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认清就业形势,转变就业观念

认清就业形势,转变就业观念

时间:2024-06-2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为此大学毕业生必须调整就业心态、转变就业观念,拓展就业渠道。国家为大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就业空间,面对这种多渠道的就业选择,大学生应该把握住机遇,认清方向,树立合适的择业目标,将自身发展和国家需要结合起来,毕业生要积极转变就业观念,树立到西部、到基层、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终身制就业观念既影响了过去的一代人,甚至影响到当代青年人。

第四节 认清就业形势,转变就业观念

2011年将有660万高校毕业生,比去年的630万人多了30万。预计“十二五”期间应届毕业生年均规模将达到将近700万人,毕业生总量压力有增无减,就业形势非常严峻。随着中国经济改革的深入,国有大中型企业“减员增效”的改革和党政机关事业单位“精简分流”的机构改革。这种就业人数的不断增加和就业岗位相对减少的矛盾无疑使得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雪上加霜。而在就业状况严峻的今天,部分大学生的就业观念却还没有适应如今的形势,情况令人担忧。虽然大部分大学生认识到了当前就业形势严峻,但到了实际找工作时,却只把眼睛盯在大城市、大单位、高收入、高地位的工作岗位。由于不愿意下基层,对职位、工资水平要求过高等心态导致的人才供需借位,仍是阻碍大学毕业生正常就业的主要原因。为此大学毕业生必须调整就业心态、转变就业观念,拓展就业渠道。

一、转变就业观念,树立多渠道就业观念

(1)到基层去。国家近几年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鼓励高校毕业生积极参加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城市社区建设和应征入伍。一般来讲,“基层”既包括广大农村,也包括城市街道社区;既涵盖县级以下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也包括社会团体、非公有制组织和中小企业;既包含自主创业、自谋职业,也包括艰苦行业和广大艰苦岗位。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变,大学生也是社会的普通劳动者,从事的岗位也是普通的劳动岗位。大学生必须清楚地认识到这一点。在求职就业过程中,必须摆正自己的位置,职业无分高低,只有通过劳动就业,才能在劳动中提高自身的素质和能力。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相信只要自己敢于踏出第一步,定会找到适合自己的道路的。据有关调查显示,很多待业青年存在怕苦怕累的思想,其中有些人的家庭经济情况还不错,认为与其从事那些工时长、劳动强度大而收入又低的工种,倒不如留在家中等待机会,最终高不成低不就。有的应届大中专毕业生,他们在择业时要求高薪、工作环境舒适,对基层工作不屑一顾。本来大学生追求美好舒适的生活本身无可厚非,但脱离自身的实际情况,忽略国家大的经济形势而片面追求到大机关、大企业、大城市去就业,处处碰壁就可想而知了。对于我们刚刚走出校门的同学来说,社会经验缺乏、实践经验不足。这种情况下最需要的是锻炼机会。而基层岗位、艰苦岗位恰是锻炼毕业生再好不过的平台了。因此,大中专毕业生不应该仅仅是看到岗位艰苦的一面,还应该辩证的看到艰苦岗位锻炼人的一面。

国家为了解决大中专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出台了一系列促进就业的政策措施,并出台了相应的奖励措施和学费代偿制度,鼓励大学生到农村当村官、三支一扶(支农、支教、支医和扶贫),到基层当社区工作者,应征义务兵或士官,为国防建设出力,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等等。国家为大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就业空间,面对这种多渠道的就业选择,大学生应该把握住机遇,认清方向,树立合适的择业目标,将自身发展和国家需要结合起来,毕业生要积极转变就业观念,树立到西部、到基层、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

(2)到西部去。我国幅员辽阔,自然资源丰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文化事业蒸蒸日上,特别是经济发展速度举世瞩目,令世人惊讶,然而东西部发展不平衡是不争的事实。近几年来,国家作出了“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的英明决策,广袤的西部大地迎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高校的莘莘学子们也迎来了难得的创业良机,不少学子们响应党的号召,到西部去,到最艰苦的环境去。艰苦的环境往往是人才最紧缺的地方,最能培养大学毕业生吃苦耐劳的品格和坚韧不拔的意志,也更能促进自己的成长。西部地区能够吸纳更多的毕业生,毕业生在那里工作也更容易脱颖而出,发展空间也较大。广大毕业生要树立不怕困难、先苦后甜的就业观念,积极到西部地区接受实践的挑战和磨炼,积累克服困难和解决问题的经验和方法,丰富阅历,提升本领,以托起明天的成功与辉煌。

二、不等不靠,积极主动寻求就业

就业机遇稍纵即逝,谁抢得先机,谁就实现就业。毕业生求职就是要主动去找主动去推荐自己,克服依赖、等待、胆怯、自卑、害怕竞争、害怕失败、消极观望等心理,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善于利用人才交流会、人才网、就业信息资讯等途径搜集就业信息,了解熟悉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要求,主动联系、主动推荐自己。不要因犹豫彷徨、举棋不定而错过就业的大好时机,更不能把找工作寄托在父母和亲戚朋友上。找工作时,能找到专业对口的单位,做到“学什么,干什么”固然好,如一时找不到也不要紧,努力做到“干什么,学什么”、“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先一步就业,早一步,步步早,越等待越落伍;再等待,把自己等成非应届毕业生,而新一届毕业生又大举进入市场求职应聘,更失去就业竞争能力。

三、由“一步到位”到“先就业,后择业”的转变

毕业生要树立先就业,后择业的观念,走一条面对现实、降低起点、先融入社会再寻求发展的道路。在目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下,毕业生就业时只要有单位接收,就应该先就业,首先融入社会、脚踏实地锻炼自己。工作一段时间后,如果单位不适合自己发展,可以重新选择职业。有了工作经历,各方面的经验和能力肯定会有所提高,时机和条件到来时,完全可以大显身手。

过去几十年,我国长期实行的计划经济时代,国家不但包城市青年及大学生就业,而且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集体企业实行的都是就业终身制。终身制就业观念既影响了过去的一代人,甚至影响到当代青年人。有些大学生在寻找职业时,总希望找一个理想的、固定的、能“从一而终”的工作。其实,在当今的中国这几乎已不可能,即使是国家机关,如今也已经不是“终身”的岗位。精简、裁员、末位淘汰已司空见惯。在市场经济无情的优胜劣汰规则支配下,特别在加入WTO之后,企业融入世界市场竞争之中,生生死死,在所难免。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就业岗位本身就在千变万化,一次定终身的职业岗位已很难找到。因此,大学毕业生比较务实的态度,应当是抓住每一个机会,先明确落实一份工作,有了机会再重新选择职业,发挥特长,这才是有利于就业的。如果过多地挑挑拣拣,难免错过择业的良好时机,到头来留下的就只有“悔不当初”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