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基地的必要性
提出上述农村以责任田为主的养老保险基地建议,首要的目的,当然是适应老龄化加深需要,解决老年人口的养老保障问题;它还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农村发展的需要,推进农村改革的需要。
1.弥补家庭养老功能不断弱化,以新型的社会化养老方式代替的需要
千百年来被不断赞美和强化的家庭养老方式,在商品经济和现代化新形势下,处在“无可奈何花落去”的境地,仅仅依靠这种单一的养老方式,是不可能适应我国人口老龄化发展的客观需要的,必须寻求新的改革思路。但是,由我国总体经济发展水平不高和农村经济的基本特征所决定,现阶段不可能实施像城镇一样的社会化养老保险办法,只能想方设法去填补家庭养老弱化的真空。农村养老保险基地建议方案,既可以有效地解决因为家庭功能弱化留下的无人赡养的老年真空,又可以将所有老年人口的养老保障纳入社会化范畴,从根本上解决农村老年人口的社会保障问题。从发展观点看,家庭养老迟早要被取代,农村养老基地动议,就是比较理想的方案。
2.盘活农村土地资源,促使养老效益最大化的需要
老龄化社会的一个重要后果是社会“财富流”发生逆转,由过去主要向未成年人口方向流动,变为主要向老年人口方向流动,这是人口年龄结构老化的必然结果。为了应对农村人口老龄化的挑战,农村社会财富分配应主动地有计划地向老年人方向倾斜,尽快实现社会“财富流”向老年人口方向的流动。怎样达到这一目的呢?在农村现有的养老资源中,土地是最主要的资源,并且是生生不已的可再生性资源。对大多数农民来说,土地还是唯一的可资利用的养老物质资源。因为我国大多数农民货币积蓄或储蓄较少,参加社会养老保险者更是屈指可数,要盘活农村现有养老资源,土地是首选目标。
3.贯彻计划生育基本国策,实施全面人口发展战略的需要
同样是农业社会,同样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我国古代地主和农民追求多子多福,人口快速增长;中世纪的西欧庄园主和农奴不追求多生多育,人口增长比较缓慢。重要原因之一,在于我国养老是后代“反哺式”式养老,要想在年老时获得后代较多的“反哺”,就必须多生多育。生儿育女是父母养老最可靠的保险,子女越多,家庭的养老保险系数越高;而女儿不过是“嫁出的女儿泼出的水”,女儿不具有传宗接代和养老的功能。家庭养老的前提条件是分家制度,因为只有诸子均分财产,次子像长子一样获得财产继承权,才能履行养老的责任。现代中国农民追求生育儿子,同古代农民追求生育儿子动因一样。而中世纪的西欧实行的是长子继承制,如果不是长子,或者是次子、女儿,或者是侄儿、外甥甚至是没有任何血缘关系的近邻或仆人,谁继承财产谁就担负养老责任。这种养老方式在本质上是一种财产养老,而不是子女养老。这种养老方式不需要儿女众多,儿女众多反而是累赘,故人口增长缓慢。
中世纪西欧长子继承制下的财产养老给我们的一个重要启示:摆脱子女养老的束缚,依靠财产来养老,便有了可靠的养老保障;同时又不会拖累子女,给子女以更多的发展机会,有助于父母和子女两代人的发展。那么用什么财产为老年人口养老呢?责任田是老年农民最具价值、最可靠的“财产”,结合实际,将其中部分责任田带入老年基地,交由养老保险基地支配,摆脱对子女的依赖,从根本上改变广大农民的生育意愿,使计划生育得以顺利实施。
4.建设新农村和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需要
现代化农业是一种规模经营的农业,只有农田面积形成相当规模,现代化的大型农业机械才能在上面展开。
为了使农业始终保持规模经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一些国家曾经采取鼓励小块土地合并,禁止大块土地分割的措施。我国一些学者,也主张土地适当集中,以形成规模经营,为农业机械化、现代化铺平道路。但是如何集中?历史上曾经有过初级社、高级社直到人民公社的“一大二公”,结果并不成功。当前有人主张把土地集中起来交给种田能手,让种田能手采用机械化耕作,为经营性质的集中。这种方法在乡镇企业发达、农业劳动力不足的地方;或者农业劳动力外出所占比例很高,许多土地无人耕种的地方,实行起来较为容易。而对于绝大多数以种植业为主的广大农村说来,一是土地是他们的生命线,不愿意轻易地交出土地;二是他们长年累月劳动在这块土地上,在没有新的就业岗位之前,他们离开土地去做什么呢?!有了这两条,土地的集中就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农村养老保险基地的建立,可谓农村部分土地集中的一条蹊径,它把老年农民责任田的一部分或大部分集中起来,实行有专门管理、老年参与的土地规模经营。随着人口老龄化的推进,老年养老保险基地土地集中越多,足以采用大型农业机械进行耕作,在农业现代化道路上起到先行一步的作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