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介绍
《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首,诞生于18世纪中国康乾治世由盛转衰的时期。小说又名《石头记》《金玉缘》《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经后人考证,作者为曹雪芹。此书大致分为一百二十回“程本”和八十回“脂本”,两种版本系统。新版通行本前八十回据脂本汇校,后四十回据程本汇校,署名“曹雪芹著,无名氏续,程伟元、高鹗整理”。
《红楼梦》自诞生之日起,诸多读者就为作家的才华所折服。几代学者沉吟把玩,爱不释手,推崇备至,终成当代显学,号称“红学”。一部小说能专称一学,也算开了中国小说历史的先河。然而,令人奇怪的是,这部小说不是什么描写开天辟地,神灵救世,人类发展重大事件的史诗巨篇。而是描写闺阁之中几个或痴或慧的美女,如作者自己所说“大旨不过谈情,亦只是实录其事”。曹雪芹明白,自己乃伤心人别有怀抱,世人恐不能领略他十年创作几度删改的不寻常执着和寄托在小说中的痛彻的人生体验。因此,特在开篇自我调侃:“(石头记)我半世亲见亲闻的这几个女子,虽不敢说强似前代书中所有之人,但观其事迹原委,亦可消愁破闷;至于几首歪诗,亦可以喷饭供酒。”并沉痛赋诗:“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表达了知音难遇的惶恐和寄托于后来者的殷切期待。
《红楼梦》很快流传开来。从曹雪芹生前的1759年起,带有脂砚斋点评的多种抄本陆续在社会上流传。后经程伟元于1791年(程甲本)和1792年(程乙本)两次刊印,一百二十回足本的《红楼梦》正式流传于世。
然而,小说的流传,并不说明曹雪芹当年的感叹是多余的。人们对于小说中博大的宇宙观,痛切的人生体验,甚至是显而易见的男女之情,似乎并未给予充分注意,而是相对专注于小说字里行间所表现出来的政治气息。有清一代,研究《红楼梦》的专家学者有30多人,他们在异常桎梏的专制制度下,似乎看到一点反抗的火花,因而乐此不疲。关于红楼梦的解读,他们主要关注对“假语村言”“甄士隐”背后真相的猜测上。有人说,《红楼梦》记述的是金陵张侯家的事(周春《阅读红楼梦随笔》);有人说它记载的是纳兰性德的家事(赵烈文《能静居笔记》);有人更具体到个人的人生经历,说妙玉影射了姜咸英,薛宝钗则影射了高士奇(陈康棋《郎潜纪闻二笔》),等等。诚然,《红楼梦》偶然涉及政治的笔墨中,有对当政者的批评,他们颛庸无道,互相倾轧,腐败不堪,从而使全书有了或隐或显的去君思想。因为有这样的线索,从政治角度解释红楼梦的代有其人。辛亥革命时,蔡元培认为,《石头记》者,清康熙朝政治小说也,作者持民族主义甚挚,书中本事在吊明之亡,揭清之失,而尤于汉族名士仕清者有痛惜之意。新中国成立后,从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理论出发,得出红楼梦的主题:红楼梦反映了封建经济制度的僵化和封建社会的没落,是一部封建家族衰亡史。
当然,有政治视野以外的解读。红楼梦有生动的人物画像,沉痛、深邃的人生感悟,博大的生命观与宇宙观,足以让好之者流连忘返。《好了歌》和《红楼梦十二支曲》提示着贾宝玉所经历的多重悲剧。作者将贾宝玉和一群身份、地位不同的少女放在大观园这个既是诗化的,又是真实的小说世界里,来展示她们的青春生命和被毁灭的悲剧。这些悲剧,既有人与人之间的倾轧,更多的却是无法逃脱的命运法则。其中,生命之花的绚烂怒放及其转瞬凋零,少女的声态笑容与其面对命运的挣扎呼号,多情儿女与无情冤家,亲情背后的世故,怜爱隐藏下的毒手……如此绵密地交织在一起。“千红一窟(哭)”“万艳同杯(悲)”的故事结局,是读者和作者共同的带有惊奇地发现:人生种种苦乐的转换是如此剧烈,最终尘埃落定,繁华以后一片萧条!这和《牡丹亭》中“原来姹紫嫣红开遍,都这般付予断壁残垣”的感叹同样具有动人心魄的力量。生命的执着追求在佛家的“苦”“空”观中,得到一次彻底的洗礼。生命的繁华如梦幻泡影,越是想抓住,越是消失得无影无踪,难怪说“抽身要趁早”了。佛家古老的色空观当然不是曹雪芹的发明,但是,他能把这个抽象概念表现得如此血肉丰满,如此可触可摸可感可叹可歌可泣,恐怕是每一个读了红楼梦的人都会长叹一声的缘由了。“浮生若梦,《红楼梦》之所以名也”,“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晶三芦月草舍居士《〈红楼梦〉偶说》)。王国维在《红楼梦评论》中,认为:“《红楼梦》一书与一切喜剧相反,彻头彻尾之悲剧也。”
也许有人从阶级的观点出发,认为大观园中这些有闲阶级,因为没有沉重的生活压力,才会对风吟哦,对月感叹。此乃统治阶级的无病呻吟。如果大观园中的生活被认定为难以忍受的苦难生活,那么和老百姓的血泪史相比还是有霄壤之别。是的,人类的苦难,常常没有底限,但是,人类追求真理自由的向上之心却不能简单地用苦难的多少来衡量,并非苦难越深重、发现人生的本质、真理则越多。在某种程度上,又要回到人自身的灵性上来。纵观人类历史,那些真理和自由的发现,的确是由少数最敏感的心灵所带来的,从这点来说,贾宝玉的生命观当然有其根据在。
《红楼梦》擅写儿女之情,变化万千,入木三分。但是其写人情人性,却更高明。一般通过简单的声口、动作、衣饰的描写,一个人物便如在眼前,作者的天才值得赞叹。“《红楼梦》作者第一本领,是善写人情。细细看去,凡写书中人没有一个不恰如其分,没有一个过火的;写事写景亦然。《红楼梦》自发牢骚,自感身世,自忏情孽,于是不能自已而发为文章。并且他底材料全是实事,不能任意颠倒改造的,于是不得已要打破窠臼得罪读者了。作者当时或是不自觉的也未可知,不过这总是《红楼梦》底一种大胜利,大功绩。《红楼梦》作者底第一大本领,只是肯说老实话,只是做一面公平的镜子。”(俞平伯:《红楼梦辨》)
曹雪芹在书中所表现出来的渊博知识,令人惊叹。作者无所不知,上自诗词文赋、琴理画趣,下至医卜星象、弹棋唱曲、叶戏陆博诸杂技,言来悉得环中,本色当行。鲁迅在《绛洞花主小引》曾说:“《红楼梦》是中国许多人所知道,至少,是知道这名目的书。谁是作者和续者姑且勿论,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红学家周汝昌试图从太极八卦以及推背图等理论角度来研究红楼梦的结构,发现居然也暗合。《红楼梦》的迷人之处,可能就在于其多种多样的可能性吧。
作者简历
曹雪芹(约1715—约1763年),名沾,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溪、芹圃,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作者,籍贯沈阳(一说辽阳),生于南京,约十四岁时迁回北京。曹雪芹出身清代内务府正白旗包衣世家,他是江宁织造曹寅之孙,曹閧之子(一说曹瞓之子)。
曹雪芹早年在南京江宁织造府亲历了一段锦衣纨绔、富贵风流的生活。至雍正六年(1728年),曹家因亏空获罪被抄家,曹雪芹随家人迁回北京老宅。后又移居北京西郊,靠卖字画和朋友救济为生。曹雪芹素性放达,爱好广泛,对金石、诗书、绘画、园林、中医、织补、工艺、饮食等均有所研究。他以坚韧不拔的毅力,历经多年艰辛,终于创作出极具思想性、艺术性的伟大作品——《红楼梦》。
精彩片段
这里黛玉见宝玉去了,听见众姐妹也不在房中,自己闷闷的,正欲回房,刚走到梨香院墙角外,只听见墙内笛韵悠扬,歌声婉转,黛玉便知是那十二个女孩子演习戏文。虽未留心去听,偶然两句吹到耳朵内,明明白白,一字不落,道:“原来是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黛玉听了,倒也十分感慨缠绵,便止步侧耳细听。又唱道是:“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听了这两句,不觉点头自叹,心下自思:“原来戏上也有好文章!可惜世人只知看戏,未必能领略其中的趣味。”想毕,又后悔不该胡想,耽误了听曲子。再听时,恰唱到:“只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黛玉听了这两句,不觉心动神摇。又听道“你在幽闺自怜”等句,越发如醉如痴,站立不住,便一蹲身,坐在一块山子石上,细嚼“如花美眷,似水流年”八个字的滋味。忽又想起前日见古人诗中有“水流花谢两无情”之句;再词中又有“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之句;又兼方才所见《西厢记》中“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之句;都一时想起来,凑聚在一处。仔细忖度,不觉心痛神驰,眼中落泪。
——选自《红楼梦》第二十三回,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
宝玉也正要去瞧黛玉,起身拄拐,辞了他们,从沁芳桥一带堤上走来,只见柳垂金线,桃吐丹霞,山石之后,一株大杏树,花已全落,叶稠阴翠,上面已结了豆子大小的许多小杏。宝玉因想道:“能病了几天,竟把杏花辜负了!不觉倒,绿叶成荫子满枝了!”因此仰望杏子不舍。又想起邢岫烟已择了夫婿一事:虽说男女大事,不可不行,但未免又少了一个好女儿,不过二年,便也要“绿叶成荫子满枝”了;再过几日,这杏树子落枝空,再几年,岫烟也不免乌发如银,红颜似缟。因此,不免伤心,只管对杏叹息。正想叹时,忽有一个雀儿飞来,落于枝上乱啼。宝玉又发了呆性,心下想道:“这雀儿必定是杏花正开时他曾来过,今见无花空有叶,故也乱啼。这声韵必是啼哭之声,可恨公冶长不在眼前,不能问他。但不知明年再发时,这个雀儿可还记得飞到这里来与杏花一会不能?”
——选自《红楼梦》第五十八回,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
延伸阅读
此书只是着意于闺中,故叙闺中之事切,略涉于外事者则简,不得谓其不均也。此书不敢干涉朝廷,凡有不得不用朝政者,只略用一笔带出,盖实不敢以写儿女之笔墨唐突朝廷之上也,又不得谓其不备。
诗曰:
浮生着甚苦奔忙,盛席华筵终散场。
悲喜千般同幻渺,古今一梦尽荒唐。
谩言红袖啼痕重,更有情痴抱恨长。
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
——(清)脂砚斋:《红楼梦旨义》
《红楼梦》是中国许多人所知道,至少,是知道这名目的书。谁是作者和续者姑且勿论,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至于说到《红楼梦》的价值,可是在中国底小说中实在是不可多得的。其要点在敢于如实描写,并无讳饰,和从前的小说叙好人完全是好,坏人完全是坏的,大不相同,所以其中所叙的人物,都是真的人物。总之自有《红楼梦》出来以后,传统的思想和写法都打破了。——它那文章的旖旎和缠绵,倒是还在其次的事。
——《鲁迅全集·集外集拾遗补编·小引》
《红楼梦》,哲学的也,宇宙的也,文学的也。此《红楼梦》之所以大背于吾国人之精神,而其价值亦即存乎此。
《红楼梦》一书与一切喜剧相反,彻头彻尾之悲剧也!
——王国维:《红楼梦评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