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音美交融体验法

音美交融体验法

时间:2023-03-0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音美交融体验法主要有背景音乐渲染法、聆听音乐作画法和音美同题异构法三种。音美交融体验法的优势在于将音乐和美术有机融合,使学生得到全面的视听享受;从音乐中汲取灵感,激发绘画创作,获取音乐美术通感,使得学生艺术综合素养得以提升,深化教学目标。音美交融体验法深受学生喜爱,有益于学生身心健康,活跃课堂气氛。
音美交融体验法_高中艺术课中的体验式教学

(一) 内涵

在进行美术教学活动时,借助音乐元素完善教学效果,使音乐、美术同属于艺术范畴的两门学科有机整合,互相交融。音美交融体验法主要有背景音乐渲染法、聆听音乐作画法和音美同题异构法三种。

背景音乐渲染法:在进行美术作品鉴赏和动手实践时播放合适的音乐,营造情境,烘托气氛,促进教学目标高效达成。适用的范围有绘画、雕塑、工艺、建筑、书法、篆刻、摄影等艺术种类。

聆听音乐作画法:根据主题,教师选择恰当的音乐,引导学生聆听音乐后作画,抒发情感,使学生获取音乐、美术通感。适用的范围有绘画、工艺等艺术种类。

音美同题异构法:“同题异构”指的是就同一个主题针对同一批教学对象,进行音乐课和美术课连上,这样既保证了音乐、美术作为单科课程学习的专业特征,又可以使学生了解掌握知识点更加全面深入,使得艺术教学目标得以进一步提升。适用的范围有影视、音乐剧、戏剧等艺术种类,或者是以地域性、主题性展开的艺术探究。

(二) 优势

1. 视听同步欣赏,得到心灵滋养。

2. 音美有机融合,获取艺术通感。

音乐、美术是同属于艺术范畴的姊妹艺术,它们有许多相通之处,但同时也是完全独立的两门学科,有着各自非常强的专业特征。音美交融体验法的优势在于将音乐和美术有机融合,使学生得到全面的视听享受;从音乐中汲取灵感,激发绘画创作,获取音乐美术通感,使得学生艺术综合素养得以提升,深化教学目标。音美交融体验法深受学生喜爱,有益于学生身心健康,活跃课堂气氛。难点在于教师对美术和音乐内容的选择和把握要合适恰当,对课堂气氛和节奏的调控需加强,多考虑音乐、美术两节课连上的呼应和连贯。

(三) 教学案例

课题:《摄影画面中的空白艺术》

【案例背景】

本案例以上海书画出版社《美术欣赏》下册第33课“瞬间真实的艺术——摄影艺术”为蓝本拓展而来。教材主要介绍了摄影艺术的发展所经历的各个时代,内容比较多,涵盖面大,对40分钟一堂课来讲容量太大,操作困难。所以我根据实际情况重新设计课题——摄影画面中的空白艺术,着重学习摄影画面的极少主义构图原则,强调与文学、音乐的相融性,营造意境。虽然高二年级的学生几乎人人会拍照,但真正能拍出具有意境美的摄影作品并不多,学生们对摄影的构图、意境的营造等知识都很欠缺。课内教师努力创造情境,以背景音乐渲染法引导学生欣赏大量有意境的“空白艺术”的摄影作品作为新课导入,极大地激发了学生情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

【案例描述】

一、 创设情景,激趣导入(背景音乐渲染法的使用)

教师PPT打出字幕:请你思考,以下这些摄影作品带给你什么感受?

█图3-41 以配上音乐的摄影作品为导入

教师紧接着播放一组画面比较空灵的摄影作品引导学生欣赏,配上恩雅的《May It Be》背景音乐(图3-41)。恩雅是爱尔兰20世纪60年代的歌手,《May It Be》是电影《指环王(魔戒)》主题歌。在恩雅柔韧有力、充满弹性的歌声中,学生仿佛进入到眼前的摄影作品中,那些空灵缥缈的山林湖泊波波涟漪,袭袭微风吹拂过一望无际的水面,沁入心灵的丝丝情感慢慢荡漾。

随着音乐的流淌,学生们完全进入了状态,大家纷纷发表自己的感受。

黄晓敏:听着这个音乐,看着这些画面,感觉自己已经完全融入了进去。身临其境,感觉很神秘,音乐和画面把我带入了悠远的状态中。我感觉这些摄影作品非常空灵,很有意境。

张炎:音乐和摄影已经完全融为一体,我进入到一个曼妙的境界,我真心渴望到这些地方去。这些摄影作品太美了,主要景物占了画面的一小部分,很大一部分都留白,留给人更多的想象空间。

刘君:太美了,音乐和画面令我陶醉,我想一直这么听下去、看下去。恩雅的歌我一直超喜欢,她的声音既悠扬,又带有淡淡的忧伤。这些摄影作品都比较空,很有意境,尤其那幅有小船的画面,带给我很多遐想。

……

二、 揭示课题,学习新知

在新授部分,教师抛出思考题:摄影和中国绘画有什么关系?引导学生欣赏几位中国画家和摄影家的作品,其中有八大山人、马远、郎静山、陈复礼、杉本博司等,从中寻找答案(图3-42)。通过观察,学生们展开了讨论,对于八大山人的画大家认为:构图比较空,很奇特,画面中的鱼或鸟眼睛都往上翻,画鱼不画水。

█图3-42 中国画和摄影作品

教师在学生研讨基础上小结:八大山人是明皇室后裔,少年的贵胄生活、锦衣玉食,直到19岁时遭遇家国之变,明朝覆灭,使他的精神遭受重创,他以笔代戎,用书画作品倾吐自己的心声。到创作晚期,山人将艺术和宗教嫁接,纯粹地浸沤在一方净土中,从而产生了构图奇特而震撼人心的作品。正可谓“心与境寂,道随悟深”!

对于马远的画,教师也进行了解读:有“独步画院”之誉的南宋著名山水画家马远,人称“马一角”。因为他画山,常画山之一角;画水,常画水之一涯,其他景物也十分简练。他的山水画,画面上常常留出大片空白,空旷渺漠,意境十分深远。他的这幅《寒江独钓图》让我们想到哪首诗?

学生们想了一下,说出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学生们对这幅画进行了评析。

教师也发表了评论:这幅画描述的是寒意萧瑟的江面上泛一叶孤舟,一位老翁舟上独垂钓,四周一片寂静,千山无一鸟,万径无一人,天地之中仿佛只此一人,孤独地坐在那里,此处不会有掌声,不会有赞叹,唯有这能耐得住孤寂的渔翁坚持着,默然着。那份傲然、坚贞定能震撼每一个人。画面上的这片空白表现出了烟波浩渺的江水和极强的空间感,也给欣赏者提供了一种渺远的意境和广阔的想象余地。这可真是“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

对于陈复礼先生的作品《剑湖烟雨》,学生们争论不休,有很多学生认为这是绘画,还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认为它是摄影。

教师解答:这是国际摄影大师陈复礼先生的摄影作品,陈先生在摄影上独辟蹊径,把风景摄影同中国画意结合起来,开拓了一条新的中国画意摄影的道路。猜它是绘画作品的同学或许是因为看到画面上有落款和签名,其实这是后期制作的。陈先生还有一系列其他作品,比如《青山夕照红》《千里共婵娟》《不染》等。“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陈先生对于中国古典诗词的深厚素养,帮助他将画意与诗情相融合,他常常借用古典的诗意进行艺术构图,寻景寄情。在与山水的倾心交谈中,他悟得了真趣,抓住了神韵,有一位哲学家称他的作品是大自然与东方美学思想结合的产物。

由此可见,摄影从绘画艺术中汲取了丰富的养分。

教师进一步启发学生思考:“空白在摄影画面中的作用是什么?”同时展示大量相关摄影作品。学生通过欣赏讨论,得出结论:“空白”的留取有助于突出视觉中心,营造画面的意境。

三、 学生练习,当堂点评

练习主题:利用制图软件Photoshop剪切编辑一幅摄影作品。

具体要求:突出摄影画面中的“空白”,为摄影作品起个名字。

教师提供一张自己拍摄的风景照给学生练习。以自评、互评、师评的方式当堂投票评选学生作品。以下是获得第一名的课堂作业(图3-43)。

█图3-43 学生利用制图软件练习

四、课后小结,拓展延伸

教师对本课进行了小结,并布置了课后作业:通过本课的学习,大家对摄影有了新的认识,知道原来照片还可以这样去拍摄。空白是产生意境、引发联想的条件之一。诗歌中的“歇拍”、音乐中的“休止”、小说中的“虚白”等都是一种空白的艺术。摄影画面中空白艺术的处理有一定的讲究,如画面上的空白处的总面积大于实体对象所占的面积,画面才显得空灵、清秀。但是,在具体处理画面的时候,还是要跟着感觉走,所谓 “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也”。请同学们回去之后,用今天所学的知识拍摄一张照片。要注意摄影画面中的“空白”艺术。

五、 作业展示,分享快乐

学生课后寻找合适的美景进行拍摄,有些学生对着一个景点反复拍,成了系列作品。大家分享的作业很有艺术感,令人耳目一新。下面展示部分作业(图3-44)。

【案例评析】

俗话说,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本案例之所以整个学习过程进展特别顺畅,尤其是后段学生的作业优秀,积极性高,很大程度归结于课的导入部分那段视听感受。美轮美奂的视听效果瞬间将学生牢牢吸引,学生快速进入本课的学习,在愉悦的学习状态中,高效达成教学目标。背景音乐渲染法在美术教学中经常使用,教师在使用此方法时,应该关注音乐和教学主题契合,做到视听效果的完美结合,调动学生情绪。运用的时间段也是根据教学设计的需要而定,可以安排在教学过程的任何环节,比如导入、新授、练习、展示、评价等,起到辅助和优化的效果,切记不可因使用不当而产生扰乱教学的现象。

█图3-44 学生拍摄的一组作品

(本案例为浦东新区美术骨干教师精品展示课)

课题:《尝试抽象画》

【案例背景】

本案例从上海书画出版社出版的高级中学课本《美术欣赏》教材上册第11课《创新与变革的艺术——外国现代主义绘画》拓展而来。《外国现代主义绘画》一课主要罗列了20世纪西方绘画的众多流派,鉴于学生的学习基础和兴趣程度,笔者选择了抽象画派作为本课的学习内容。学生在初中阶段就接触过抽象画,也尝试过用各种材料工具等来表现抽象画,但仅仅是粗浅的接触。学生进入到高中阶段后,各方面的认知和能力都有所提升,这个阶段再进行抽象画的教学将会深化教学目标。因此,本课的目标定位是欣赏了解抽象绘画基本的表现形式,知道抽象绘画作品的欣赏方法,尝试通过聆听音乐创作抽象画。本案例设计成单课时,要求教师把握好教学时间和节奏,一蹴而就。

【案例描述】

一、 当场示范,激情导入

█图3-45 教师当场示范抽象画

█图3-46 冷抽象和热抽象的代表作

教师播放20世纪英国伟大作曲家艾尔加的《威风凛凛进行曲》,随着激情的音乐旋律,教师即兴示范一幅抽象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而引出课题(图3-45)。

二、 问题引领,层层递进

(一) 抽象画的概念和特点

教师提问: 什么是抽象画?抽象画有哪些特点?让学生带着问题欣赏一段教师自制的小视频。学生针对教师提问进行研讨。教师总结归纳:抽象画的概念是艺术形象抛弃自然对象外观,抽去了内容的纯艺术的表现。抽象画的特点是,以点、线、面、色彩组织画面,表达主观感受,留给观众更多想象空间。

(二) 抽象绘画作品的类别

教师以PPT课件形式向学生介绍抽象画的类别(图3-46)。

冷抽象作品:也称几何抽象、理性抽象。表现事物的本质,体现冷静、规则、简洁美。代表人物有荷兰的蒙德里安。热抽象作品:也称为抒情抽象、感性抽象。以表达内心感觉、抒发情绪为主,形多变,热情奔放。代表人物有俄国的康定斯基。

(三) 康定斯基的热抽象欣赏

教师通过展示大量康定斯基的绘画作品,以及自制的微视频,引导学生带着三个思考题进行欣赏:康定斯基的抽象画由哪些元素组成?康定斯基的抽象画中,点、线、面、色彩组合有规律吗?康定斯基绘画艺术的音乐性(图3-47)?

1. 由丰富多样的点线面色彩组成

教师让学生带着问题欣赏一段自制的微视频。教师将蒙德里安的一幅热抽象作品中的点、线、面抽取出来,配上穆索尔斯基的《图画展览会》中的曲子,做成微视频,让学生观察,得出结论:蒙德里安的抽象画是由丰富多样的点线面色彩组成的,画家以此抒发情感。此环节的学习,为学生后续作业做铺垫,学生的作品不会出现点线面单一、缺乏变化的情况。

2. 点、线、面、色彩组合的规律

教师将一组蒙德里安的抽象画,配上穆索尔斯基的《图画展览会》中的曲子,制作成微视频让学生观赏。在视听享受中,学生感受到蒙德里安的抽象画有一定的组合规律,在学生研讨基础上教师得出结论:抽象画一般具有色彩艳丽、对比强烈、重点突出、疏密有致、节奏感强的规律。此环节也是围绕学生作业而设计,学生掌握了抽象画中点线面色彩的组合规律,就不会将作业画得散乱无重点。

█图3-47 康定斯基热抽象作品欣赏

3. 康定斯基抽象画中的音乐性

教师出示康定斯基三个阶段的抽象画作品,第一幅是世界上最早的架上水彩抽象画,第二幅是《构图2号》,第三幅是《构成第十号》,引导学生观察,画面中大小不同跳跃的点,不同方向和力度的运动的线,色彩和线条、形状相互穿插。用色彩来展现音乐中的心灵震荡的效果。不同的乐器让人产生的线条联想不一样,不同节奏的音乐让人产生丰富的色彩冷暖感觉。分析绘画中的音乐性,为学生绘画创作做铺垫。学生在聆听音乐后知道如何用造型元素和绘画原理来抒发情感。

(四) 欣赏更多抽象大师的作品

教师展示一批抽象画大师的作品,如波洛克、赵无极、朱德群等,引导学生欣赏各种抽象画,开阔学生眼界,启发创作灵感(图3-48)。

█图3-48 欣赏各种风格抽象画

三、 绘画创作,抒发情感(聆听音乐作画法的使用)

练习主题:听音乐画抽象画。

(教师播放20世纪美国作曲家格什温的《蓝色狂想曲》)

具体要求:

1. 用点、线、面、色彩抒发聆听音乐后的情感。

2. 以抽象画形式表现,材料、工具任选。

3. 为画装框,寻找画面最美的部位,将其定格。

4. 给作品起个名字。撰写绘画体会。

以下为部分学生作品。(图3-49)

█图3-49 学生创作的抽象画作品

四、 小结拓展,提升主题

音乐是流动的画面,美术是凝固的音乐。同学们,今天我们走进了抽象画,学习了用点、线、面、色彩等要素来抒发对音乐的感受,大家觉得开心吗?回顾课内所学的知识点,我们主要对热抽象进行了重点学习,特别是围绕康定斯基的作品,研究了其绘画作品中的音乐性,同学们也小试牛刀,尝试创作。但是大家肯定还不过瘾,建议同学们课后继续做更多的相关练习,寻找更多的音乐作品来绘画,捕捉音乐和绘画的通感,运用多元媒材,丰富画面肌理效果。同时也希望大家在今天学习的基础上,继续深入研究其他类型的抽象绘画,比如冷抽象、抒情抽象、当代的抽象画等。并且尝试用自己的抽象画作品装饰美化环境,试试吧,相信你能行!

【案例评析】

本案例所呈现出来的亮点主要有以下三点:

第一,教师的当场示范激发了学生兴趣。在课的导入部分,教师播放20世纪英国伟大作曲家艾尔加的《威风凛凛进行曲》,音乐节奏强劲,使学生很快进入状态。教师激情作画,利用2—3分钟当场创作一幅红黑色调的抽象画,学生一下子被吸引,连连赞叹。由此可见,美术教师专业基本功的展示能直达学生心灵,对学生具有震撼力,能提升教学效果。

第二,音乐的选择经典到位。本课对音乐的选择非常讲究,为了避免落入俗套,教师专门请教了相关的音乐人士。教学中所有需要音乐的环节都精心挑选,反复斟酌。其中,提供给学生进行创作的音乐选了20世纪美国作曲家格什温的《蓝色狂想曲》,它融合了古典音乐的原理以及爵士的元素,黑人布鲁斯音乐的调式及和声因素、爵士音乐的强烈的切分节奏和滑音效果,都赋予这部构思独特的作品一种与众不同的色彩。因此,它对于激发学生的抽象画思维具有很大帮助。本课另外一个典型音乐选用的是19世纪俄国著名作曲家穆索尔斯基创作的钢琴套曲《图画展览会》,这是为圣彼得堡的美术学校举行的哈尔德曼的绘画遗作展览会而谱写,乐曲是由与“图画”有关的10首小品,以及有间奏功用的“漫步”主题组合而成。这些音乐的引入,可以帮助学生接触经典,感受高雅艺术。

第三,作业的装裱别具新意。俗话说“七分画,三分裱”。本课在抽象画的装裱环节也做了一些新的尝试。除了传统的用白卡纸做成外框进行装裱外,还建议学生利用智能手机软件进行装饰。该软件可以利用手机先将作业拍摄下来,选择最佳画面进行定格,边框颜色、形状等也可以多种选择。装裱好的作业可以通过数据线当场接入电脑进行展示,快捷方便,弥补了传统固定的纸外框不可调节的缺陷。

本案例如果深入挖掘的话,可以形成系列课,尝试更多风格的音乐作品进行抽象画练习,寻找各种不同的感觉。当然,本课还有一些细节需要调整,比如课前的材料和工具准备、组织工作、点评等环节如何更紧凑高效等。

(本案例开发为中国教师研修网 “学科重难点的教学策略”课程)

课题:《音乐美术同题异构——飞天美术和飞天音乐之鉴赏》

【案例背景】

音乐、美术向来以分科课程的形式进行教学,笔者在长期高中艺术欣赏课的教学活动中,强烈感受到同属于艺术范畴的音乐和美术之间有太多相通相融之处,甚至可以说是密不可分。著名的德国音乐家舒曼说过:“有教养的音乐家能够从拉斐尔的圣母像得到不少启发。同样美术家可以从莫扎特的交响乐中获益匪浅。不仅如此,对于雕塑家来说,每个演员都是静止不动的雕像,而对于演员来说,雕塑家创造的作品又何尝不是活跃的人物?在一个美术家的心目中,诗歌却成了图画,而音乐家则善于把图画用声音体现出来。”[3]

在我以前上过的艺术课中,经常会引入音乐的元素,比如听音乐作画,看画联想音乐,在介绍画作时介绍相关的音乐……但总觉得零零星星,不成系统。教研组的老师聊起这个话题时,大家不约而同地觉得教研组可以尝试“同题异构”的教学研究,“同题异构”指的是同一个主题针对同一批教学对象,进行音乐课和美术课连上,这样既保证了音乐、美术作为单科课程学习的专业特征,又可以使学生了解掌握知识点更加全面深入,使得艺术教学目标得以进一步提升。“同题异构”不同于“同课异构”,由于它是不同学科的教师联手共同展开的教学活动,所以内涵更加宽泛。教研组老师共同备课,开展音乐美术“同题异构”课题的探索。我们首次探索的教学主题是《飞天之美术鉴赏》和《飞天之音乐鉴赏》。通过学习,学生们对飞天艺术的了解更完整深入,两节课的连上也让他们大呼过瘾。

美术鉴赏课中教师引导学生了解壁画中飞天的形体美、构图美、动态美、服饰美(以唐朝为例)。学生尝试评析各个时期飞天的艺术特点,画一画自己心目中的飞天。音乐鉴赏课中教师引导学生听辨民乐合奏曲“飞天”,了解我国古老的民族乐器,体会不同乐器的音色对音乐气氛所起的作用,熟悉第一主题,学生模仿飞天动作,集体合作演一演千手观音。

【案例描述】

一、 共同备课,确定教学目标

经过几次磨合,教研组备课的重点落在了40分钟的课教学目标究竟如何定位?又怎样将音乐课和美术课既有学科特征,又能更好地体现两者之间的相融性?备课过程中我们反复推敲,最初的设想是在美术课上以“飞天的时代特点”为脉络引导学生进行鉴赏,这其中包含飞天的“兴起时期”“创新时期”“鼎盛时期”“衰落时期”。后来仔细一想,如果以这条脉络展开教学的话美术课的特征就变得模糊起来,有点和历史课混淆;音乐课的教学目标起初也定得比较散乱,主线不清晰,没有找到切入口,音乐和美术之间的相融点也难以找准。于是我们进一步备课,将教学目标的定位紧紧贴近音乐、美术的学科本体,从美学价值展开讨论,例如美术课中教师从壁画中飞天的形体美、构图美、动态美、服饰美等要素引导学生进行欣赏;音乐课主要引导学生听辨民乐合奏曲“飞天”,体会不同乐器的音色对音乐气氛所起的作用,熟悉第一主题在三个段落中的不同表现。音乐和美术的相融性除了体现在主题一致以外,某些教学内容和教学环节也有关联。例如,课的导入都引用《丝路花雨》片断,美术课上教师用承上启下的小结语为下一节音乐课做铺垫,音乐课上教师引用飞天壁画作品增强学生对飞天音乐的理解等。通过反复备课,我们制定出这两节课的三维目标及教学重难点(表3-9)。

表3-9 《飞天之美术鉴赏》《飞天之音乐鉴赏》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二、 层层深入,凸显学科知识

美术课:教师在课内引导学生掌握的学科知识主要有两点,一是飞天由来,印度飞天、中国羽人和飞仙、中国飞天之间的区别(表3-10)(图3-50);二是飞天的美学特点(表3-11)。

表3-10 印度飞天、中国羽人和飞仙、中国飞天之间的区别

(续表)

█图3-50 印度飞天、中国飞天和中国羽人

表3-11 飞天的美学特点(形体美、构图美、动态美、服饰美)

(续表)

音乐课:教师在课内引导学生听赏民乐合奏曲《飞天》,根据教学要求和问题层层推进。

1. 引子赏析:播放引子音乐,认识新型吹奏乐器——口笛。

师:(1)口笛的音色有什么特点?

(2)在神秘缥缈的音响背景下,口笛的旋律代表了怎样的一种形象?

生:口笛明亮辽阔的旋律仿佛是飞天穿过层层云霭飘逸而来。

2. 欣赏三段音乐,师生共同讨论、分析、比较第一主题在三个段落中的不同表现(表3-12):

表3-12 第一主题在三个段落中的不同表现

三、 实践体验,提升教学目标

美术课安排了15分钟学生活动时间,比如,让学生模仿飞天的动作。另外,美术课上教师引导学生鉴赏完毕后,安排全体学生画一画“我心目中的飞天”,具体表现形式灵活多样,可以线描、明暗表现,参考老师给的资料、结合现代生活元素等自由发挥。特别引人注目的是一位男生用墨色勾画的作业(见下图左下角),他在介绍这件作品时说:“我画的这幅画取名《千手观音》……”我顺势引导:“下一节课我们就要去音乐课了解千手观音的来源。”我惊叹学生的想象力!音乐课上,老师引导学生听赏民乐合奏曲《飞天》,分段畅谈对不同音色、音响的感受。通过团队合作,模仿“千手观音”造型,增进友谊,学生兴趣浓厚,课堂气氛活跃(图3-51)。

█图3-51 《飞天之美术欣赏》《飞天之音乐欣赏》课内学生的体验

教师小结拓展:从艺术形象上说,敦煌飞天不是一种文化的艺术形象,而是多种文化的复合体。飞天的故乡虽在印度,但敦煌飞天却是由印度文化、西域文化、中原文化共同孕育成的。它是将印度佛教天人和中国道教羽人、西域飞天和中原飞仙的形象,融合为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飞天。它的艺术效果早已超越了原本宗教的范围,把人们引向天宫琼宇、星驰云涌、天乐齐鸣、仙女翩翩的虚幻浪漫世界。如今,中国的神舟十号载人飞船已经成功登入太空,成功地实现了中国几代人的飞天梦,我们感到无比自豪!

【案例评析】

音乐、美术跨学科“同题异构”主题性教学活动的开展使我们取得了一些经验和成效。主要经验有以下三点:

第一,优秀团队的必要性。实施音乐、美术学科“同题异构”教学必须要拥有一支敬业爱岗的优秀艺术教师团队,发挥团队作用是实施课题的首要保证,音乐和美术如果有一方处以消极状态,就孤掌难鸣,无法实现预期目标。幸运的是我校艺术教研组有一群热爱专业肯钻研的教师,她们能够突破自身学科的局限,以科学宽容的心态接受姊妹艺术并从中吸收养分,积极主动参与教研组课题研究,出谋划策,共同备课,亲身实践,反思改进,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完善,互相取长补短。

第二,课题选择的重要性。通过实践,我们发现选择一个合适的课题进行研究非常重要,并不是所有的内容都能设计成“同题异构”教学模式的,要同时关注音乐和美术学科教学的可行性。比如可以按照地域风格选择课题(浦东说书、浦东美术),也可以根据专题性原则设计课题(盛世的艺术—唐朝音乐、唐朝美术、唐朝舞蹈、唐朝书法),还可以按照历史发展的顺序确定课题等。

第三,课时安排的合理性。在课题实践时,教师要考虑将音乐和美术课排得紧凑点,一节音乐课和一节美术课连着上效果是最好的,或者一周音乐,一周美术,避免将音乐和美术的课时相隔时间过长,影响艺术课的效果。

主要成效有以下三点:

1. 学生的审美能力得到提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教学情境设计,学生们兴趣高涨,注意力集中,思维活跃。上完美术课马上又上了音乐课,使知识点有所延伸和拓展。音乐、美术“同题异构”教学为学生提供多角度、多方面、多渠道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知识得以重新建构,对同一领域的知识理解更加全面深入,主观能动性加强,审美能力得到提高,艺术教学目标得以提升。

2. 课程的人文性特征得到彰显。艺术作为人文性课程,是人类文化的积淀和人类想象力与创造力的结晶,具有极高的人文价值。高中阶段的学生身心快速发展,较之低年级的学生他们对艺术的需求也愈发强烈,活动策划能力提高,主动参与的探究欲增强,个性张扬渴望被认可,逐渐形成独立人格和世界观。所以在高中阶段进行音乐、美术“同题异构”教学应更多地关注学生的需求,为学生搭建更广阔的艺术学习和展示平台,提高其艺术综合素养,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我们发现,音乐、美术“同题异构”教学能让学生在围绕人文主题的艺术学习中,轻松、快乐地学习艺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艺术的历史和文化内涵,形成艺术经验和艺术能力,获得尊重、关怀、友善、合作、分享等人文素养,促进个性的完善与发展。

3. 教师专业快速成长。根据有关专家提出的“教师二次成长论”:一个优秀的教师,一般有两次及两次以上的成长过程。一个教师要走向成功,起关键作用的是第二次成长。当前教师专业发展遇到的瓶颈,不是教师的第一次成长,而是第二次成长。我觉得这个观点很有道理,我们教研组的老师大部分都已经完成了第一次成长,现在都处于高原期无法突破,即处于专业发展的瓶颈期。通过音乐、美术“同题异构”教学研究这种途径与方式,大家在专业发展上找到了一个突破口,有了一些新的研究内容,很有干劲,这种“研究共同体”方式促进了教师专业的快速成长。

笔者认为,在研究内容上,美术课除了和音乐课可以综合教学外,还可以尝试和其他学科整合,比如语文学科、历史学科、信息技术学科等,它们之间也有很多相通的地方。作为艺术老师,形成对多元文化的辨析和甄别很重要,因为这种思想观念可以使我们善意地去理解和对待不同的文化,对不同文化更多地采取宽容的态度,从而承认每一种文化都有其自身的价值。

(本案例为区级骨干教师展示课感谢音乐组李敏洁老师参与执教)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