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羌族的主体主要生活于今岷江上游一带。羌族民间史诗《羌戈大战》记述了这一支羌人所来何方,今又所居何地。
史诗说在远古时期,羌人住在西北大草原:
在远古的时候,
大地一片莽原。
牛群羊群多兴旺,
羌人儿女乐无边!
但战争及自然灾害逼使羌人向西迁徙:
无情的天灾和战乱,
失去了美丽的家园。
羌人集众往西走,
去寻幸福的源泉。
其中一支在首领白苟的率领下向南迁移:
阿巴白苟是大哥,
卒众奔向补尕山。
羌语“补尕山”指青海、四川间的一座大山。多亏羌人始祖、天女——木姐的帮助,用白石变成大雪山(即今岷江上游的大雪山),才挡住了追兵,羌人继续南下:
羌人摆脱了魔兵追击,
顺着山梁整队往下转。
雪山
千山万岭脚下过,
来到热兹水草原。
羌语“热兹”即松潘。在这里,羌人筑房、建寨、定居,进行农业生产,畜牧业也更加兴旺:
一年一月地过去,
羌寨人畜大发展。
三年三载过去了,
羌寨牲畜满圈栏。
为了报答神恩,羌人开始供奉白石神:
雪山顶上捧白石,
白石供在房顶正中间。
后来住在“日补坝”(今茂县境内)的“戈基人”一再骚扰羌人,在天神几波尔勒的帮助下,羌人用白云石和藤条杆打败了戈基人,又移居“日补坝”:
日补坝,宽又宽,
鲜花开满山。
羌人战败了戈基,
在这里重建家园。
羌人通过发展农业生产和畜牧业,繁衍人口,势力壮大。阿巴白苟的大儿子合巴住在格溜(今茂县),二儿子昔查住热兹(今松潘),三儿子出们住夸渣(今汶川),四儿子出主住波洗(今理县薛城),五儿子木勒住慈巴(今黑水),六儿子格日住喀书(今汶川绵虒),七儿子骨夷住尾尼(今灌县娘子岭),八儿子娃则住罗和(今灌县),九儿子尔国住巨达(今北川)。羌人遍布岷江上游地区和涪江上游部分地区。
拨开史诗中的神话外衣,透露出羌人历史上的一段经历。他们由青海南下的迁移路线充分证实了他们与西北古羌人的密切关系。《羌戈大战》史诗反映出现今这支羌族的先民与戈基人作战的史实。而从考古资料中可以得知,行石棺葬的居民定居这一带是在战国到西汉之间,那么,现今羌族的先民至迟在这段时期已经迁移到岷江上游了,他们为山区开发和伟大祖国的缔造付出了辛勤的劳动并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岷江源
三星堆文物中戈基人形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