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尼族和谐水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和学习意义,可以为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许多宝贵的经验。
一、哈尼族水资源管理经验调查
哈尼田村位于金河镇北部,距红河州金平县城8公里,驻地海拔1 400米,地域面积21.0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5 342亩,其中水田2 825亩,笔者2006年4月驻村调查时,哈尼族人口约占70%。哈尼田村也有“山有多高,水有多高,田有多高”的壮观梯田景象。哈尼田村大型水沟有2条,一条长8.5公里,另一条长6.5公里;中型水沟有60余条,长短不一,长的几公里,短的几百米;小型水沟100余条,长的几百米,短的几米长。据反映,自哈尼族人在哈尼田村建寨280年以来,从未发生过大的争水矛盾纠纷。是什么原因使哈尼田村没有争水矛盾纠纷呢?据调查研究发现,主要是因为哈尼族人创造了十分完善和合理的水资源管理机制,形成了和谐的哈尼族水文化。
(一)梯田农业生产水资源管理经验
1.自发成立管理机构
新中国成立前,哈尼田村由寨主(又称头人)主持管理水沟。1952年当地人民政府成立后至改革开放,主要由集体统一管理水沟。自1980年搞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分田到户,一条水沟流经和灌溉的梯田片区自发地成立专门的水沟管理领导小组,下设沟长1人和护沟人1~2人。护沟人多少根据水沟长短而定,一般地,长的水沟定2人,一人管水沟上半段,一人管水沟下半段;短的水沟定1人。哈尼田村目前3人组成的管沟小组有2个,其他由2人组成的管沟小组共有3个。至于选谁作为管沟人,一条水沟的用水户一般会推选责任心强、有一定组织能力并且自家也用此水沟的人,而不按家族大小来选人。对于当选的管沟人,如果称职可以连任不更换;如果不称职,在一年一度的由全体用户参加的管沟大会上进行更换。
2. 协商管沟开支和费用
(1)管沟人报酬
对于管沟人,水沟用水户会一起协商给予适当的报酬。对于管沟人的报酬,一般以粮食或者现金形式支付。报酬多少根据水口多少和水量大小而定。一般一个水口一年要交50斤粮。如果交钱的话,即把粮食按本地市场价格折算,这几年哈尼田村1斤粮一般按0.8元或1元折算。水口有大有小,一般有5公分、3公分、2公分不等。水口大小由用水户根据自己家的田亩数量进行申报。水口大的一般稍微多交一点,水口小的一般按比例少交一点。不过,有时也并未按水口大小来计算管沟人报酬,而仅仅按水口数量来平摊。但不管怎么计算管沟人的报酬,都必须由一年一度的管沟全体会议讨论通过。
(2)水沟日常维护费用
一般而言,水沟平时会因放牛、抬棺木践踏、轻微泥石流以及大水冲垮等原因被破坏。破坏程度小的水沟由管沟小组的人想办法维修好;如果破坏程度较大,则由沟长组织和安排所有用水户集中劳动力寻找沙石进行维修。至于还需要水泥的,则由用水户平摊经费购买。
(3)管沟会议开支
水沟管理全体会议一般一年一度召开一次,时间选定在稻谷收割结束之后。召开全体用水户会议时会进行聚餐,聚餐开支由用水户集资解决。平时如有人违规用水,则年度全体会议会餐费由违规用水者出。
3. 共同讨论管沟和用水规则
(1) 全体会议
一年一度的水沟管理全体会议主要是研究讨论如何加强管理和如何解决一年来管水和用水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
第一,管沟小组人事安排和调整。
规定几年一届的管沟小组,如任期到期,则推荐选举新的管沟小组成员。如果管沟人在任期内不负责不称职,即使没到期,用水户也有权提出并进行更换。
第二,决定用水户增加或减少用水量及新用户加入事宜。
用水户如果想增加或者减少自己梯田的用水量,需要经过大家讨论同意后才能通过,用水户不能随意增加或者减少自己的用水量,否则也要受到跟偷水一样的处罚。新的用水户加入,则必须经过大家讨论同意通过后方能给其安放水口。用水户基本上是固定的。水口一般是用树木按5公分、3公分、2公分等尺寸规格围成的正方形方框。水口安放由沟长带队组织进行。木质好的水口一般可用3~5年,差一点的一般可用1~2年。平时,如果水口坏了,也由沟长组织安排更换,大小与以前的一样,不能随意变动。
第三,讨论维修和管理规则。
对于水沟的维修一般是沿用多年的老规矩。规定一年进行一次水沟大检修,所有用水户一般都要参加,由沟长组织派工检修。对于小修,由管沟人员维修。大修小修需要材料,如水泥等,由沟长想办法或者由用水户集资。一般地说,进行规模较大的维修时,水沟维修所需材料比较多,则由村委会组织向上级政府相关部门反映并请求下拨农田水利建设专项资金。当然,随着形势的发展变化,管沟全体会议也会讨论增加新的维修和管理规则。
第四,协商偷水处罚规则。
在全体会议上还会共同讨论处罚规则。如有用水户擅自增加用水量,或者偷水,情节较轻的由沟长批评教育,情节较严重的则视情节轻重加以处罚。如罚款以360元、460元、560元、660元等带“6”结尾的数目,因为哈尼田村人视“6”为吉祥数,表示六六大顺之意。又如罚偷水户杀牛或者宰猪、杀鸡等请全体用水户或全寨人来吃。水口每户一个,一般都是固定的,有人更换或偷水往往很容易留下痕迹并被发现。加上管沟人平时经常巡逻,所以谁家偷水一看就知,加上严厉的处罚措施,几乎没有人敢去偷水。久而久之,便形成了哈尼族特殊的管水用水的民规寨约。
(2)临时会议
如果平时需要组织维修水沟或者要处罚偷水户,则由沟长组织管沟人员或者全体用水户处理相关事情。这种临时会议目前在哈尼田村一般很少举行。
这种管水机制看起来简单,实际上不仅十分完善和合理,而且十分管用。它使得梯田农业用水得以顺利进行,也使哈尼田村寨很少因用水而发生矛盾纠纷。据哈尼田村现任村支书李青春、杨忠志主任、李嘎则龙头和李保生等其他村民介绍,多少年来才偶尔发生轻微的偷水事件。可见,这种机制对构建和谐哈尼田村做出了重大贡献,为其他农业区如何用水管水提供了有益的可借鉴的经验。
(二)住宅生活区水资源管理经验
在哈尼田村,梯田用水由男人管理,而村寨生活用水则由妇女管理和使用[2]。
1.家庭用水管理
对于公共饮用水,村民一般会自发地组织起来到住宅区后面山上找水源,架水管,修水池,具体施工由村委会和村民生产小组统一协调组织安排实施。平时,如有漏水和水管被破坏或自然损坏,其他用户会自觉地想办法进行管理和维护。如需经费,则由水池附近居民凑一点,争取政府资助一点来解决。对于生活用水,一般没有规定水池权属,而是公共的,大家都可以用。笔者观察发现,哈尼田村民一般都会自觉地爱护和保护水源、水管、水池,并且蔚然成风。如发现有漏水或忘记关水龙头,其他过路人一般都会主动地想办法到附近找材料来维修或关紧水龙头。
由住宅区邻近几户村民自发修建的水池,其他用户如需用水,一般也可以用。参与修建户本身用水不够时,其他户如因办喜事、丧事等需要,他们一般找水池用户打个招呼即可。在水量不足时期,对于参与修建水池的用户内部谁家有事需要多用水的,事先打个招呼,其他用户会自觉减少用水量,相互体谅。
随着哈尼田村经济的发展,一些村民也开始私自找水源,用竹筒、胶管或钢管架水管,修水池。其他用户需用水时,一般自己去跟主人协商,主人一般会同意。主人用水不足时,其他人也会体谅,一般不会用主人的水。
2.住宅区废水管理
住宅生活区水沟无人管,也没有处罚规则。水沟附近的住户家的废水可以通过自家修建的小水沟排放到住宅生活区的水沟。水沟旁边路上如有牛屎、狗屎、鸡屎、鸭屎等,或者水沟被堵塞时,一般由附近住户清扫进水沟和疏通,如果附近住户没有发现或没有及时清扫的,其他过路村民一般会自觉地疏通,再由水流冲到梯田中成为肥料。还有讲究卫生的人会经常清扫,个别不爱卫生的人,其他人可能会提醒他清扫。逢年过节时,村委会干部会号召大家搞好水沟旁路面卫生和疏通水沟工作,有时他们自己也会主动去做。
所有生活废水再通过水沟流向山脚梯田,这样不仅是在变废为宝——水中含有大量家禽粪便等,而且是在节约用水。
哈尼人在家里也很注意节约用水,很少有人随意浪费水。如用洗菜、洗脸、洗脚水而不用清水冲洗自家水沟和地面等。
无论是梯田农业生产用水,还是住宅区生活用水,哈尼田村人都十分爱护水源、节约用水。
二、从哈尼族水资源管理经验看哈尼族和谐水文化
哈尼族地区为什么会出现这样和谐友好的用水管水局面?笔者经过实地考察和对比研究,认为主要是因为其形成了和谐水文化。“所谓水文化,就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利用和管理水资源的实践中,基于对周围自然环境的认知与调适而创造出来的一种文化现象。它通常包括一个民族对水资源、水环境的认识与信仰,利用水资源的技术,管理水资源的制度这样三方面的内容,是信仰、技术、制度三元结构的有机整合。在这个有机整合的三元结构中,对水资源、水环境的认识与信仰处于核心地位,它是一个民族千百年实践经验的理性总结,或是通过神话、传说等想象和幻想的形式折射出来的历史真实,是一个民族宇宙观和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利用水资源的技术和管理水资源的制度,则是在关于水的认识与信仰这一核心文化理念的指导下逐步形成的。”[3]因此,笔者认为所谓和谐水文化,就是在一定水观念的作用下,创造了科学的用水技术和民主的管水制度,形成了和谐的共水局面的一种文化现象。哈尼族和谐水文化具体体现如下。
(一)虔诚的水信仰
哈尼族人自古以来跟其他许多民族一样意识到天人合一,人和自然唇齿相依、共生共存,认识到水和山都是他们生命的依托,因此,对水十分敬畏和尊重,非常注意保护水源林,常常借宗教习俗、禁忌和乡规民约等的力量来惜水和护水,并世世代代地自觉遵守。这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看出:
1.对水源林的保护
哈尼族地区在龙林区及水源区内不许砍伐树木,不许打猎,甚至也不能采摘野果,不能让牛、马进入。由于大片龙林的存在与保护完好,哈尼族地区的河流沟渠和梯田有了充足的水源保障农田灌溉, 也就有了今天哈尼族地区处处郁郁葱葱的茂密森林。
2.对水的祭祀
笔者调查发现在哈尼族地区还依然普遍存在着对水的祭祀,如对水源头、河流、河沟、水井、泉、出水口等,各个村寨都要在一定的时间,如每年农历的三月、七月、十一月,统一举行全村性的祭祀活动。在祭祀的时候要供奉鸡、猪等禽畜肉和糖果糕点等,由摩匹或贝玛(巫师称呼)主持进行祭祀,念有关敬畏水神、祈求水神保佑水源充足、不再危害人类的生存、五谷丰登等祭词,场面比较壮观。
3.对水的禁忌
如在云南墨江的哈尼族,人们不能在村寨饮用水的水井边打水洗脚,更不能在水井周围大小便,狗不能在水井边洗澡,据说狗在水井边洗澡后水潭水井会干枯, 从此不会出水。“哈尼族的水崇拜,源于人类共同的对生命之源——水的尊重与渴求;集中于哈尼族梯田农业对水的依赖与需求;深化于哈尼族对水的担忧,以及力图驾驭、控制和有效地利用水的实践。长期的希冀与努力,使其成为了一种深沉的文化心理积淀,深刻地影响着哈尼族的社会生活与社会文化。”[4]
总之,从哈尼族对水的敬畏与保护、祭祀与禁忌中,我们不难发现哈尼族对水的信仰十分虔诚。也正是因为有这种虔诚的水信仰才使得哈尼族世代爱水,护水如命,使哈尼族地区形成了上千年和谐共水的局面。
(二)科学的用水技术
1.保障丰富的水资源是避免用水矛盾纠纷的源头保障
哈尼族选择居住半山腰地区,山上到处是茂密的树林,蕴藏着丰富的水资源。哈尼族十分注意爱护和保护森林。这样一来,丰富的水资源得以保障,使哈尼人梯田生产和生活用水都能绰绰有余。
2.建立生态用水系统是避免用水冲突的重要保障
哈尼族地区“高山森林孕育的溪流水潭被哈尼族引入盘山而下的水沟,流入村寨,流入梯田,梯田连接,水沟纵横,泉水顺着块块梯田,以田为渠,由上而下,长流不息,最后汇入谷底的江河湖泊,又蒸发升空,化为云雾阴雨,贮于高山森林”[5]。这体现了哈尼族利用哀牢山区的立体气候、立体地貌及植被垂直立体分布等自然特征,建构了与之相适应的农业生态循环系统。这种独特的梯田农业生态系统反映了哈尼族对自然生态环境的把握,沉淀着哈尼族悠久朴素科学的用水技术,也维持着哈尼族上千年的和谐水文化及社会文明。
3.成片分田到户是减少用水矛盾纠纷的基础保障
哈尼族梯田分田到人是按一个山坡一个山坡成片地分给农户,而不像平坝和丘陵等地区东一丘西一丘地分给农户。这样一来,减少了像平坝、丘陵等地区到处共水的现象,从而也减少了村民为共水发生矛盾纠纷的可能性。
(三)民主的用水制度
完善的水资源管理机制是预防和解决用水矛盾纠纷的关键保障。在哈尼族地区,不论是水资源管理机构的成立,还是采用刻木分水,不论是管沟费用开支承担,还是用水规则协商,都是充分发扬民主的集中体现。经过这样人人都参与的民主决策,决策自然而然容易得到贯彻执行,使得哈尼山寨有了预防和解决用水矛盾纠纷的安全阀。这也是哈尼族和谐水文化得以继承与发扬的重要保障。
总之,哈尼族和谐水文化使哈尼族能够自觉地从源头、基础、关键等保障方面系统地预防用水矛盾纠纷发生,从而做到防患于未然,形成和谐共水用水局面。
三、哈尼族和谐水文化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启示
哈尼族成熟的水资源管理经验和和谐水文化值得我们其他民族和地区认真思考和学习借鉴,特别是用水矛盾纠纷较多的地区。这些管理经验对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也十分有益。
“和谐,是人自身、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全面和谐。”[6]和谐社会就是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都和谐的社会。其中,人与自然的关系主要是指人在求生存谋发展过程中利用自然资源所形成的对立统一关系;人与人的关系说到底就是指个人在求生存谋发展过程中为分配和争夺资源、生存空间和利益所形成的矛盾关系。正因如此,构建和谐社会需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努力建设和而不同信仰的和谐文化
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保障,所以要十分重视和谐文化建设。从哈尼族及其他少数民族,如傣族等的和谐水文化来看,比较重要的是要重视信仰教育。当今世界,思想和信仰多元化,强调大一统信仰十分困难,也很不现实,但是我们可以力求和而不同,避免文化冲突,形成有益于构建和谐社会的主流信仰。
(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
和谐社会首先应是一个环境友好型社会。环境污染和破坏太严重,大自然将难以为人类提供一个舒适的生存和发展空间。从哈尼族和谐水文化来看,我们需要保护生态系统,让自己生活在一个青山绿水的平衡生态环境之中,让自己拥有一个美丽的绿色家园。
(三)完善民主管理,构建和谐社会利益均衡机制
在和谐社会,人们基本生活需求应该能得到满足。人口增多,可分配利益应该也相应增多,否则就会矛盾重重。这就要求先将利益蛋糕做大做强,然后才能让人们分得更多的利益蛋糕,从而从源头上预防利益矛盾纠纷的发生。在这方面可以向哈尼族学习,先保护好森林和树木,使水资源丰富充足,让人们不再为水争吵,能够按需分配。
人们利益均衡和收入分配合理原则的制定与执行离不开民主管理。哈尼人之所以能制定出一个人人都能自觉遵守的梯田水资源管理规则,就因这一规则是在充分发扬民主的基础之上而形成和集中出来的。当前不少机关、单位、公司、企业、社区等因利益和收入分配而致矛盾纠纷增多,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因为没有一个协调得当的可行的分配方案。和谐社会是人与人之间能和睦相处的社会,然而,影响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的最重要因素莫过于生存和发展利益的均衡和收入分配合理的问题。随着人口增长,资源不断消耗以及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之间的利益矛盾将日趋激烈和多元化。因此,应坚持群众路线,充分发扬民主,完善利益均衡和收入分配机制。
【注释】
[1]参见曾豪杰《哈尼族和谐水文化调查与思考》,《思茅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第1期,第81~84页。
[2]王清华著/摄影:《凝视山神的脸谱——神奇的红河哈尼族梯田文化》,民族出版社2006年版,第132页。
[3]郭家骥:《西双版纳傣族的水文化:传统与变迁》,《民族研究》2006年第2期,第57页。
[4]王清华:《梯田文化论——哈尼族的生态农业》,云南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62页。
[5]王清华:《梯田文化论——哈尼族的生态农业》,云南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8页。
[6]李君如主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论》,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8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