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风雨苍茫凉山路

风雨苍茫凉山路

时间:2023-03-0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现在,弹石路上出现了农用车、摩托车、汽车和客运班车,人们的经济收入和生活水平得到了改善和提高。由此推算,凉山乡彝族迁入元谋雷应山至今已有260多年的历史。现在凉山乡彝族主要有两个支系,其中,绝大多数是诺苏支系。看来凉山乡“经济搭台,文化唱戏”思路十分正确,也由此看出,凉山弹石路对凉山乡与外地的文化交流所起的作用功不可没。过去,凉山乡彝族都喜欢穿戴本民族服饰
风雨苍茫凉山路_七彩云南 印象边疆:云南民族文化考察研究

俗话说,水往低处流,人往高处走。下乡支农是很多人,尤其是城里长大的孩子很不情愿接受的事儿。我生于农村,长于农村,不少工作和调研也都是在乡村完成的,所以并不觉得下乡是什么丑事,或者是什么不光彩的工作。大概是习惯了过“穷忙一族”的日子,也许是喜欢乡下清静的生活。不过,还是有好友经常开玩笑:“搞新农村,组织‘硬抽人,抽硬人’,把我们的豪杰兄弟都抽上了‘梁山’(与凉山谐音)。”

不知是粗心大意,还是孤陋寡闻,尽管走了云南不少地方,但以前还从未听说过什么弹石路,到元谋凉山乡挂职后才真正知道什么是弹石路,也才真正体会行走弹石路的艰辛和滋味。凉山乡政府离元谋县城并不很远,只有17公里多一点,驱车不到40分钟便可以到达,但是上山的弯弯曲曲的弹石路颠簸得让人觉得走了很久很久,有时在悬崖边会觉得心惊胆战。

第一次上凉山就是乡党委书记亲自率队用办公专用的越野车接上去的,我又一次有点“受宠若惊”。这些年,跟官员打交道的机会不少,大到正部级,中到科处级,小到村级,都有所接触。但让我感觉最平易近人、最真诚与最朴实的还是乡村基层干部。一路上,我们可以天南海北地闲聊,一路欢歌笑语尽情地感受凉山第一次。

一、凉山弹石路:经济繁荣的得力助手

在过去GDP不流行的年代,凉山人们的具体经济收入状况自然无法用具体统计数字来描述和形容。不过,据凉山的老人们说:“建国前,能糊口填饱肚子就算相当好的啦”,这里大概算绝对贫困吧。在改革开放以前,凉山乡不通公路,只有几条小山路,人们也很少与平坝地区的汉族人交往。物质生活方面,除了过去是小土司或者毕摩的家庭稍好一点之外,其他的虽然较旧中国情况有所好转,但还是处于那种“有上顿没下顿”的状态。

1997年前,凉山没有公路,只有蜿蜒崎岖的小山路,凉山人只能依靠肩挑背挺、手提头顶或者骡驮马拉来搬运物资,其艰辛不言而喻。“要想富,先修路”。1997年,元谋凉山公路终于得以建成,狭窄山路终于变成了一条比较宽敞的弹石路,楚雄彝族自治州也因此实现全州128个乡镇提前3年实现乡乡通公路的目标。此后,凉山乡山上开始出现了板车、马车、三轮车、自行车等。从此,凉山与坝区的经济交往大幅度增多。凉山乡山上有680余亩的洋芋、2 500余亩的玉米、400余亩的萝卜、250余亩的大白芸豆和无筋豆、650余亩的烤烟;每年可产3吨以上的苹果、100余吨的梨子、400余吨的桃子等经济林果;每年可存栏20余万头,出栏共4 000余头的牛、羊、猪等牲畜。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凉山乡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通路那年的300余元达到了2009年的1 500余元,全乡农村经济总收入超过了500余万元。山上还建成了近10家较大规模的乡镇企业。

现在,弹石路上出现了农用车、摩托车、汽车和客运班车,人们的经济收入和生活水平得到了改善和提高。虽然凉山弹石路有的地方还很粗糙,有的地方还很狭窄,有的地方还出现晴通雨阻的现象,有的地方还是“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但是对于几乎完全封闭的山寨来说,交通闭塞状况总体上还是得到了大幅度地改善,农民“出行难、乘车难”的现象也得到了根本性的改变。

弹石路,顾名思义就是用那种不大不小的比较硬的石头铺就而成的路。据载,1924年云南才开始整修第一条公路,1929年才有公路进入楚雄彝族自治州,1935年楚雄州才有公路横贯东西,20世纪40年代起才开始有弹石路的。据说,像凉山乡这样的弹石路现在在我国山区还相当普遍,也很实用。1997年修成的元谋凉山乡弹石路从那以后便成了凉山乡经济大动脉,成了凉山乡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改善的得力助手。

二、凉山弹石路:民族团结的幸福使者

据说,元谋县凉山乡彝族其先祖原居住在昆明、昭通一带,后因征战频繁,移居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后又因当地土司逼迫,从四川省会理县和会东县两县迁入元谋凉山乡等地。据《元谋史志文集》(云南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记载:“清乾隆年间又有四川大凉山彝族迁入雷应居住。”由此推算,凉山乡彝族迁入元谋雷应山至今已有260多年的历史。现在凉山乡彝族主要有两个支系,其中,绝大多数是诺苏支系。

有学民族学的朋友说:“在云南,山上的少数民族还不都是汉族人把他们赶上去的,山上的汉族还不都是躲避政治灾难自己上去的。”此话虽有些偏激,但也不无道理。据凉山乡冷水箐村的毕摩介绍,过去凉山也曾出现过彝族家支之间、村落之间及与外族人的“大战争”,也因各种土地等利益或者女人问题而时常发生一些小械斗。但自从凉山乡公路修通之后,诸如此类的矛盾纠纷日益减少,最多是个人与个人之间的小过节而已,至于家支与家支之间的大械斗已经消失。有人说,这是我们党和政府制定和执行了好的民族宗教政策的结果;也有人说,这是凉山乡弹石路修得好的结果,它把凉山乡人们过去的“气”修通了。

自从凉山乡弹石路开通,随着市场经济的完善和发展,凉山与坝区之间经济联系越来越紧密,在党的领导下,元谋凉山也逐渐形成了“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互相离不开”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和谐关系。

三、凉山弹石路:文化交流的优秀向导

元谋县凉山乡自修通弹石路以后,各项基础建设便得到快速发展。如今,凉山乡自然村通水率、通电率、通电话率、通电视率均达100%,自然村通公路率也达70%以上,自然村广播覆盖率达30%以上。然而,这在1997以前是无法想象的。

在不通电也不通公路的年代,凉山乡少数民族因封闭的自然条件很少与平坝地区的人们交往,他们的文化娱乐活动大多限于家庭火塘边或者婚丧期间的吹拉弹唱,大型的文化活动莫过于每年传统的火把节。现在则不同了,他们可以在家通过卫星电视、VCD等欣赏外地和其他民族的文化,有的还携家属外出旅游观光。

自从弹石路修好后,每年都有越来越多的人上山来看看海底水库与彝族风情园,也有越来越多的人喜欢开私家车上山参观一年一度颇具特色、原汁原味的凉山彝族火把节。彝族文化也因此得到了广泛的宣传,为外地和其他民族人们所了解、学习。看来凉山乡“经济搭台,文化唱戏”思路十分正确,也由此看出,凉山弹石路对凉山乡与外地的文化交流所起的作用功不可没。

过去,凉山乡彝族都喜欢穿戴本民族服饰,现在由于与外地经济与文化交往的增多,平素较少有人穿,只是过节或者家中有重大活动时才穿。过去,凉山乡彝族不太会说汉话,现在会说汉话的越来越多,相反不会说彝话的人开始增多。现在,彝族传统的树枝房、垛木房、茅草房、土掌房开始越来越多地被水泥砖瓦房所代替……毫无疑问,凉山乡彝族现代化的同时也出现了严重的汉化现象。许多彝族的传统与特色文化都很难见得到,有的达到需要政府和有关部门加以保护的地步。毫无疑问,凉山乡弹石路虽然促进了民族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加快了各民族和各地的文化交流,但也加快了彝族的汉化与彝族特色文化的流失。至于明天的彝族特色文化发展走向何处,我们需要加以重视和关注。

四、凉山弹石路:彝族发展的历史证人

自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从1997年修通弹石公路以来,凉山乡彝族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过去,凉山乡没有党员和党组织,如今已经发展到每个村委会都有党支部,截至2010年6月,全乡有200余名少数民族党员,其中女性党员有20余人。

过去,村委会没有办公地点,如今,每个村都有标准化的村委会楼房。

过去,凉山乡不通电不通路,不通电话无电视,只能走山间小路,如今,村村通水通电,通电话通广播,有彩电,平时出行可以走比较宽敞的弹石路。

过去,老百姓生活普遍处于绝对贫困状态,如今,相对贫穷面逐年缩小,至2010年人均收入达1 500余元,有一些先富起来的人在城里买了洋房和小车过着比较富裕的生活。

过去,凉山乡人们文化生活简单,如今,或者享受传统文化活动,或者欣赏其他民族的生活方式,文化生活比过去要丰富多彩。

过去,凉山乡彝族家支家族之间时常发生这样那样的矛盾纠纷,如今,大的械斗已经成为历史,小的矛盾也不再打上民族烙印之类的性质,男女之间的许多传统禁忌到现在愈来愈少,民主、平等的家风逐渐形成。

过去,凉山大部分人受教育程度低,如今每年每村都能考上一两个大学生,女大学生也越来越多……这一切都是沐浴改革开放春风和优惠民族政策的结果,凉山乡弹石路见证了这一切细微的变化。

凉山乡虽然得到了大发展,但是至今还没有一家金融机构,没有一个农贸市场,这离新农村“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建设标准还有差距。不过,令人欣喜的是在各级政府和各界的资助和帮助下,凉山乡开始将过去的弹石路加宽加固,并加以水泥硬化。弹石路也于2010年年底变成水泥路,弹石路也只存在于部分村道,但是作为凉山乡经济繁荣的得力助手,作为民族团结的幸福使者,作为民族文化交流的优秀向导,作为彝族发展的历史证人,其功绩也将随同党与政府的功劳永远光辉灿烂于凉山乡彝人的历史和心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