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超品
(云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摘 要:“中国梦”是习近平总书记所提出的重要指导思想和重要执政理念,“中国梦”与国家认同、文化认同、价值观认同处在一个多维关系之中。本文旨在诠释“中国梦”的丰富内涵,深入理解“中国梦”与国家认同、文化认同、价值观认同之间的相互关系,并提出协调三者关系的思路。
关键词:中国梦 国家认同 文化认同 价值观认同
“中国梦”是习近平总书记所提出的重要指导思想和重要执政理念,正式提出于2012年11月29日。在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中2次提到“中国梦”,59次提到“改革”,彰显出整个国家的改革气魄,让中国人民看到“中国梦”的实现道路越来越清晰。“中国梦”不仅是全国人民共同的梦,而且是中华民族和人民追求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梦,同时还是每一位中华儿女实现个人价值和理想的梦。“中国梦”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梦想,而是一种特定的、整体性的指导思想和执政理念,它与国家认同、文化认同、价值观认同处在一个多维关系之中。可以说,它体现了国家认同、文化认同、价值观认同三重维度的有机统一。
一、“中国梦”的丰富内涵
2012年11月29日,在国家博物馆,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第一次阐释了“中国梦”的概念。他说:“大家都在讨论中国梦。我认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他称,到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一定能实现,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一定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一定能实现。在2013年3月的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会上,习近平表示,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实现“中国梦”必须凝聚中国力量。他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既深深体现了中国人的理想,也深深反映了我们先人们不懈追求进步的光荣传统。”[1]2013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俄罗斯访问期间,对于什么是“中国梦”又进一步做了深入阐释。他指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最伟大的梦想,我们称之为‘中国梦’,基本内涵就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2]由此可以看出,“中国梦”是中华民族和人民的共同理想,凝聚了当代中国政府对政治发展的认知,同时也是政治发展和实现国家繁荣昌盛的现实需要。
“中国梦”所具有独特的内涵和价值维度,表明“中国梦”是不同于以个人自由为核心的美国梦的。“中国梦”最突出的特点之一就在于它彰显了中华民族一体的国家认同。邓小平说:“我们共产党人的最高理想是实现共产主义,在不同历史阶段又有代表那个阶段最广大人民利益的奋斗纲领。因此,我们才能够团结和动员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叫做万众一心。”[3]所以说,“中国梦”这个“梦”汇聚了56个民族共同的梦,是整个中华民族繁荣昌盛之梦。正如习近平同志所指出的:“历史告诉我们,每个人的前途命运都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事业,需要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共同为之努力。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到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一定能实现,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一定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一定能实现。”[4]每个人都有理想和追求,都有自己的梦想。但是,只有当每一个中华儿女都有一个共同的民族复兴之梦时,中华民族的国家认同才能真正形成,中华民族的复兴才有希望。
“中国梦”,这样一个平实而又生动的词,从其内涵上来讲,概括出了中国人自信、自强、自立的文化强国之梦,彰显中国人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认同。因为,“中国梦”的提出让世界更加了解中国,了解中国当代的政治文化和社会文化,有助于走出西方民众对当代中国国家意识形态上存在的偏见,减少由于中西方政治文化之间差异而造成的矛盾与冲突,有助于树立当代中国的国际形象和国家形象。此外,“中国梦”的提出还可以调适多元文化,减少各民族间的文化差异,增强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文化自信。
“中国梦”围绕“中国道路”和“中国命运”形成价值共识,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5],彰显了中国的主流价值观认同。与此同时,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进一步指出:“中国梦是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只要我们紧密团结,万众一心,为实现共同梦想而奋斗,实现梦想的力量就无比强大,我们每个人为实现自己梦想的努力就拥有广阔的空间。”由此可见,彰显个人价值也是“中国梦”价值维度的题中应有之义。“中国梦”以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原则为基础。解放全人类,实现人的解放和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进步的最高价值追求。
“中国梦”的提出,从客观层面看,它是全国人民共同的梦,是中华民族追求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梦。从主观层面看,也是每一位中华儿女实现个人价值和理想的梦。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有了共同的梦就会激发它前进的动力,凝聚起整个民族的向心力,彰显出中华民族最深层次的精神追求。
实现“中国梦”任重道远。在实现“中国梦”的道路上存在着许多牵制它的因子,并且这些因子将随着社会和国际大环境的变化而产生相应的变化,或者发生重组。但是,国家认同、文化认同、价值观认同由于其本身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它们将始终作为影响“中国梦”实现的主要因子。因此,只有认真深入研究和理解它们与“中国梦”之间相互关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梦才能够最终得以实现。
二、“中国梦”与国家认同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是由56个民族构成的多元一体的整体,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各民族不断融合,形成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其中,56个民族是多元的,中华民族是一体的。“它的主流是由许许多多分散孤立存在的民族单位,经过接触、混杂、联结和融合,同时也有分裂和消亡,形成一个你来我去、我来你去,我中有你、你中有我,而又各具个性的多元统一体。”[6]1988年,我国著名社会学家、民族学家费孝通先生在香港中文大学TANNER演讲中提出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7]。正是在此理论基础上,中国人民努力构建着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国家认同。当前,“中国梦”的应时提出,将实现“中国梦”和国家认同建设紧紧联系在一起。“中国梦”能够凝聚民族精神,带给每一位中华儿女一个实现自我价值的美好的“家国梦”,能够把中国精神凝聚到国家认同上,促进国家认同建设。
“中国梦”汇聚了56个民族共同的梦,是整个中华民族繁荣昌盛之梦。每个人都有理想和追求,都有自己的梦想。但是,只有当每一位中华儿女都有一个共同的民族复兴之梦时,中华民族的国家认同才能真正形成,中华民族的复兴才有希望。“中国梦”的实现,同样需要国家认同的推动。“中国梦”的实现是一个历史的过程,需要几代中国人的共同努力,它需要一种核心精神力量的推动,这种核心精神力量便是国家认同。国家认同是一个国家的人民对自己身份属性和对国家政治合法性的肯定。英国学者鲍伯·杰索普指出:“在当前全球化的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当中,民族国家仍然重要,它不是正在消亡,而是正在被重新想象、重新设计、重新调整以回应挑战。”[8]可以说,国家认同仍然是一个国家的国民最基本的认同,我们在实现“中国梦”的过程中更应强化国家认同,而不是削弱之。因为,只有在强化国家认同的基础上,才可以把每个中华儿女的梦汇聚成民族复兴之梦。
简而言之,从“中国梦”建设的主体来看,实现“中国梦”的主体是人民,人民群众是实现“中国梦”的主力军。从国家认同实现的政治手段来看,“中国梦”是有效强化国家认同的政治策略。“中国梦”的本质在于构建一种意识形态上的中华民族一体化,这符合国家认同建设的需要。从“中国梦”与国家认同的关系来看,二者是高度统一的、相互促进、相互影响。“中国梦”的提出,弱化了少数民族的民族认同,有效增强了少数民族对国家的认同。
三、“中国梦”与文化认同
文化认同是支撑“中国梦”实现的磅礴力量。当今世界,各国的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国与国之间的文化碰撞与冲突也愈加突出。因此,怎么让“中国梦”中彰显的文化因子坚定国人的理想信念?这就需要文化认同的支撑。一般意义上的文化认同是指“对于特定时代的个体和社会群体来说,是人们对于一种历史性地进行着的生命意义建构活动的参与过程”[9]。文化认同能够有效构筑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意识形态。当前,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人民群众物质层面的需求已经得到基本满足,人们对于文化、理想、信念等精神层面的追求也在逐步提高。从个人层面来看,物质生活条件再优越,若是精神层面一片狼藉,便不能够真正体会到幸福。从国家层面来看,经济发展速度再快、综合国力再强大,如果缺少了可以唤起国民共鸣的文化底蕴,那么就无法在世界强国之中立足。所以,“中国梦”的实现离不开强大的文化支撑。
文化认同与文化自信是紧密相连的,文化自信是文化认同的一种内在表现,所谓文化自信就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可以说,只有整个中华民族具有了对中华文化的文化自信,认可自身的文化,才能鼓舞整个民族奋发向上的士气,中华儿女才能获得自信心,才能够推动整个民族前进。增强文化自信,重点在于增强国人对当前所取得的文化成就、文化创造能力与文化发展前景的自信。在文化自信中提升文化认同。
当今世界,大国博弈已经进入了以文化为支点的时代,一个世界强国必然是一个文化大国。从实际情况来讲,我们国家的文化竞争力相对较弱,缺乏具有竞争力的文化产品。中国要走文化强国之路,急需增强文化自信和文化认同。而“中国梦”的提出和践行是中华民族复兴之路上文化软实力的体现,可以有效增强国人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认同。反之,文化认同的提升,也有助于“中国梦”的顺利实现。
四、“中国梦”与价值观认同
“中国梦”以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原则为基础。解放全人类,实现人的解放和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进步的最高价值追求。基于此,建立在人类社会进步的最高价值追求之上,提出“中国梦”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梦,中华民族共同的梦。“中国梦”围绕“中国道路”和“中国命运”形成价值共识,彰显中国的主流价值观认同。彰显个人价值也是“中国梦”价值维度的题中应有之义。
十八大报告指出:“我们的前进道路上还有不少困难和问题。”在实现“中国梦”的进程之中,也必将面临种种困难。一方面,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各种社会问题呈现。“例如‘雷政富不雅视频’‘表叔杨达才’等官员腐败现象层出不穷;‘地铁抢座惨案’‘光山学生伤害案’揭示‘道德滑坡之殇’‘全能神事件’折射出人们缺乏信仰、思想混乱……现实的紊乱造成了我们价值观的紊乱。”[10]另一方面,伴随着中国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的提高,国际反华势力和民族分裂主义试图煽动,制造了“中国威胁论”“中国强硬论”等一些不友善的言论。因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这些问题,必须再塑一个被广大社会成员所认同并能够被一致践行的共同的价值观念,必须积极调动不同群体的力量,统合不同群体的价值观念,使得在一定程度上的社会成员在主流价值观方面可以达成共识。可以说,“中国梦”是解决民生问题、促成社会稳步发展的一支重要精神力量。
让“中国梦”再塑中国的主流价值观,与此同时,在“中国梦”的实现道路上,我们也需要价值观的引领。就“中国梦”的内涵来讲,“中国梦”本身也是一种价值观,它既涵盖了对民族的价值取向和价值追求,又包括了国家的价值尺度和准则。除此之外,还可以作为衡量我们所做事业和工作的价值大小的评判标准。就“中国梦”的国家价值标准来讲,我们要努力建设成为一个富强、民主、和谐的现代化强国;就“中国梦”的社会价值标准来讲,我们需要建立一个平等、公正、安定、团结的法治社会;就“中国梦”的个人价值标准来讲,每个社会成员要努力做一个遵纪守法、爱岗敬业、诚信友善的中国人。但“中国梦”的实现需要一个历史过程,由于历史是一个动态的变化过程,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这一价值观也会随之发生相应的变化,这需要再塑价值观认同。让价值观认同引领中国梦的实现,在“中国梦”的实现道路上,用正确的价值观来指引我们前进的方向。
与文化认同一样,价值观认同能够引领“中国梦”的实现,但与文化认同相比较而言,价值观认同具有不稳定性。在实现“中国梦”的进程中,价值观的不稳定性尤为突出。因此,需要再塑稳定的价值观认同,但这绝不意味着是要回归到教条之中,而是需要建立一种科学的价值观认同体系。这种新的价值观体系包含了个人价值观、集体价值观、政治价值观、经济价值观、文化价值观和社会价值观。再塑价值观认同需要人民群众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汲取人类文明的优秀“精神食粮”,通过自身的实践、感知、感悟,秉着公平、正义的原则来再塑价值观,用一种科学的道德评判标准来规范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为了共筑“中国梦”,让“中国梦”对三者发挥最高引领作用,其中,有三点是必须深入分析的:第一点,深入理解国家认同、文化认同与价值观认同三者之间的相互制约关系。国家认同若能尊重文化认同和价值观认同,那么,文化认同和价值认同就会支持国家认同;文化认同和价值观认同也需要国家认同的导引,在“中国梦”这个指导思想之下需要认真协调好三者之间的关系。第二点,协调国家认同与文化认同中的族群文化认同关系,在原有中华文化认同的基础上,必须尊重少数民族的文化特性,保护民族文化遗产,不宜过分强化族群文化认同,密切关注少数民族对国家认同与族群文化认同在“中国梦”这个指导思想之下的动态和认同状况。这需要增大国家认同与族群文化认同之间的交叠部分,不能在“中国梦”的进程之中让非主体族群文化认同超过在国家认同中所包含的中华民族认同。要认识到:既要重视族群文化认同,又不能够让族群的文化认同凌驾于国家认同之上。第三点,认清“中国梦”是国家梦与个人梦两个维度的统一,这两个维度分别受到国家认同与价值观认同的影响,要具体针对国家认同与价值观认同的关系进行协调分析。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个人梦的价值观认同不能超出国家梦的国家认同,否则,将会严重影响“中国梦”的实现。与此同时,还应当认清“中国梦”中价值观认同的多维认同,“中国梦”的价值观认同在价值的取向和维度上,具有多元化特征,是多重维度的有机统一,但需要将其统一于“中国梦”的实现进程中。
总而言之,“中国梦”与国家认同、文化认同、价值观认同处在一个多维关系之中。后三者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意识形态力量,它们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但是,国家认同、文化认同、价值观认同共处于“中国梦”这个指导思想之下,与此同时,三者还存在着一定的矛盾和张力,国家认同若能尊重文化认同和价值观认同,那么文化认同和价值认同就会支持国家认同;文化认同和价值观认同也需要国家认同的引领,如若三者与“中国梦”的关系协调不好,就会严重影响“中国梦”的实现。换言之,正确处理和协调“中国梦”与国家认同、文化认同、价值观认同的多维关系,是一个关乎“中国梦”能否顺利实现的重要问题。
(原载《学术探索》,2014年第10期)
【注释】
[1]习近平:《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讲话》,《光明日报》,2013年3月18日。
[2]习近平:《与俄罗斯师生分享“中国梦”》,《新华日报》,2013年3月24日。
[3]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90页。
[4]习近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一定能实现》,《党建》2013年第1期。
[5]习近平:《总书记深情阐述“中国梦”》,《人民日报》,2012年11月30日。
[6]费孝通主编:《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修订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3~4页。
[7]费孝通:《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9年第4期。
[8][英]鲍伯·杰索普:《重构国家、重新引导国家权力》,何子英译,《求是学刊》2007年第4期。
[9]杨柳新:《大学的价值观教育与文化认同》,《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8年第10期。
[10]曲飞帆、李凌凌:《浅析“中国梦”的价值观重塑》,《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3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