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黔东南或黔南行走时,“跳月”一词,会使你产生一种陌生而浪漫的感觉。这种感觉在畲族的风俗里常见,在苗族的习俗里也常见。这是怎么回事呢?
畲族习俗里的跳月,有关情爱也非关情爱,有关娱乐也非关娱乐,其展示之目的,似乎更明确些。
古代畲族专门娱情的节日,一般出现在两个时段:一是每年播种前的正、二月间,女子“坐花园”等郎会,以及邻近地区的四月八、五月二十八、六月二十四等节日,都专属于年轻人;二是畲族跳月,这是“哈逊”(祭祖大典)上一道华丽的仪式,届时祭祖已毕,祖先的魂灵与族众联欢,这时盛装女子们的舞蹈,是大典上娱神娱人的一道盛宴。舞蹈中,女子展示自己,男子欣赏与锁定自己将要追求的对象,这一切都在默默进行,谁也不说出来。
处于同样的环境,却保存着不同的文化特征,于是贵州就有了“五里不同风,十里不通俗”的乡俗。郭子章所谓“诸苗大体如此”,属于抓大放小的说法,譬如苗族与畲族都藏鼓祭祖,都吹笙跳月,都认为“祖鼓”即祖宗,祭鼓即祭祖,鼓藏是祭祖的最高形式,等等。外来的人走马观花,就难免会如水中望月,那么所做的记录,可能也只是“得其形”的叙述。至于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相似表达,与相近形式内容外的细微体验,及与此相关的阐述与理解,就属于更高些的要求了。
祖鼓
“哈逊”芦笙舞
先看祖鼓。畲族制作祖鼓不用枫木,而用樟木。制作时要把樟木树凿空,两端蒙以黄牛皮,边缘用铜钉整齐加固。祖鼓长190厘米,直径44厘米,另配鼓棒四根,每根长32厘米,也用樟木制作。鼓内置祖先灵位,鼓身挂彩披红。一年之中,除特定的时日请鼓外,其余的时间,都由负责“藏鼓”的房族妥善保存。
阖族的祖鼓,须特建“藏鼓房”保存。建房的费用公摊,房的功用就是藏鼓,不能挪作他用。支族的祖鼓,存放相对简单,负责“藏鼓”的房族,可在神龛左上方专设一鼓洞存放,也可将鼓悬挂于自家房屋的中梁之上,为鼓身披红一丈二尺(约4米),侧置芦笙、牛头骨等物为伴。但无论藏鼓房或鼓洞,都是神圣之处,要随时保持安静与清洁,免使“祖先”受到惊扰。藏有祖鼓的人家,除注意保持整洁外,禁止在屋内站立吹芦笙,不准坐大门槛,不准邪言乱语,不准人畜出入藏有祖鼓的房间,等等。凡祭鼓藏的宗族,不管藏鼓与否,各户均要在神龛上方备留一鼓洞,日常焚香祭祀,大门槛也要保持干净,不许人坐。
祖鼓引灵
畲族小鼓手
贵州畲族的每一个家族或者房族都有一只祖鼓,并由族人公置二至三亩不等的“祭祖田”,由族人代耕分成。若非必要,祖鼓一般都传给幺房并由幺房保存。若遇特殊情况,则在“大祭”时用占卜的形式,确定祖鼓由谁保存并备办下一届的祭祖仪式。通常情况下,贵州畲族需定期祭祀,古礼原定十三年一大祭,后因费用的问题,经畲族公议,改为定期与不定期两种。个别宗支,也有改为三年两头祭,或一年一祭的。不定期的称为“平祭”,畲语叫做“井逊”,意思是“一般,或礼节性的供奉”。定期的称为“大祭”,畲语称之为“哈逊”。根据族人公议,十三年一祭的“哈逊”,分龙年祭与羊年祭两类,至于选用龙年或羊年,则借甲子轮推,断出吉凶以后,由全族取舍自定。祭祀的时间,一般选在入秋后的十冬两月,但不管选定何时起鼓,都需于当月的十二日至十五日结束。支族的祖鼓之所以多由幺房承继,源于一个不成文的习惯,所谓“皇帝喜长子,百姓爱幺儿”。表面上,畲族的祖产由长子管理,众儿有份,但实际却是幺儿独占。俗语说的“幺儿住大房”,就体现了这一约成的习俗。
哈逊祖鼓
不定期的平祭,一般都是因为族内出现了异常的事情。如日常冒犯了祖鼓、祖鼓与芦笙自动发声、族人许下了什么“心愿”等,都需以祭品供奉,向祖宗通报事情的原委,以求得祖先的谅解与护佑。“井逊”时,需请祭祖师“也相逊”、芦笙师“相者”及房族老人,供品为猪头一个、鸡一只。起祭时,“也相逊”先念咒,“相者”吹芦笙,然后由主祭人将鸡、猪等交由往生,事毕,主家备饭菜一桌,族众长者七人围坐,“相者”吹芦笙,“也相逊”念咒、占卦,求得“神示”后,向祖先敬奉祭品,众人就地陪饭,整个过程用畲语。待祭祀毕,预先安排在外的人故意操汉语,做大声交谈状,陪饭人即用畲语说:“客家人来割尾巴了,祖人请快走!”随后众人四散,“相者”将芦笙放回原处,主家收拾残席。据此可知,“井逊”属于常规的居家小祭,目的不外请托祖先庇佑,禳病消灾,层次低,规模小,参与的人也少。
哈逊祭司
“哈逊”是畲族大典,参与的人多,开支大,各房族的“祭祖田”不敷开支,于是商议采取了两个办法。一是不足部分由族内各户捐集;二是做会。捐集只能应急一时,做会却可以支撑较长的时间,因此被畲族同胞普遍认同。“哈逊”期间,需备办“头角端正,毛旋周正”的水牯、黄牯各一头,选定用来顶鼓的顶鼓女(畲语称为“故胞”)一人。水牛与黄牛用来祭祀祖先,祭祖完毕即杀。顶鼓女身份特别,据传“顶鼓”之后,此女将终身不能生育,所以需事先约定。而“约定”的诀窍,便是选取家贫而长相姣好的女孩,预先用银子买定。“哈逊”开始前,主祭人“热相”召集祭祖师“也相逊”、芦笙师“相者”、顶祖女“故胞”、送鼓与击鼓人“鹅家”、清户扫家的巫师“超昂”、抬鼓人“厂家”,讲清要求,梳理秩序,明确职责。形成一致意见后,“哈逊”正式启动。“哈逊”之前的一夜,别人无事,但祭师“也相逊”与相关人员,则须在藏鼓人的家中,念一夜的“祭祖词”。次日,主祭师“热相”带领一干人热热闹闹地来,先给祖鼓上彩披红,唱“请鼓词”,再由抬鼓人“厂家”与敲鼓人“鹅家”请鼓上路,抬往既定的“跳月场”。此刻,跳月场上已用坚硬的圆木支了个牢实的“三撑架”,用来悬挂和固定祖鼓。“厂家”、“鹅家”把祖鼓请上支架,固定妥当,芦笙师“相者”吹起芦笙,抬鼓人“厂家”站在架下护鼓,击鼓人“鹅家”举棒敲击祖鼓,顶鼓女“故胞”在两名盛装姑娘的陪同下,先向祖鼓行礼,然后紧跟在芦笙师“相者”的身后开始“跳月”,摆腰踏步,左右回旋。早已盛装等候多时的畲族少女们依次加入,一排排,一层层,跟在顶鼓女的身后,环绕祖鼓,踢踏舞步,回旋往来。这时候,击鼓人“鹅家”与芦笙手“相者”配合,疏密有致的鼓点与悠扬婉转的芦笙配合,轻摇慢展的身形与婀娜多姿的舞姿配合,把跳月场的气氛推到了极致。据曾参加过畲族祭祖大典的人回忆,那种快乐而又肃穆认真的场面,一旦有幸遇见了,就会烙在记忆里,毕生难忘。
祭祖的最后一天,为村民们“扫家”的巫师“超昂”出现了。“超昂”是个滑稽的巫师,领着一帮滑稽的人,做一连串滑稽的动作。这是一伙光背赤膊、“奇形怪状”的人(有的身披牛皮,有的胯下夹着胡萝卜),他们进入各家堂屋,一边高唱祭祖词,一边做滑稽动作讲“丑话”,挨门挨户地为村民“扫家”。这样做的目的,是要驱走妖魔鬼怪,还主家以安静清洁,祈愿主家百做百顺,儿孙发达。每清完一家,出门时就顺手抓起主家预备在门外的甜酒粑吃,然后沿路吆喝,再回跳月场。这时,早就等候在此的人,赶紧摆出了敬奉祖宗的供席,招呼七人围坐。主祭“热相”负责卜卦,并领唱“送祖词”。随后,“热相”每卜卦一次,众人便随声高唱“送祖词”一次,陪祖宗进饭一次。将结束时,预先安排的人又扮作汉人“割猪匠”,手提割猪刀,一边当当敲锣,一边用汉语高喊“割猪喽——”,“割猪喽——”。声音传来,跳月场上的人同声呼喊:“汉人来割尾巴喽,祖人请快走!”候在一旁的“鹅家”与“厂家”闻声摘下祖鼓,转身就往存放处跑,芦笙手“相者”随即吹奏《请虎踩堂》(据畲族传说,此曲被吹响之后,猛虎就会寻声下山),大家四散,“哈逊”结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