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体凝聚力的定义主要有两类:一是指群体对成员的吸引力,费斯汀格据此定义为:所有成员留在群体内的力量的总和;二是指群体成员彼此间的吸引力,罗特就将凝聚力定义为:一种群体属性,可以由群体成员间积极态度的数量和强度引申出来。
群体凝聚力指群体对其成员的吸引力及群体成员之间的吸引力。
一、群体结构
群体内部成员的关系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一些群体结构因素,群体结构是指群体界限、群体规模、群体内的沟通网络等。
(一)群体界限
界限是群体结构的主要特征之一,没有界限就无所谓群体,就无法分辨成员和非成员。
许多特征都可以成为划分群体的界限,肤色、校服、共同居住的宿舍楼、共同上班的办公室等。似乎任何事物都可作为一种群体界限来区分内、外,我们、他们。明确了局内、局外,人们心理上才能产生一种同属一个群体的感觉,群体规范才能有效地发挥其行为准则的功能,群体凝聚力才能形成和发展。
正式群体一般有明确的界限,其成员往往由组织确认的形式固定下来。非正式群体在多数情况下也得到组织的确认,但有时依赖于其成员的心理认可。
一些研究认为,与外界的冲突是群体产生与维持其界限的最好方法。此外,群体内部的冲突,有时也有助于明确群体的界限。例如,某成员不按群体规范行事,最终受到其他成员的一致排斥,被驱逐出群体,实际上就是再次明确群体界限的举动。
(二)群体规模
群体规模即群体内成员的数目,它与群体凝聚力有密切联系,它能直接影响到成员的感情和行为。例如,个人安全感会随着群体规模的变化而变化。
1.二人与三人群体
最先揭示群体规模问题的是社会学家斯麦尔,他比较了二人群体与三人群体。
在二人群体中,任何一人退出都可导致群体的解体,这一事实迫使二人群体成员的不断参与,相互依存。二人群体成员间因此产生了特殊的亲密感、责任感、压力感。在三人群体中,即使一人退出,群体依然存在,彼此间的亲密感、责任感都没有那么强烈;同时,成员间的关系不再像二人群体那样面对面和公开,有了一定的匿名性和隐私性,“三个和尚没水吃”就是三人彼此推卸责任的结果。
二人群体的另一个特点是,任何人都无法扮演中间人的角色,不存在多数派、少数派的问题;而三人群体不仅可以居间调停,还会出现少数服从多数的局面。
2.小群体与大群体
前面提到过,小群体研究仅限于2-50人的群体。二人群体成员之间的关系是简单的面对面的接触,三人群体成员之间的关系就不再是简单的面对面的接触了。群体每增加一个成员,彼此之间的关系会复杂很多倍,不仅有两个人的关系,还有个人与群内群的关系,群内群与群内群的关系。沙波特曾提出一个公式,用以计算群体内人际关系的数目。
X表示群体内人际关系的数目,N表示群体成员的数目。例如四人家庭成员有六个关系。这些关系多数是潜在的,并不一定发生,但随时有可能发生。群体成员的多寡,人际关系的变化,直接影响到群体凝聚力的变化。
(1)群体规模的大小,影响成员的参与程度。在一般情况下,群体越大,成员平均参与群体活动越少。以语言训练班为例,学员越多,每个人发言的机会越少。同时,群体规模的扩大,还会增加成员的拘束感,促使成员收敛自己的行为,进一步影响成员的参与程度。
(2)群体规模的扩大,不仅使成员参与机会减少,还将导致机会分配的不平衡,出现少数人一统天下的局面。
(3)群体规模扩大超过一定限度,将影响群体功能的发挥。成员太多,彼此间差异大,摩擦增加,群体内人际关系难以协调,群体难以发挥正常功能。
(4)群体越大,成员间沟通的机会越少,人际关系开始转向群内群的沟通,成员间亲密感下降。
(三)沟通网络
成员间沟通机会多少,渠道是否畅通是影响群体凝聚力的重要因素之一。
沟通网络是指人际沟通的路线形态。
沟通网络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正式沟通网络,一种是非正式沟通网络。
1.正式沟通网络
按正式沟通渠道构成的网络,主要存在于群体间人们的公务交往中。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莱维特提出五种网络模式,即链式、轮式、圆周式、Y式和全通道式。
图7-1中的圆圈代表信息的传递者。这些模式是以五人群体为例进行双向信息交流的途径。
链式网络:五人组成一条直链,信息逐级传递,上下联系,没有横向沟通。这种模式便于上下级之间的单线沟通。速度快,效率高,但缺少相互联系,不利于提高群体士气。
轮式网络:一个人处于中心位置,可同时与四人保持联系,但周围的四人之间没有联系。这种网络模式常见于上级领导与几个下级部门的互通情况。优点是领导掌握情况全面,领导作用显著,组织秩序好,但部门之间没有横向联系,容易造成士气低落。
图7-1
圆周式网络:也叫环式网络,五个人可以依次联系沟通,但每个人只能同邻近的人联系,横向联系是有限的。这种模式可以是同级成员的联系,也可以是上下级的联系,使用时群体士气高,但解决问题速度慢,效率低。
全通道式网络:五人之间有广泛而自由的联系途径,没有核心人物,完全是平行沟通。这种网络模式能产生很高的群体士气。但领导作用不突出,信息传递速度慢,正确性低,影响问题的解决。
Y式网络:五人分为四个层次,可能是两个上级与下面三层联系,也可能是三个上级同两个下级联系。这种模式兼有链式和轮式的优缺点,效率高,速度快,但士气低落。
2.非正式沟通网络
群体中信息的传播交流,除了正式渠道外,还有相当一部分信息是经由非正式渠道传播的,这样的信息多是“小道消息”。戴维斯曾在一家皮革公司对小道消息的传播进行了研究,他采取顺藤摸瓜的办法,发现小道消息的来源只是出自10%的人,传播的模式有单线式、集束式、偶然式和流言式等四种。如图7-2。
单线式:是通过一连串的人把消息传播给最终的接受者。
集束式:把消息有选择地告诉给某些人。
偶然式:消息传播者之间是偶然机会的联系。如,道听途说。
流言式:一个人主动地把消息传播给其他人。
在非正式网络中,传播的小道消息在性质上不尽相同,有些是属于提前将组织领导层的决议向下传播,有些是扩散一些群体或个人的秘密,而有些是属于添油加醋或干脆无中生有,总的来说,散布小道消息对组织、群体的建设是不利的,一般正式渠道不畅通时小道消息才盛行。但有些小道消息能反映出热门的一种心态或情绪,值得领导参考。增加正式渠道的有效性,可以防止小道消息的传播。
二、群体凝集力的维持
成员在群体内的互动方式也是影响群体凝聚力的重要因素,竞争与合作是群体内两种主要的互动方式。
图7-2
在群体中,成员可以彼此以合作的方式互动,他们可以互相帮助,互相沟通,为群体成员的共同利益而协调行动。有些群体,成员间以互相竞争的方式互动,他们将个人的利益放在首位,努力表现自己的超人之处。
合作的实例很容易举出,同一宿舍的人轮流打扫室内卫生,夫妻二人分管家务等都是合作行为。合作是指至少两个人通过相互提供活动,结果不仅有益于本人,而且也有益于对方。竞争是指每个人都在努力,以达到自己获得最高报酬而不给其他人任何好处的互动方式。竞争行为在体育比赛中最为常见。研究发现,虽然合作似乎给人们带来了更大的收获,但在社会互动中多数人宁愿竞争不愿合作。
“运输比赛”是一项说明竞争与合作之间关系的经典研究。这项研究是道奇和克劳斯于1960年进行的。研究者要求两个被试想象他们正在经营一家运输公司(甲公司和乙公司),并要求每人驾一辆货车尽快由一个地点到达另一个地点。两辆货车并非彼此竞争,它们有不同的起点和终点。但两辆货车的捷径是一条单行道,且两辆车是以相反方向行进的。二人走捷径的唯一方式是等一辆车通过后,另一辆车再走,每个人在捷径的起点都有一扇控制门,可以按钮使之关闭,以防对方通过。此外,每辆货车还有一条备用路线,不会与另一辆车发生冲突,但路线要远得多。研究者告诉被试,他们的目标是尽快到达终点,越快得分越高,但并没有提到要比另一被试得分更多。
两名被试无疑十分清楚,最佳方案是相互合作,轮流使用单行道,而人都走捷径,但其中一人需稍候片刻,等另一人通过。而研究结果是,两名被试不肯合作,都想通过单行道。在单行道中间碰头后,彼此拒绝让步,最终一辆车退回,关闭控制门,走另一条路。双方都得不到高分。多次实验的结果,只是偶然出现合作行为,大部分行为是在竞争。
图7-3 运输路线竞争图
在社会互动中,人们不愿合作,宁愿竞争,那么在群体内部是展开竞争有利,还是合作有利?道奇做了一个简单的实验用以说明合作和竞争如何影响群体凝聚力。研究者对一班的一半学生说,他将以合作为基础给学生打分,全班学生都是同一分数,关键在于大家在辩论时如何成功地击败其他班级;对另一半学生,研究者告诉他们将以竞争为基础打分,谁对所辩论的问题贡献大,谁的得分就高。研究结果表明,合作解决问题的群体要比竞争解决问题的群体协调,合作群体成员比竞争群体成员更能采纳别人的意见,更能友好相处。而竞争成员彼此很少沟通,观点重复,容易产生误解,成员间互相侵犯,心情压抑。研究说明,在一般情况下,竞争影响群体人际关系的协调,趋于破坏群体凝聚力。
有许多因素影响群体成员的竞争与合作。成员间的沟通程度是最重要的因素之一。一般而言,沟通的机会越多,合作的可能性越大。在道奇的运输竞赛研究中,曾设计了三种不同的沟通情况:一组被试要求彼此沟通信息,另一组被试只是提供一些谈话的机会,第三组被试不允许彼此沟通。结果发现彼此沟通组产生了一些合作行为,不允许沟通组极少合作。沟通将起到促进群体成员合作的作用,他们有了相互讨论计划,相互信赖,相互学习的机会,有了合作的前提和可能。
群体规模也能影响群体内的竞争和合作。研究发现,随着群体人数的增加,合作行为会减少。群体成员的增加,使成员对群体的责任心降低,自利行为更具隐蔽性,合作也因此减少。
最后一个因素是相互性。这是人际关系的一个基本要素。人们行为的基本准则之一是以德报德,以怨报怨。在社会互动中,如果以竞争为开端,将引起更多的竞争行为。增加合作的最好办法是相互妥协,彼此让步。这是人与人之间合作的基础,也是群体成员协调的前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