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试论技术与学术

试论技术与学术

时间:2023-06-2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二是近期在推荐院士候选人中遇到“技术型人才多而学术型人才少”的问题。我以为,技术是学术的基础,而学术是技术的灵魂。我们提出的“亚临床肝癌”的概念,是在积累数以百计的病例基础上提出的。后来我们将小肝癌的理论与实践用到不能切除肝癌的治疗上,开辟了“不能切除肝癌的缩小后切除”的新领域。但不同单位的需求各异,如地区医院首先需要技术型人才,而高层次医院则不可没有学术型人才。

4.14 试论技术与学术

汤钊猷:复旦大学肝癌研究所的讲话.2004年6月

我所以讲这个题目,是有感于两件事。一是前几天我参加了“两岸三地医学生成长论坛”,其主题是“医师与医匠”。二是近期在推荐院士候选人中遇到“技术型人才多而学术型人才少”的问题。

技术与学术的关系

我以为,技术是学术的基础,而学术是技术的灵魂。例如我们从事小肝癌的研究,如果只积累了几例小肝癌的诊断与治疗的经验,就很难提升到理论高度。我们提出的“亚临床肝癌”的概念,是在积累数以百计的病例基础上提出的。这个概念一提出,立即受到国际上的高度评价,如现代肝病学奠基人Hans Popper在我主编的英文版《亚临床肝癌》一书的序中指出:“亚临床肝癌这一新概念是人类对肝癌的认识与治疗的巨大进展。”美国肝癌权威Foster看了这本书后来信说:“这是一本世界在治疗原发性肝癌努力中的里程碑著作。”因此我们说,学术是技术的灵魂。如果我们只重视小肝癌的诊断和手术,即使数量达到千例以上,而不提升到理论,我们仍难在国际上占有一席之地。后来我们将小肝癌的理论与实践用到不能切除肝癌的治疗上,开辟了“不能切除肝癌的缩小后切除”的新领域。

技术型人才与学术型人才的需求

总体而言,对技术型人才的需求较大。但不同单位的需求各异,如地区医院首先需要技术型人才,而高层次医院(如教学医院)则不可没有学术型人才。即使高层次医院,学术型人才的需求仍是少数。记得我当上海医科大学校长期间,有机会和曾当过校长的美国中华医学基金会主席Sawyer交换意见。他也说,学校里实际上是有些人偏重搞医疗,有些人偏重搞教学,只有很少数人既搞医疗、教学,又搞科研。所以学术型人才始终是少数。

学术型人才的条件

我个人看法,学术型人才首先需有较好的技术基础。例如,外科的学术带头人不会开刀是不行的;其次需有较好的学术背景。国外不少学术带头人既有MD头衔,又有PhD头衔,换言之,既是临床医生科班出身,又有较好的基础训练背景。在我国当前的情况下,有没有在国外著名学术单位深造的经历也很重要。因为这种经历往往提示受到较严格的基本功训练,而且外语交流的基础也较好。第三,从事一定的科学研究。第四,既要学习他人新技术、新理论,更要创造自己的新技术和新理论。

高层次学术型人才的标志

首先是真才实学。例如在高影响因子SCI杂志发表较多论文,出版有特色的专著,有明显创新,形成特色,获国家奖等等。

其次是国内承认。如成为大项目的首席科学家、牵头人,当选为全国学会的主任委员或副主任委员。

进而是国际承认。这通常体现在被邀在重要国际学术会议作特邀演讲,成为国际杂志编委,能以自己的学术强项为背景主办国际会议。

最后,也许是最重要的,是有战略预见能力。能够驾驭本学科全局,预见未来的发展。对研究生而言,应强调一点突出,而对学科带头人而言则要强调掌握全面。所谓掌握全面指较全面了解本学科主流动向,并了解其他大的学术动向。有能力从全局角度决定某一事的取舍。随着年龄增长,我曾面临几个严峻的问题:如《现代肿瘤学》第3版要不要搞,两个国际杂志亚太区编辑部要不要维持,上海国际肝癌肝炎会议要不要延续,等等。这些问题经过认真思考最后决定必须继续搞下去,因为它涉及我们研究所的全国重点学科能否保持,国际地位能否保持等大事。

对学术型人才,要重视新动向、新思路。我是搞肝癌的,顾名思义,肝癌有两个方面,一是肝,二是癌,而癌是主要的方面。既然癌是主要方面,对癌症研究的新动向和新思路就要十分关注。例如炎症与癌症的密切关系,肿瘤干细胞的研究,胚胎发育与癌症,对各种新生事物的一分为二的思考(例如抗血管生成是抑癌还是促癌),以及当前癌症研究正从过去百年的病理学基础向病理、生物学基础转变所带来的影响,等等。

学术型人才的核心

学术型人才的核心是科研,科研就是创新。对临床科研而言,循证医学是关键,例数不一定很多,但设计要好。对实验研究而言,关键是应用,对确实经得起考验的结果,要加速其临床转化。对临床单位而言,使病人受益是最主要的目标。学术型人才是否重视科研也有几个标志,如是否申请到基金,特别是大基金、国家级基金;其次是有没有成果,例如表现为高水平学术论文、取得成果奖等。

对学术带头人而言,要防止忙于临床,忽视总结、看书、研究;单纯追求数量;重视具体技术,忽视方向思考;满足于从文献中找课题,忽视从临床中找课题(图4.14-1是香港大学外科范上达教授送我的他们近年发表的论文集,我粗略分析发现大多数论文多是针对临床问题的临床研究,但却能在影响因子较高的SCI杂志发表);满足于填补空白,忽视形成我国特色。

如果立志做学术型人才,30岁前后是人生中最有创造潜能的年华,千万不能等待和错过。

img135

图4.14-1 从临床实践中找课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