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回族民居与居住地民族的民居建筑大体相同,这是回族适应社会和自然环境的客观需要。但回族民居在大量吸收居住地汉族和其他民族传统建筑文化特色的同时,又保留阿拉伯民居文化的色彩。虽然回族民居没有形成自己独特的建筑体系,但在吸收所在地区其他民族建筑文化中,融合了本民族的宗教与居住习俗,体现了回族的审美取向。
从时代上划分,新中国成立前,贵州乡村回族民居以土木(石木)结构或木结构草房、瓦房为主,砖木结构瓦房较少。新中国成立后,草房逐步减少,土木(石木)结构瓦房增多。近30年来,经济条件好的家庭,新建了砖混结构平房。但在造型、色彩、空间布局上,与当地其他民族民居建筑仍无太大区别。
【注释】
[1]昭通市回族史料编辑组:《昭通回族社会历史资料》(一),1987年内部刊印,19页。
[2]金和璞:《辛亥革命前后盘八回民社区文化》,载范同寿主编:《辛亥革命与贵州社会变迁——贵州省纪念辛亥革命九十周年学术研讨会文集》,贵州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213页。
[3]陈育宁、汤晓芳编著:《中国回族文物》,宁夏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258页。
[4]伍朝前:《沙坡“窑窝碑”——贵州回族人民反清抗暴的历史见证》,载《贵州文史丛刊》1992年第1期。
[5]优素福·纳光舜:《新月之光——贵州伊斯兰文化》,贵州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42~43页。
[6]《平坝县文史资料选辑》(第6辑),1990刊印,59~61页。
[7]《安顺文史资料》(第11辑),1990年刊印,53页。贵州省安顺市西秀区蔡官镇志编纂委员会编:《安顺市西秀区蔡官镇志》,贵州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594页。
[8]贵州省民族研究所、贵州省民族研究学会:《北盘江、乌江、都柳江流域综合调查》(贵州民族调查卷十六),1999年刊印,362~363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