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光军[2]
摘 要:海南藏族自治州是个以藏族为主体民族的多民族区域。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勤劳、智慧的海南人民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区域传统文化,是我们用之不竭的精神财富源泉。当前,在全国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背景下,边远民族地区在文化方面的资源优势成为民族地区摆脱贫困的发展优势。自中央十八届三中全会和青海省文化发展大会后,海南藏族自治州上下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和指导文化建设,与经济、政治、社会建设协调发展的大文化理念正在形成,怎样将民族地区传统文化的资源优势转化成产业经济优势,是摆在我们文化工作者面前的一项历史责任和现实考验。而海南民族传统文化所具有的广阔的发展前景和深厚的开发潜力是我们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保证。民族文化走向市场,走向产业化,也是海南藏族自治州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必然选择。
关键词:海南州;民族文化;产业化
海南藏族自治州是个以藏族为主体民族的多民族区域。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勤劳智慧的海南人民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和精神家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区域传统文化,是我们用之不竭的精神财富源泉。当前,在全国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背景下,边远民族地区在文化方面的资源优势成为民族地区摆脱贫困的发展优势。自中央十八届三中全会和青海省文化发展大会后,海南藏族自治州上下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和指导文化建设,与经济、政治、社会建设协调发展的大文化理念正在形成,怎样将民族地区传统文化的资源优势转化成产业经济优势,是摆在我们文化工作者面前的一项历史责任和现实考验。而海南民族传统文化所具有的广阔的发展前景和深厚的开发潜力是我们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保证。民族文化走向市场、走向产业化是海南藏族自治州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必然选择。
一、海南民族文化产业化的意义
发展文化产业不仅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精神需求的重要途径,同时也为推动海南“四个发展”,建设富裕、文明、和谐新海南和海南实现青海藏区经济跨越式发展和社会长治久安的先进地区等都具有深远的意义。
由于文化产业以艺术创意和服务为根本,是一种资源能量消耗低、环境污染小、知识密集的绿色产业,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对海南推动绿色发展将会产生显著效果。同时,文化产业作为现代服务业,还可以为增加地方就业、拉动内需提供广阔空间。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既可以扩大总量,促进经济增长,也可以优化结构、推动产业升级。民族民间文化的产业化,对海南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和转变海南经济发展方式具有重大意义。同时,民族民间文化的产业化,对满足当前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和文化消费,以及巩固海南民族团结进步的大好局面都有重大意义。
二、海南州民族文化资源概述
(一)历史文化资源
海南州是个古文化资源富集、历史文化积淀较深厚的地区之一。境内历史文化遗迹众多,开发前景广阔。一是位于同德县黄河谷地的宗日遗址。曾出土980余件陶器和3000余件小件,其中舞蹈彩盆、双人抬物等陶器,工艺考究,图案精美。据专家考证,属距今5000年前新石器时代人类的生活器具,它的出土对研究早期青藏高原人类活动的痕迹和文明的发展历程有极高的实物价值,被专家誉称为宗日文化。二是唐蕃古道历史文化资源。唐蕃古道是我国古代历史上一条非常著名的交通大道,也是唐代以来中原内地去往西藏乃至尼泊尔、印度等国的重要通道。它起至陕西西安(即长安),途经青海海南共和县、贵德县、兴海县至西藏拉萨(即逻些),全长3000余千米。亦有丝绸南路之称,有许多古老的传说、美好的故事和历史踪迹,它的形成和畅通至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文成公主进藏走的就是这条路。据史料记载,文成公主在共和境内留驻月余,文成公主进藏途中不仅播撒下了汉藏友好的种子,也留下了众多的胜迹与美好的传说。三是位于共和县石乃亥乡铁卜加村伏俟城遗址。伏俟城东距青海湖畔约8千米,莱济河绕过伏俟城的东边。伏俟城是南丝绸古道上非常显著的城址,见证了青藏高原的古代文明、欧亚草原文明。伏俟城因丝绸之路南路的畅通而繁荣昌盛,也因丝绸之路的梗阻而衰落。伏俟城保存完整的墙垣、出土的珍贵文物,昭示着他们曾经的辉煌,见证着那段邈远的历史。公元540年,吐谷浑建都于伏俟城,伏俟城遂成为吐谷浑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这一时期由于河西走廊一度战乱阻塞不通,东西商旅往来多取道祁连山南,经青海西达南疆。伏俟城东连西平(西宁)、金城(兰州),南下可达益州(成都),西通鄯善(新疆若羌),曾经在中西交通线上发挥过相当重要的作用,是这条交通要道上的重要枢纽。城内出土的文化遗物是消失文明的见证。伏俟城成为这条交通孔道上的重要枢纽。
(二)民族民间传统文化资源
一是安多藏族则柔。海南州是安多民族民间歌舞“则柔”艺术的主要分布区,有着丰富的则柔文化资源和众多的则柔民间艺人。贵德县河西镇尚尤村被称为“尚尤则柔”的藏族传统民间歌舞是海南则柔的优秀代表,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是最具代表性的安多藏族农区文化之一,观赏性、娱乐性极强。尚尤村具有浓厚的传统则柔文化氛围和深厚的则柔文化基础。全村男女老少喜爱表演则柔,热爱则柔艺术。二是藏族酒曲。三是传统皮艺、传统毛艺。四是海南“藏族拉伊”。拉伊是藏族民歌中的一朵奇葩,深受广大藏族群众喜爱,有着较为深厚的群众基础。拉伊的内容都是藏族青年男女倾吐爱慕之情的情歌,通常不能在公开场合如家或村庄中咏唱,只能在山野间引吭高歌。贵德六月会是海南地区的拉伊盛会,源自明清时代贵德盛行的六月二十二的祈神活动,这项活动一年一度,流传至今。之后祈神活动逐渐丰富其活动内容,成为海南地区各族群众一年一度的文化娱乐盛会。五是“扎念弹唱”。扎念是一种历史悠久的藏族弹拨乐器。藏语“扎”是声音,“念”为悦耳好听之意,“扎念”意为悦耳的琴声。扎念有四弦琴、十六弦琴、二十弦琴、六弦琴等种类,其中以六弦琴最为普遍、最为著名,并广泛流传于海南地区。六弦琴琴身长一米多,有六个旋钮,弹奏部为木质共鸣箱,扎念音色柔和悦耳,琴身轻便。其基本弹法是左手持琴按弦,右手拨弦弹奏发音,可边弹边唱边舞。
(三)宗教文化资源
海南的藏传佛教名寺众多,以藏传佛教圣地赛宗寺为主,珍珠寺、文昌庙、新寺、德吉塘、鲁仓寺、什藏寺、赛什勒寺、贵德的尕让白玛寺等均是善男信女朝圣的重要场所,宗教文化资源非常丰富。藏传佛教宁玛派寺院传承下来的寺院法舞、调经调及酥油花、彩粉坛城等彰显了丰富多彩的宗教文化独特的魅力。贵德县乜纳寺每年农历四月十五日举行的强巴林郭节等宗教传统节庆活动更具有观赏性和参与性,开发潜力无限。
(四)格萨尔文化资源
海南藏族自治州是青海“格萨尔”文化的富集区,有着丰富的“格萨尔”文化资源。从格萨尔王遗迹遗物到格萨尔说唱艺人,格萨尔舞蹈、戏曲、音乐、绘画等在海南随处可见。青海省格萨尔歌舞剧团与州民族歌舞团实行两块牌子,一套人马,上演过多部大型格萨尔歌舞剧和舞剧,具有丰富的格萨尔舞台艺术表演经验。另外,海南州境内许多藏传佛教宁玛派寺院、宗教活动场所都有在不同的宗教节日跳格萨尔王法舞的传统。贵德县拉西瓦镇昨那寺、罗汉堂寺、共和县龙羊镇当加寺、共和县萨尤寺、兴海县河卡镇玉隆寺等藏传佛教寺院都有格萨尔王法舞表演传统。
(五)民族民俗文化资源
海南州贵德县六月会、共和县啦则恰日节等节庆活动是海南民族民俗文化传承的主要载体。赛马会、晒佛节、拉伊会等更因具有广泛的参与性和群众性特点而很有吸引力。兴海县民族民间唱经调和贵德县广大地区流传的少女成人“戴天头”仪式、农历六月四日左右在广大农业地区进行的桑杰却阔节(西藏也叫望果节)等民间民俗文化活动在广大农牧区群众中具有广泛的影响。
(六)民族体育文化资源
海南民族传统射箭、传统摔跤、拉巴牛、赛马、赛牦牛等民族民间传统体育活动项目具有浓郁的高原地域文化特色和独特的竞赛表演程序,是海南传统文化体育的精华,具有一定的观赏性、娱乐性和民众参与度。另外,海南徒步探险、登山、攀岩、自行车越野等现代高原体育赛事资源也非常优越。
(七)现代民族歌舞演艺
一是朗玛厅。“朗玛厅”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形成的一种以藏族歌舞表演、娱乐为主要形式的民族文化消费方式,也是海南州文化产业的主要内容之一。以贵德县圣宝林卡民族演艺公司为主的5家朗玛厅及练歌厅依托自身的地方民族歌舞演艺特色经营,深受顾客青睐,效益较好。二是民族民间剧团。贵南县石乃亥民间艺术团及各县文化传播公司(中心)是海南民族演艺产业的主体,也是海南民族歌舞演艺人才培训的主要阵地。主要以开发演出安多歌舞和地方特色节目为主,除在贵德县、青海湖等海南旅游景区演出服务外,主要向北京、上海、深圳、广州等地输出海南民族民间歌舞。在全国各大城市基本树立了海南民族歌舞演艺品牌,形成了一定的产业规模。
(八)民族民间工艺美术业
一是藏绣业。藏绣是我国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中最具特色的刺绣派系之一,是藏族文化艺术百花园中一朵璀璨夺目的奇葩,是藏族优秀的传统文化。藏绣凝聚着藏族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承载着青藏高原厚重的农耕文明和悠久的历史文化。作为一种民族民间工艺,藏绣表现手法灵活,艺术形式多样;具有色彩和谐艳丽、线条明快流畅、针法独特活泼、绣工精致细腻的风格,给人以质朴、真实之感,艺术效果非同一般;每一幅藏绣作品都具有较高的艺术观赏价值和收藏价值。近几年来,以贵南县为主,兴海县、贵德县、共和县等先后出现了以海南州布绣嘎玛民族工艺品有限责任公司为龙头的开发藏绣业的民营企业7家,从事藏绣人员达600余人,这些民营藏绣公司根据市场需求对海南藏绣这个民族民间艺术进行大胆的改造和包装后推向市场,产生了较好的效益,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海南藏绣生产经营产业。目前,藏绣已成为最具有海南地方民族特色的文化符号,藏绣产品深受广大客户的青睐和赞誉,具有广阔的市场空间和开发潜力。2010年全州藏绣产业产值达520万元。二是石雕业。以同德县为主的海南广大牧区具有悠久的民间石雕艺术传统。由于海南石雕作品具有浓厚的高原民族特色,手法简洁朴素,做工精细,石雕作品主要反映牧区生产生活场景和藏传佛教内容,深受广大顾客的喜爱。目前全州有以著名民间艺人塔贤为主的石雕专业户4家,他们发挥自身石雕技艺,成立石雕文化中心,生产、销售石雕艺术产品,并招收学徒31人,积极开展石雕技能培训,年创收40万元。
三、海南州民族文化产业化路径分析
海南州民族文化走向市场、走向产业化对海南地区来说是个新的课题,它既是一个文化艺术创作生产的过程,又是一个商业产品经营生产的过程;在产业化的过程中既要尊重艺术创作的生产规律,又要遵循市场经济规律。民族文化艺术走向产业化,不但要注重先进文化的意识形态属性和宣传教育功能,还要注重开发民族文化的产业属性和消费功能。因此,海南民族文化的产业化路径选择,必须结合实际,量力而行,突出重点,循序渐进。以下路径比较符合海南州的实际。
路径一:民族文化与旅游业结合
任何时候文化都将会是旅游业的灵魂,而旅游业将会是文化最好的载体。目前海南州依托贵德旅游综合开发和黄河大峡谷旅游规划正在进行高原旅游名州建设。民族文化旅游产品的注入,将对海南旅游业产生新的生机和活力。海南旅游业的跨越发展为民族文化产业化提供了更多更好的平台,创造了民族文化实现产业价值的空间。海南许多历史文化、民族民间传统文化、民族歌舞、宗教文化、民俗文化和体育项目在与旅游业的结合中将会发挥更大的作用,创造出巨大的经济效益。
1.观赏性文化产业
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尚尤则柔”为代表的海南藏族则柔、海南“扎木念弹唱”、藏传佛教寺院金刚法舞、藏族民间歌舞等极具观赏性的传统文化艺术,要根据不同的旅游景区景点和旅游区域以及不同游客群体的特点,在保持原有艺术特色的前提下,要采取增加音乐伴奏、增添多声部演唱、配备音响设备、统一演出服装、控制表演时间等具体措施,对传统艺术表现形式和表演人数、节目表演时间等方面进行大胆的修改完善,改造成内容上游客能看(听)得懂,时间上游客能留得住,价格上游客能够消费的快餐式的文化旅游产品。同时应注重艺术表演场地的选择一定要与艺术表演内容协调融洽,保证所表演节目既突出民族传统文化的原汁原味,又符合现代游客的鉴赏口味。传统射箭、赛马、赛牦牛等观赏性民族体育项目的比赛规则、比赛时间、比赛程序等也要根据游客群体的特点进行必要的改革创新,使这些传统体育赛事活动更具有观赏性、趣味性和安全性。
由于海南州民族民间文化艺人的综合文化素质普遍较低,民族传统文化的旅游产品化必须聘请专业文艺创作人员去策划、修改、编排,这样才能保证海南民族民间文化在旅游产品化的过程中避免低级趣味化和简单庸俗化,保证海南民族文化艺术在游客心目中留下深刻的印象,保证海南在游客心目中留下美好的印象。
2.体验性文化娱乐业
传统民俗节庆活动、锅庄舞等是最被游客喜爱的参与性民族民间文化活动。海南州贵德县乜纳寺、共和县新寺、贵南县鲁仓寺、同德县石藏寺、兴海县赛宗寺等著名藏传佛教寺院在藏历正月举行的晒佛节等宗教节庆活动和农历六月四日左右在广大农业地区进行的桑杰却阔节(西藏也叫望果节),以及贵德县六月会、共和县啦则恰日节等民间传统节日和民俗风情活动不仅当地群众参与多,也是外地游客更加喜欢的体验性活动。任何一个参与这些传统节庆活动的人,不仅将有宗教式的洗涤心灵的净化感,而且参与活动本身所具有的广泛性和包容性、娱乐性更是外来游客流连忘返的主要原因。开展这些活动不仅传承和延续了海南民族传统文化,同时对外地游客留住在海南、消费在海南起着重要作用。
3.文化旅游商品业
海南藏绣、石雕、木雕、金银器制作、藏服制作等海南传统民族手工艺是海南发展地方特色旅游商品的主要抓手,是海南民族民间文化的标志性技艺。但将这些手工艺做成既有青藏高原传统技艺特色又有现代文化内涵的工艺品,还需进行必要的技术改造和工艺提升才能真正成为最具海南地方特色的旅游商品。首先,对藏绣产品要从目前过于现代的产品回归到突出传统特色。从针法到内容、装裱等均按传统藏绣恢复。要做成特色浓厚、体积小巧、价格适中、携带方便的产品,要突破藏绣现有表现方法,将藏绣技艺运用到实用物件上,如围巾、枕头、枕巾及T恤衫、钱包、小鞋、小帽等上面。其次,运用青藏高原传统毛艺、皮艺结合现代工艺制成卡垫、手机套、背包、钱包、小帽、围巾、桌巾、笔筒、首饰盒等游客喜爱的实用性小旅游商品和反映牧区生活场景的各种人物、动物和现代卡通人物。
路径二:民族文化“走出去”
海南藏族自治州民族文化内容丰富、形态各异、特色鲜明,只要送出省门就显示出与众不同的特点,具有得天独厚的特色,深受大家喜爱。这一点以贵南县石乃亥民间艺术团为代表的海南民间歌舞文化艺术工作者在以往的文化“走出去”过程中已得到充分验证。藏族人天生的歌舞天赋是海南依托民族文化实现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主要资源保障,也是海南文化“走出去”实现产业化的主要依据。以海南州民族歌舞团为主的各县文化传播中心是海南文化“走出去”的生力军,通过他们海南民间卓舞、则柔、扎木念弹唱、藏歌、羌姆等表演艺术可以源源不断地输送出去。海南藏绣、石雕、唐卡及其他民族手工艺产品生产经营企业要通过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大城市开辟门店、租赁商铺等方式逐步打开外地市场,在宣传海南、推销海南的同时实现增收创业,走出文化产业化道路。
“走出去”是海南民族文化实现产业化的一个重要途径。政府要有计划、按步骤制订文化“走出去”规划,对文化“走出去”主体企业和单位给予政策支持和资金扶持,保证文化“走出去”产生社会经济效益。
路径三:民族文化创意产业
文化创意产业是一种现代产业类型,是一种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产生的以创造力为核心的新兴产业,强调一种主体文化或文化因素依靠个人(团队)通过技术、创意和产业化的方式开发、营销知识产权的行业。实际上这个产业最核心的东西就是“创造力”。也就是说,文化创意产业的核心其实就在于人的创造力以及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创造力。“创意”是产生新事物的能力,这些创意必须是独特的、原创的以及有意义的。在“内容为王”的时代,所有资本运作的基础就是优良的产品,而在竞争中脱颖而出的优良产品恰恰来源于人丰富的创造力。因此文化创意产业其本质就是一种“创意经济”,其核心竞争力就是人自身的创造力。由原创激发的“差异”和“个性”是“文化创意产业”的根基和生命。因此,海南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依托的不仅是丰富的民族传统文化,更重要的是要下大力气培养海南本土文化艺术创意人才,保障文化创意产品和知识产品的合法权益,保护知识产权显得尤为重要。
路径四:民族文化保护性开发
目前,全国各地传统文化资源消逝、流失的速度令人惊叹。有些地方本来自然风光秀丽,民族风情浓郁,民族文化生存生态较好,文化遗产保存良好,一旦开放开发,自然生态环境和文化生态环境便遭到破坏;有些地方毫无节制地滥用乱用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从而对民族人文景观构成毁灭性威胁等现象层出不穷。因此,处理好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建设和开发利用的关系,是民族文化产业化过程中必须首先要解决好的一个重要环节。同时,对民族文化进行保护性开发利用又成为民族文化产业化的又一途径:那些保护完整、原汁原味的民族文化遗产的观赏价值和商业价值在现代市场经济环境中越来越高,它们所产生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更加丰厚。
参考文献:
[1]丁莞歆.历届国家领导人有关科学发展的阐释对环境保护的启示[J].环境保护,2008(21):29-31.
【注释】
[1]本文系四川省教育厅项目“藏区和谐文化生态构建研究”(课题编号:15SA0139)和“藏区高校大学生价值引领机制研究”(课题编号:CJS13-079)以及“藏区高校学生社会责任感教育研究”(课题编号:14SA0156)阶段性成果。
[2]作者简介:陈光军,男,四川民族学院康巴发展研究中心,副教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