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名臣曾国藩对于读书之法多有论述,尤其是在其家训、家书中多有提及,总的看来,曾国藩主张的读书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日有课程,持之以恒。曾国藩为人做官很严谨,读书治学也不例外,日有课程,按部就班。他在给弟弟们的家书中说:“余自十月初一,立志自新以来,虽懒惰如故,而每日楷书写日记,每日读史十页,每日记茶余偶谈一则,此三事未尝一日间断。”在另一封家书中又对弟弟们说:“自七月初一起至今,则无一日间断:每日临帖百字,抄书百字,看书少亦须满二十页,多则不论。”他认为读书不仅要有课程因循,还要持之以恒,“三百六十日,除作诗文时,无一刻不温书,真可谓有恒者矣。”(《曾国藩家书》)“学问之道无穷,而总以有恒为主。……看书不必求多,亦不必求记,但每日有常,自有进境。”(同上)日有课程而不间断,就是持之以恒。
二、专而守约。首先读书时要专于一书,此书未毕不要读其他书,“无论何书,总须从首至尾,通看一遍,不然,乱翻几页,摘抄几篇,而此书之大局精处,茫然不知也。”(同上)其次是做学问,则要专于某一方面,不可庞杂无主,“经则专守一经,史则专熟一代,读经史则专主义理,此皆守约之道,确乎不可易者也……此一集未读完,断断不换他集,亦专字诀也。”(同上)
三、看、读、写、作,不可缺一。看就是翻阅,读就是大声朗诵,写就是临帖(此处不予讨论),作就是作文,关键是读和作,他认为读古文时“非高声朗诵,则不能得其雄伟之概;非密咏恬吟,则不能探其深远之韵”(《曾国藩家训》),而看书如攻城掠地,读书则如坚守所得之地,然后要经常写作,否则就不能习得古人之法,领会不到古人之意。
四、涵泳体察。曾国藩对于朱熹提出的“涵泳”“体察”的读书法很推崇,将“涵”比喻为“雨之润花”“清渠之溉稻”;将“泳”比喻为“鱼之游水”“人之濯足”,认为“善读书者,须视书如水,而视此心如花如稻如鱼,如濯足,则涵泳二字,庶可得之于意言之表”(同上);“凡读书有难解者,不必遽求甚解;有一字不能记者,不必苦求强记,只须从容涵泳,今日看几遍,明日看几遍,久久自然有益。”(《曾国藩家书》)
五、做读书笔记。曾国藩认为不论是为了学习作文修辞之法,还是为便于记忆和思考,都要做读书笔记,或者说要勤于抄录。他说:“欲求词藻富丽,不可不分类抄撮体面话头。”(《曾国藩家训》)他建议读书时都要备一个小本子,效仿韩愈提要钩玄之法,碰到好的文句,都分类抄录到小本子上,以便随时诵读。他以读《文选》为例,主张要一面细读,一面抄记,抄是为了能够熟记。他自己经常在夜深的时候,想起古往今来的政事、人物,都要随手分类记录下来,并感觉非常有益。
六、分类治学。曾国藩主张对不同的书要采取不同的读法,对于没读的“生书”要快读、要多读,以便尽快熟悉;对于读过的书要温习时要求熟,最好能背诵,否则容易忘;生书、旧书、习字、作文;而对于作文,则要善于思考,如果作不好文就如同哑巴不能说话,跛马不能行走一样。读了书而不能作文,就没有达到读书的基本目的,和没读书没什么区别。
七、有志、有识、有恒。曾国藩认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有志则断不肯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之观海,如井蛙之窥天,皆无识者也;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曾国藩家书》)。立志是读书治学的基本动力;有识就是要有见识、要有开阔的眼界,学问无穷而知也无穷,在读书学习过程中绝不能自满自足;有恒则是要持之以恒,坚持不懈是成功的必要条件。读书治学首先要做到有志、有识、有恒,这是读书治学的基础和首要前提,做不到这些,一切都无从谈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