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口老龄化与临终关怀问题
“临终关怀”的英文为“hospice”,意为收容所、中途驿站、休息的地方。早在中世纪,欧洲的神父、修女为了照顾长途跋涉、身体虚弱的朝圣者和旅行者,在教堂旁边建起专门的房屋,给他们提供休息、饮食的地方,收容病患者,为死亡的人祈祷和安葬。现在则指对濒临死亡的病患者给予亲切的抚慰、良好的照顾和尽可能的帮助,使临终者在舒缓、尊严中安然故去,并为亲属提供心理帮助。
临终关怀最早起源于英国,1967年英国的西希里、桑德斯博士在伦敦首创圣克里斯多费临终关怀医院。1974年,美国也开始建立临终关怀医院。1982年,美国国会通过立法在医疗保险中加入临终关怀内容,为临终病人享受临终关怀提供财政支持,同时也为美国的临终关怀产业奠定了基础。1998年,美国有54万临终病人接受临终关怀服务,据估计,此数字30年会翻一番。1988年,我国天津医学院成立第一家临终关怀研究中心,同年,上海南汇出现第一家临终关怀医院。老龄化和少子化导致家庭中老人多子女少,特别是8000万独生子女的存在,使女子全天候守护在病重老人的身旁变得越来越不可能,“忠孝两难全”的困惑与老龄化同步加剧。老龄化直接而急切地呼唤着临终关怀,临终关怀的兴起,成为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
语言忌讳是心理防范的表现,我们中国人有许多语言忌讳,“死亡”、“临终”等就是忌讳的词语。所以,我国的临终关怀医院一般都不直接叫临终关怀医院,而是采用隐讳变通的说法,北京的松堂医院、南京的爱德医院和安怀医院、香港的南郎医院、上海的南汇护理院等都是临终关怀医院而名称避讳“临终”二字。李嘉诚亲自将用李嘉诚基金会创办的舒缓晚期癌症患者痛苦的癌症患者临终关怀医院命名为“宁养医院”,也是为了避讳“临终”二字。从临终关怀医院在名称上忌讳“临终”二字可以看到,国民对死亡问题还没有一个科学的观念和正确的态度,顽固地拒绝死亡仍是现代中国人的一个死亡观困惑。顾海兵先生指出:“在我们的整个科学及教育的体系中,只有生的教育,而没有死的教育;只有优生学而没有优死学;只有计划生育而不计划死亡;只有人生观而没有人死观;只有生得崇高而没有死得光荣。试想,如果没有死亡,人口数量无限制增长,地球资源被吃光用尽,人类还能生存发展吗?因此,死亡的不可避免是人类延续的必要条件,从这个意义上讲,死亡是伟大的。”[20]针对这种情况,天津医学院临终关怀研究中心主任崔以泰教授指出:“‘优死’也是需要教育的,进行正确对待死亡的教育,以提高全体人民对死亡的价值、规律和生命质量的认识,以建立合理的心理适应机制,这样就能够自然地接纳死亡,坦然地面对死亡。临终关怀是传播正确死亡观念的一个很好途径,而进行死亡教育也是实施临终关怀的重要手段。”[21]确立正确的死亡观念,采用适当的死亡方式,达到“优死”的死亡目的,是老龄化社会不可回避的历史课题。
临终关怀不是治疗疾病,推迟死亡,延长生命,也不是加速死亡,提早结束人生悲曲,而是通过支持性、舒缓性照料提供精神慰藉和心理安抚,通过药物控制病痛,来缓解症状,改善病人临终前的生活质量,使生命之曲在祥和、壮美中终结。
临终关怀情况复杂,需要有一支专业队伍,由注册护士、内科医生、药剂师、社会工作者、志愿者,甚至律师、牧师等共同组成,对病人实行一周7天24小时的全程服务。由于临终关怀医院对病人进行姑息性治疗而不是抢救性治疗,故医药费用不高。又由于临终关怀医院一般带有慈善性质和福利性质,即使把临终服务当作产业,以营利为目的,所收费用也是合理适当的。更由于临终护理有更多社会志愿者参与,病人在临终关怀医院中所支出的费用远远低于治疗性医院的救治费用。
从世界各国的临终关怀情况来看,绝大多数临终关怀照料是在病人家中进行的,避免了在机构照料中所付出的高额费用。总的来说,发展临终关怀事业,用临终关怀代替临终抢救,将会给病人家属和社会节省一大笔开支,把节省下来的开支用于挽救那些可以挽救的病人身上,更具有积极意义。从这个意义上讲,发展临终关怀事业,于临终者有利,于家属和社会有利,是一个双利双赢的美好事业,值得在老龄化社会大力推广和普及。原卫生部部长陈敏章在首届东西方临终关怀国际研讨会上言:“对临终病人的完善照护,不仅体现对人的尊严的维护,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轻家庭和单位的负担,也是发挥社会生产力的一部分内容,是一种有百利而无一害的善举。”[22]陈敏章对临终关怀事业用“有百利而无一害”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临终关怀是现代文明馈赠给人类社会的带刺玫瑰,艳美而棘手,有不少障碍有待突破。除了前述中的观念障碍外,还有“临终状态”难以诊断,病人和家属在心理上都拒绝接受“临终状态”的诊断,并且存在回天有术的侥幸心理,医生也难以启齿直言。这样一来,病人、家属、医生三方都不愿直面正视“临终状态”。所有的障碍,综合起来看,属于观念与心理的障碍,而不是技术障碍。因此,变临终抢救为临终关怀,是一场思想上、观念上的革命。老龄化将促进这场革命的完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