的确定(从众实验)。这个实验一方面说明了群体对个人社会知觉水平的影响,另一方面也说明了个人的知觉习惯是对社会文化习惯的适应。
另外,1931-1932年,梅奥在美国芝加哥郊外的西方电器公司所属的霍桑工厂进行的对工人群体的研究发现,群体工作时,会产生出一种关于群体忠诚的非正式的、非书面的规章。否则会受到成员的排斥和打击。
梅奥选择14名工人编为一个组,集体从事绕线、焊接和检验工作,并对他们实行特殊的计件工资。6个月中,发现小组成员每人每天完成的焊接点都在6000-6600个之间,而工厂的定额是每天完成7321个。尽管他们都具有超产能力,又实行计件工资,但大家仍然遵守着非正式的定额。原因是小组成员自发约定,谁也不能干得太多而突出自己,也不能干得太少影响全组产量,还不能向当局告密,违反这些约定者,就要遭到挖苦甚至打骂。进一步研究又发现,工人们之所以不顾计件工资而甘愿维持中等水平的产量,是怕产量高改变当局实行的奖励政策或裁减人员,使部分伙伴受罚或失业。
在群体工作和学习生活中,有一种群体成员共同认可并遵守的行为规范,这就是群体规范。群体规范可能是由群体领导人根据该群体的情况制定的,也可能是在工作和学习生活中自然形成的。这些群体规范也许与主体文化规范高度一致,也可能有所差异。
群体规范可以分为正式规范与非正式规范。正式规范指在群体中明文规定的行为准则,如认真学习,服从上级等。非正式规范是成员间相互约定的,大家一致同意却没有明文规定。非正式规范有时甚至与主体文化规范相矛盾,而它对群体成员的制约力往往还要胜过正式规范。
群体规范还可分为一般的社会规范和反社会的规范。群体内部大多数规范是与主体社会文化规范相一致的。但也有一些是反社会规范的,例如犯罪团伙中的哥们义气等。这些犯罪团伙成员的行为准则,在大多数情况下是与主体社会文化规范相抵触的。
群体规范是群体成员的行为准则,因此,人们可以依据它对群体成员的言行的影响做出肯定或否定的判断;同时使群体成员明确自身言行的准则,知道在群体内应该怎样行事。群体规范明确了群体成员行为的奖惩标准,保持了群体成员行为的一致性,从而维护了群体的稳定,发挥了群体的正常功能。群体规范对一个有效的群体而言,是不可缺少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