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2月6日法政大学泰学研究所与泰国国家文化委员会办公室,为庆祝泰国王姐甘拉雅妮公主殿下72寿辰举办“从历史与文化角度探讨陶洪、陶真典故”研讨会。本文为笔者向研讨会提交的论文。
坤真、陶真或者叭真、陶洪,都是澜沧江-湄公河流域泰-傣人早期的首领。据朱拉隆功大学文学院巴空·宁曼赫民副教授的研究,古代兰那(清迈)、南掌(老挝)、西双版纳和越北黑泰族地区流行着许多关于坤真(陶真、叭真)的诗歌与传说故事,如兰那的《帕夭纪事》《清盛艮央国世系》,南掌的《巴真史诗》《义巴真叙事诗》,西双版纳的《景真、真悍世系》《真悍叙事诗》等。[1]
坤真、陶真、叭真这些名称的“坤”“陶”“叭”都是对古代民族首领的尊称,具有领袖、首脑的含义。但是,作为名字的“真”的定义及其来由,却是很值得关心的问题。
泰国泰语没有“真”这个词。佛历2525年(1982年)版和佛历2530年(1987年)版泰国王家学术院主编的《泰语辞典》,和佛历2537年(1994年)版玛匿·玛匿乍论主编的《泰语辞典》都没有这个词条。佛历2525年(1982年)泰国南部诗纳卡琳威洛大学南部研究所主编的《泰南方言辞典》也没有这个词条。但是,泰北的兰那方言、泰东北方言、老挝语和傣泐语都有“真”这个词语。
清迈大学教授乌冬·隆冷西博士主编的《兰那-泰辞典》关于“真”的词条说,“真”是佛历1650—1700年(1107—1157年)时期兰那与南掌王国伟大国王的名称,并且诠释称:“真”是伟大、权威,往往用来形容帝王的权力,以表明这帝王是坤真的后裔,和坤真一样伟大,有权威。[2]
比差·屏通先生主编的《泰东北方言-泰-英辞典》关于“真”的词条说,“真”的含义是“王、优秀、顶尖、为首,指有权势的人士”[3]。
西双版纳最近编印的《古傣语词语诠释》关于“真”的词条说:“景洪纪事称,有一位十分神威的人士在西双版纳景洪建立了首都,称为‘召叭真’。”该书还说,有一则传说故事称,有一位神威人士,是景洪的缔造与统治者,取名为召真悍香朵(香朵为黄蜂窝里的宝石)[4]。
西双版纳以前的统治机构议事庭有一官职称为“真悍”,负责管理壮丁武装。因此,一般傣族都认为“真悍”的定义就是英雄强悍。但是“真”(Jueang)除了出现在“叭真”“真悍”和“景真”三处以外,在泰泐人日常生活语言中没有用“真”这个词。据笔者的经验,傣泐语中偶尔出现的名称等词,如果在日常生活中用不着或用得极少者,就有可能是源于古汉语或受汉语影响或是汉语的同源词。因此,“真”(Jueang)这个词一直是笔者心中的疑团。一直到1994年6月1日笔者在泰国清迈王家学院参加“信仰与礼仪:傣泰民间的智慧”研讨会,遇见老挝文化部文化研究所学者洪攀先生。他对笔者说,坤真、陶真名字里的“真”字是越南语,其含义为资深与头目。洪攀先生一句话使笔者顿时想起越南话确实称头目、领头的人为“长”,其发音也是“Jueang”;而这个“长”的越南语词汇是来自汉语(以前笔者有两位同事是越南华侨,因此学会好几句越南语)。越南或过去所称呼的安南,古代曾经是中国的属地,因此吸收了许多汉语词汇,只不过越南语借用的汉语词汇发音近似粤语方言。
受到上述想法的启发,笔者继续思索:既然“真”源于汉语,那么“坤真”这个名称也可能是源于汉语。因为泰国已故著名学者披耶阿努曼拉差吞在他的专著《泰-中》里考证,泰语“坤”就是汉语“君”,其含义是君王。[5]君的现代汉语发音是jūn,但是古汉语发音是举云切[6],与“坤”的发音近似。
“坤真”的“真”可以明确是源于汉语“长”字。现代汉语发音zhang,但是古汉语发音是知丈切。[7]既然“坤”源于“君”,“真”源于“长”,那么“坤真”就是“君长”。古汉语“君长”不是中国现代日常生活中常用的词汇,只是古代用来称呼少数民族首领,其含义是首领、首脑。
关于“君”和“长”,我们可以查阅中国历代辞书,将这两个字和泰语的含义作个比较。
东汉《说文解字》给“君”的字义是“尊也”[8]。东汉学者郑玄诠释《仪礼·丧服》时称:天子、诸侯及卿、大夫,有地者皆曰君[9]。《辞海》的定义是:一、“古代各级统治者……指天子……诸侯、大夫”。二、统治、主宰。三、封号,如孟尝君。四、敬称。[10]
至于“长”字,《辞源》的释文称,若读为chang是指“短之反”,即久远;若读为zhang是指行尊高者,即位高者。[11]
总之,中国历代辞书对“君”和“长”的解释与傣、泰语近似。
根据笔者的考证,傣泰语的“坤真”不但其发音与含义来源于汉语“君长”,而“君长”还是中国古代秦汉时期西南地区少数民族首领的称呼。最确切的根据是司马迁的《史记·西南夷列传》:“西南夷君长以什数,夜郎最大。其西,靡莫之属以什数,滇最大。自滇以北,君长以什数,邛都最大。皆结,耕田,有邑聚。……”[12]
毫无疑问,从《史记》看,“君长”就是指西南地区少数民族首领,而其地位低于“王”。《史记·东越列传》称:“闽越王无诸及越东海王摇者,其先皆越王勾践之后也,姓驺氏。秦始皇统一中原后,取消王称号,封为君长,其土分为闽中郡。”[13]司马迁的记载,充分说明“君长”地位比王低。
除了司马迁在《史记》中称少数民族首领为“君长”以外,其他古籍如《后汉书》《华阳国志》和《云南志》《蛮书》也称少数民族首领为“君长”。《后汉书·哀牢夷传》称:“光武帝封贤栗(哀牢夷首领)等为君长。”[14]《华阳国志·南中志》称:“诸葛亮乃为夷作图谱:先画天、地、日、月、君长、城府,次画神龙。”[15]《云南志·名类》称:“裸形蛮,在寻传蛮西三百里为巢穴,……亦无君长。”又称:“穿鼻蛮部落以径尺金穿鼻中隔,下垂过颐。若是君长,即以丝绳系其环,使人牵起乃行。”[16]
以上情况说明,《史记》等中国古籍都证明“君长”是指中国特别是西南地区少数民族首领的汉语称呼,这也就是傣、泰语“坤真”源于“君长”的主要根据。
泰-傣民族早期首领,除了称“坤真”以外,还称“陶真”“叭真”。“陶”“叭”也和“坤”一样,是作为尊称加在人名前的前缀。“陶”在傣语均用来称呼首领、头人的前缀,后来在西双版纳演变为汉语“刀”。但是,不论是“陶”还是“刀”,都来源于汉语“头”,其含义是首脑、头人。至于“叭”这是西双版纳傣语和老挝佬语的发音,泰国语发音为“披耶”。“叭”和“披耶”都是泰-傣封建等级中比较高的一个等级。“披耶”有浓厚的佛教色彩,它是随着上座部佛教的传播进入西双版纳的。据考证,西双版纳佛教是14世纪末、15世纪初从缅甸景栋传进来的。[17]因此,西双版纳地方志《泐史》所称的“叭真”的“叭”,不可能是公元12世纪景洪国或勐泐建立时期的尊称。笔者认为当时有可能是用“坤”的尊称,即称为“坤真”,也就是“君长”。
综上所述,可以得出结论:“陶真”和“叭真”的实际含义就是“坤真”,而“坤真”就是源于中国古代称少数民族首领的尊称——“君长”。
泰文产生于公元13世纪,傣泐文产生于公元14世纪以后。因此,他们不可能有记载关于他们早期首领名字的文献。“坤真”“陶真”的名称,可能是他们的先民通过口头流传下来的。
(此文收入泰国法政大学泰学研究所和泰国教育部国家文化委员会办公室于1995年5月6日为庆祝泰国王姐甘拉雅妮公主殿下72寿辰出版的《陶洪与陶真的典故——历史与文化角度的研讨》一书)
【注释】
[1][泰]巴空·宁曼赫民:《陶巴真史诗——湄公河两岸的史诗》,载《陶洪陶真》,(曼谷)民意报出版社1995年版,第78-79页。
[2][泰]乌冬·隆冷西:《兰那-泰语辞典》,王太后基金会赞助,泰国清迈,1991年,第354、356页。
[3][泰]比差·屏通:《泰东北方言-泰-英辞典》,(泰国乌汶)西里探印刷厂印刷,1989年,第255页。
[4]刀金祥:《古傣语词语诠释》,云南民族出版社1994年版,第53页。
[5][泰]披耶阿努曼拉差吞:《泰-中》,(曼谷)班那刊出版社1972年版,第120-121页。
[6]郭锡良:《汉语古音手册》,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247页。
[7]同上书,第250页。
[8]《说文解字》,中华书局1963年版,第32页。
[9]转引自《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年版,第886页。
[10]《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年版,第886页。
[11]《辞源》,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第3223页。
[12]《史记·白话译本》,贵州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318页。
[13]《史记·白话译本》,贵州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923页。
[14]《后汉书·哀牢夷传》,转引自《华阳国志》,刘林注释,巴蜀书社1984年版,第42页。
[15]《华阳国志·南中志》,巴蜀书社1984年版,第364页。
[16]赵吕甫校释:《云南志校释》,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161-162、169-170页。
[17]谢远章:《〈召树屯〉渊源考——兼论古代西双版纳和兰那的关系》,载《研究集刊》第3-4期合刊,昆明,云南历史研究所,1981年,第78-79页。[泰]巴色·纳那空和蚌堪·对巧注释:《清迈与景栋宗教本源志》,泰国历史学会,1949年,第131、137、144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