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 展望21世纪的临床医学研究生教育
汤钊猷:章巨修,石来德主编.上海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20年.展望篇.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1998.61~66
医学研究生教育是医学教育的最高层次,是医学科学发展的重要原动力,而临床医学研究生教育又是其中的重要部分。在上海市恢复研究生教育20周年之际,尤其在世纪之交,面对知识经济时代的即将到来,从科教兴国的角度,总结过去的经验,围绕未来对我国医学的挑战,进行必要的改革,对在21世纪将我国医学事业,特别是临床医学,提高到一个新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以下仅结合上海医科大学(以下称上医大)和上海医科大学肝癌研究所(以下称我所)的有限材料,作为一家之言,对临床博士生教育的改革加以探讨。
过去20年从事医学研究生教育的回顾
上医大自1927年建校的70多年来,在医学教育方面为国家作出了应有的贡献,现有的医药卫生两院院士中约1/3毕业于上医大或为上医大的校友。而上医大的研究生教育则始于1948年,但招生人数很少。1955年起卫生部正式批准学校每年招收研究生,尽管当时的招生人数在医学院校中占首位,但至1965年也仍只招了222名。1966年因“文革”,研究生教育被迫中断。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研究生教育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1978年一年就招了146名。1981年我校是首批获准为有权授予硕士和博士学位的高等学校。1981年授予了首批硕士学位,同时招收了首届博士研究生。1985年作为首批试办单位建立了研究生院,至1996年获正式批准。1978~1998年的20年间,学校共招研究生4 662名,其中硕士生3 326名,博士生1 302名,研究生班34名。至1997年底已授硕士学位1 927名,博士599名。毕业的研究生不仅大多数成为用人单位的医、教、研骨干或学科带头人,同时也成为上医大学科和梯队建设的重要源泉,成为当前“211”工程建设的中坚力量。
1954年我毕业于上海第一医学院(即现上海医科大学),毕业后即留校工作至今。1978年恢复研究生招生后我即参与培养研究生,至今共培养29人,其中已毕业硕士生11人、博士生13人,在读博士生5人。毕业的研究生中有的已成为研究所副所长、科主任,也有的成为国外实验室的部门负责人,3人晋升为教授。通过这些研究生的培养,先后完成了国家“六五”、“七五”和“八五”攻关任务。通过国家攻关任务的完成,获得国家和部、市级的10多个科技进步奖。由于这些任务的完成,推动了学科建设,临床实验室也从无到有、由小到大。深感培养研究生,特别是博士生的培养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它是学校高层次师资的重要来源,它是科教兴国的重要力量。
21世纪对临床医学研究生教育的要求
医学教育与理工科教育有很大不同,由于医学的研究和服务对象是“社会的人”,特别是临床医学,要有较广泛的相关基础和临床理论知识,为此,其大学学制要比理工科长,理工科大学通常4年,而我国医学则为5年和7年,美国要8年;此外还要有较长的临床实践和经验的积累,从实习医生、住院医生到主治医生至少要5~6年的时间;如果作为医学科学研究工作者,则还需要有足够的相关基础知识。为此,医学研究生教育有其本身的固有特点。
现代临床医学的建立只有几百年历史。16世纪揭示人体结构,奠定了解剖学的基础;17世纪发现血液循环,建立了生理学;18世纪开展实验研究,奠定了医学研究的基础;19世纪发现细胞,建立了病理学,细菌的发现奠定了微生物学的基础,麻醉、无菌和灭菌打下了现代外科的基础;20世纪放射治疗的应用,磺胺、抗生素的发现是现代治疗学的重要开端;最近的几十年,由于免疫学、细胞和分子生物学、影像医学等的突飞猛进,使现代医学提高到一个崭新的阶段。短短的几百年,医学已从整体水平、细胞水平、亚细胞水平,进入到分子水平阶段。所有这些均与基础研究的进步密切相关。为此,临床研究生的培养,不仅要有足够的临床理论与实践,要有一定的相关基础知识,还要有不断获得和创造新知识的能力。
中医中药虽已经历了几千年,但我国现代医学则仅有百余年历史。我国临床医学在新中国成立后取得了很大进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通过“六五”到“九五”的国家科技攻关、“863”和“攀登”计划等,我国的医学科学水平与国际水平的差距已明显缩小,并形成了某些我国的特色。但就总体而言,我国现代临床医学仍主要处于紧跟国际先进水平的态势,而独创性的进展仍不多。21世纪要振兴我国医学,医学研究生教育将有其战略意义。最近,江泽民和李岚清同志在院士大会期间的讲话,均强调了“年轻化”和“创新”这两个方面,不少科学家、音乐家的成才都在风华正茂的年代,而临床医学研究生的教育也正处于这个年龄段。认真研究一下其改革,对振兴21世纪我国的临床医学关系重大。
建立以“创新”为目标的临床医学研究生教育体系
在人类历史上,以土地为核心的农业经济时代经历了几千年,以资本为核心的工业经济时代又经历了几百年,21世纪将迎来以知识为核心的知识经济时代,而知识经济的关键是“创造新知识”。江泽民同志在全国科技大会上说过:“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
回顾我所过去培养的研究生中,临床技能型研究生常能看病、做手术,但很难独立做实验或独立领导临床相关的基础研究;而实验型研究生则常常会做实验,但看病、做手术则常达不到要求,尤其是刚出校门又进校门者。此外,紧跟国际水平的多,创造发明的少。
临床博士生毕业应达到既能看病,又有足够的相关基础知识,能独立领导临床相关的基础性研究;有创新意识,有创新后劲,又有创新的结果(哪怕只有一点)。要达此目的,建议进行如下改革:①考生应该是完成住院医师培养,达到主治医师水平者。换言之,考生已基本具备“能看病”的条件。而且,经过临床实践,已初步了解临床上存在的问题,特别是了解国情,为今后选题打下基础。现在在临床上攻读实验型的博士生,有些是大学毕业即读硕士,硕士毕业又读博士,没有足够的临床实践,当然毕业后还不能看病,而且在研究生期间的选题和研究思维,也难免脱离临床需求。②建议将临床型和实验型博士研究生体制合二为一。这样就可避免出现“临床型的缺乏科研后劲,实验型的不会看病”的弊病。③强化临床博士研究生培养,淡化临床硕士研究生培养。博士生培养比硕士生培养只长2~3年,而在学术上的成熟程度,在创新的意识,在国际上比武的能力等方面,均远胜于硕士生。④采取硕博一贯制,减少硕、博分段培养制。目前临床博士考生大多是硕士毕业后,换考另一位博士生导师,自然又换了一个与硕士论文不同的题目,于是一切又重头搞起,当然3年不可能搞得很深,也难有创新。反之,如果连起来,一个课题搞5~6年,其结果将大不一样,创新的成果自然要比现在多。⑤实行淘汰制。硕博一贯制并不意味着每一位考生一旦进入硕士阶段,就自然要过渡到博士阶段,那些没有博士培养前景的,一般将在3年后获硕士学位而毕业,只有那些较优秀者才能继续进入博士研究生培养。⑥重新启动国内、国外联合培养。
迎接21世纪临床医学研究生教育对导师的要求
要搞好21世纪临床医学研究生教育,研究生导师自身的提高与指导风格也是重要一环。①首先师生均要将研究生这项工作提高到科教兴国、振兴中华的高度去认识。②要抓基本功的训练。基本功包括硬件和软件。硬件包括专业方面的理论与技能、知识面等等,还包括非专业方面,如文字、书法、美学、外语、表达、电脑等等;软件包括学风、思维、逻辑、胆略等等,而这是比硬件更为重要的。“严谨治学,一丝不苟”是学术上能否有所建树的基础。③鼓励创新精神对迎接21世纪是具有战略意义的方面。这就要求导师本身有不断进取精神,我以为学点辩证法有好处。要放手让其在实战中锻炼成长,将研究生培养和出成果、出人才密切联系起来。近两年发表的有我名字的70篇论文中,65%有研究生的参与。对研究生要在大方向下有其自由选题的可能,不宜管得太死。④“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是事物发展的必然规律。导师要有让学生超过自己的胸怀。1982年我的一个学生在国内首先建成裸鼠人肝癌模型,1996年还是我的学生在国际上首先建成裸鼠人肝癌高转移模型,1998年我的又一位学生建成难度很大的具有高转移潜能的人肝癌细胞系。⑤鼓励到国际舞台去比武是迎接21世纪的一个重要努力方向。博士生导师应敢于到国外去刊登文章,并鼓励自己的研究生以第一作者到国外去发表论文。我的研究生已有近30篇英文论文在国际杂志刊出。此外,导师还要注重研究生的全面培养;还要有自己明确的研究方向,并设法争取基金,为研究生创造较好的学习研究条件。研究生教育不仅培养了研究生,而且也促进和培养了研究生导师,并带动了导师小组的提高。
上海在医学方面有一定的优势,在21世纪即将到来之际,为进一步提高上海的临床医学水平,为我国医学走向世界,不断改革临床医学研究生的培养,使之适应新形势,将是一项有战略意义的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