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中风危险因素

中风危险因素

时间:2023-06-2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3.高血压 高血压既是中风的发病原因,又是中风的最重要危险因素。我国21个省的农村调查发现,有心脏病病史者发生缺血性中风的危险增加15.5倍。其中风湿性心脏病和先天性心脏病多发生于青少年。缺血性中风死亡患者中,糖尿病患者是非糖尿病患者的2倍以上。因此,糖尿病是脑卒中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同时也被列为“大中风”的重要危险因素。

一、中风危险因素

据WHO公布的资料,在57个国家中,有40个国家把中风的死亡率列入了第3位,其中在日本和中国已占首位。

中风的危险因素可分为几类:①不能改变的因素,如年龄、性别等;②环境因素,如气候、感染等;③不良生活方式,如吸烟、饮酒,缺乏锻炼,肥胖,饮食结构不合理等;④属于家族性与环境因素结合而成的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

以上除①类属于不可干预的危险因素外,后3类均属于可通过一些干预和预防措施予以改变的,称可干预的危险因素。以下是对各种中风危险因素的具体分条描述。

1.年龄 中风的发病或死亡与年龄和性别关系密切。随着年龄增长,中风发病率显著增加,尤其在55岁以后,每增加10岁,中风的发病率增加1倍以上。国外有人统计,45~54岁组中风发病率为1~2/1 000人,65~74岁组发病率约为10/1 000人,75~84岁组发病率约为20/1 000人。我国近年的有关统计资料显示,64岁以下人口每年约7~8/1 000人发病,65岁以上每年约30/1 000人发病。有一项对数百例首次发生中风的病人进行的分析发现,44岁以下发病者约占总数的5%,45~64岁约占42%,65岁以上者占53%。由以上调查数字表明,我国人口的中风发病年龄约2/3是在60岁以上。虽然人群地理分布不同,卒中的发病率也有所不同,但卒中的发病和死亡随年龄增加的特点在全世界是一致的。

2.性别 中风发病率男性多于女性,尤其在欧洲,男女发病率之比约为2∶1。在我国,男性中风危险度较女性略高,在城市,男女之比约为1.5∶1;在农村,男女之比约为1.3∶1。

3.高血压 高血压既是中风的发病原因,又是中风的最重要危险因素。无论是何种原因产生的高血压,也无论是收缩压或舒张压升高,均与中风的危险度呈正相关。

根据美国一项研究对高血压病人随访18年,发现血压高于160/95mmHg者发生卒中的人数是正常血压的7倍。我国上海某县调查5 646名15岁以上农民,随访9年发现,高血压者脑卒中发病的相对危险是正常血压者的31.9倍。我国21个省农村及少数民族地区的调查亦证实,有高血压病史者发生中风的危险增加13~24倍。此外,有人尚提出,无症状的高血压(即有高血压,但没有任何自觉症状)比有症状的高血压危险性更大,前者发生脑梗死的危险比后者高4倍。

高血压与中风的关系还可以从防治高血压工作中看出,如美国由于开展全国范围的高血压防治策略,1960—1995年中风的死亡率下降了60%。日本从20世纪60年代以来,在高血压防治与宣传工作上做了大量工作,脑卒中死亡率平均每年减少约5%,从世界第1位下降到第10位。我国北京石景山区(在80年代)开展防治高血压后,5年内脑卒中发生率下降了23%。

世界各地大量资料显示,高血压是公认的中风最重要的独立危险因素。正确防治高血压是预防脑卒中的关键。

4.心脏疾病 一般认为,心、脑血管密切关联,临床上发现,高血压、脑动脉硬化常同时合并冠状动脉硬化。事实证明,无论血压高低,有心脏病的人患脑卒中的危险要比无心脏病者高2倍以上。有报道指出,冠心病人发生脑梗死的机会比无冠心病者高5倍。同时也发现,约75%的中风死亡者伴有一种或多种心脏疾病。我国21个省的农村调查发现,有心脏病病史者发生缺血性中风的危险增加15.5倍。上海一项研究证明,有冠心病或高血压性心脏病者的缺血性中风发病率比无心脏病者高5.48倍(男性)和4.22倍(女性)。

心脏疾病中除了冠心病、高血压性心脏病与脑卒中有密切关联外,还包括风湿性心脏病、先天性心脏病、细菌性心内膜炎和各种心律失常等。其中风湿性心脏病和先天性心脏病多发生于青少年。

脑的血液供应来源于心脏,因此当心肌梗死、心力衰竭时,脑的供血量明显不足,容易引发脑梗死。另外,心肌梗死时易产生心脏内壁的附壁血栓脱落,脱落的栓子可随血液循环进入脑血管;风湿性心脏病并发心房颤动时,心房内的栓子也可脱落进入脑血管,均能直接造成脑栓塞。风湿性心脏病是脑栓塞的最主要原因,占所有脑栓塞的一半以上。

临床上15%的心肌梗死可并发脑卒中,而风湿性心脏病者有20%~40%在生前发生脑卒中(脑栓塞),而死后的尸体解剖中发现有脑梗死者可达50%以上。

积极治疗心脏发病时的心律失常(如心房颤动等)和心功能不全(心力衰竭),可以有效预防心源性脑卒中的发生。

5.糖尿病 糖尿病是一种代谢性疾病,糖尿病发病时由于体内的糖大量随尿排出,人体只有靠分解体内脂肪来补充能量,这会在体内引发一系列化学反应,导致血脂增高,引发动脉粥样硬化和高血压,加之肥胖和血脂异常,血液黏稠度增高等,这些都是脑卒中的危险因素。据调查,糖尿病患者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率为正常人的10倍,并且发病年龄早,进展快。有人统计,糖尿病患者发生中风的年龄要提早10年,发病人数比无糖尿病者高2~4倍。临床上反复发作的缺血性中风患者10%~30%有糖尿病。缺血性中风死亡患者中,糖尿病患者是非糖尿病患者的2倍以上。因此,糖尿病是脑卒中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

6.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 TIA本身属于脑卒中范畴,被称为“小中风”。同时也被列为“大中风”的重要危险因素。据统计,约有30%的完全性中风(大中风)患者病前有TIA病史,约1/3以上的TIA患者会发生完全性中风。在TIA后的第一个月中发生脑卒中的危险为8%,在诊断为TIA的一年里发生脑卒中的危险为12%;第一次TIA确诊5年内,脑卒中的危险可能达30%。抗血小板治疗可以有效地降低TIA患者的危险。甚至有人提出,TIA迟早要发展为完全性中风。总而言之,不管是否应将它列入危险因素,TIA都是近期发生卒中的一个“危险信号”。所以,及早治疗TIA是预防中风极其重要的措施。

7.高脂血症 人体血液中脂质浓度超过正常高限时,称为高脂血症。由于血浆脂质为脂溶性,它必须与蛋白质结合在一起成为脂蛋白后,方能以水溶性复合物的形式运转全身,故高脂血症又称为高脂蛋白血症。

血液中的脂类主要有胆固醇、三酰甘油、磷脂及少量脂肪酶,这些脂类在血液中绝大多数与血浆蛋白结合形成脂蛋白复合物。脂蛋白可分为3种。

(1)极低密度脂蛋白:成分以三酰甘油为主(占85%~90%),颗粒大。

(2)低密度脂蛋白:成分主要为胆固醇(占60%~70%),颗粒较前者小。

(3)高密度脂蛋白:主要成分是蛋白质(占45%),其次为磷脂(占25%)、胆固醇(占25%)及少量三酰甘油(占5%),其颗粒最小,密度最大。

以上三种脂蛋白中,前两种脂蛋白颗粒较大,有较高含量的胆固醇和三酰甘油,容易在动脉壁上浸润沉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其含量越高,动脉粥样硬化越重,中风的发生率也就越高。其发生机制是当血浆中的低密度和极低密度脂蛋白浓度增高时,过多的这类脂蛋白可以使动脉内皮受损,从而渗透至动脉内膜中,并深入动脉壁深部,使胆固醇在此堆积起来,它破坏动脉壁深层的平滑肌细胞,形成硬化斑块,故有人称这两种脂蛋白为“致动脉粥样硬化脂蛋白”。

高密度脂蛋白的作用与低密度脂蛋白正好相反,它能消除血管壁内沉积的低密度及极低密度脂蛋白,使之变成可溶性物质,并经血流运送至肝脏进行代谢分解和排泄。所以,应该说高密度脂蛋白对动脉血管是有保护作用的。因此,血中高密度脂蛋白下降时,脑动脉硬化发生率增加,由此可以看出高血脂,特别是低密度脂蛋白与动脉硬化的相关性。

血脂增高对冠心病是个重要危险因素,但对脑卒中的关系尚未完全澄清。在西方,认为高血脂与年轻男性的缺血性中风密切相关,但在东方,尤其在亚洲则未能肯定。在我国北京一项调查发现,胆固醇增高可以增加脑梗死的发病危险,而对脑出血则有负性作用。有人认为,单纯的高脂血症不易发生TIA,但一旦与其他因素如高血压、冠心病同时存在时,发生TIA的机会就大大增加。血脂越高,动脉硬化程度越重,发生TIA的机会就越大。

8.肥胖 肥胖者抗病能力下降,而且容易患血脂异常、糖尿病、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等,从而引发脑卒中发生。

肥胖与脑卒中的直接关系虽不明显,但肥胖对血压产生直接影响,因而也间接影响脑卒中。美国一家报道指出,超过标准体重20%以上的肥胖者其高血压的患病率比正常体重者增加2.4倍,而且肥胖也是糖尿病、冠心病的危险因素,因此可以认为,肥胖与中风有间接联系。

9.吸烟 作为心肌梗死和猝死的一个主要危险因素,吸烟与脑梗死以及脑出血和蛛网膜下隙出血之间存在明确的关联。檀香山心脏研究在对夏威夷日裔男性进行了10年的随访之后,发现吸烟与卒中之间存在着类似的关系。在20世纪70年代后期,几个有关年轻女性口服避孕药(OSs)与卒中关系的研究同时证实吸烟是一个重要危险因素,且吸烟主要与蛛网膜下隙出血相关。另有研究发现:蛛网膜下隙出血的相对危险度与吸烟呈剂量依赖关系,从轻度吸烟者的4倍到每天吸25只烟以上者的9.8倍。吸烟增加血栓形成性卒中和蛛网膜下隙出血的危险已经被广泛接受,但是吸烟与脑出血的关系尚未确定。

一系列研究提示,长期大量吸烟可使脑血管舒缩功能降低,并加速动脉硬化进程而增加中风的危险。有研究显示,吸烟能增加缺血性中风的危险约2倍,而且随着吸烟量的增加,中风的危险也不断增加。有人经长期研究观察,发现30岁以上吸烟者脑梗死的发病率比不吸烟者高3~5倍。美国一项报告表明,停止吸烟(戒烟)能很快(2~4年内)减少脑卒中的危险,这种减少不限于烟龄或吸烟量。

吸烟能损害动脉内膜,烟草中的尼古丁可使低密度脂蛋白升高,高密度脂蛋白降低,使大量胆固醇易于进入动脉内膜下层沉积并形成粥样斑块。吸烟可使肾上腺素分泌增加,引起小动脉痉挛收缩,使血流阻力加大,并能促进血小板聚集;吸烟产生大量一氧化碳,使血红蛋白的携氧能力下降,使脑组织缺氧,脑细胞坏死,同时导致红细胞生成增多,两者都能使血液黏稠度增高,导致血流淤滞,血管阻塞,引起缺血性中风。

10.饮酒 一般认为少量饮酒并不构成中风的危险,但过量或长期饮酒(酗酒)则增加中风的危险。据调查,酗酒者脑卒中的发病率是普通人的4~5倍,醉酒者(急性酒精中毒)的近期脑卒中发病率为65.3%。目前认为,酗酒对促发脑卒中来说与高血压、糖尿病和吸烟有同等危险。大量饮酒与高血压有密切相关性,每天饮50度酒125g以上者,高血压的发病率为不饮酒者的2倍,而高血压正是脑卒中的主要危险因素。

有资料显示,每日饮酒者发生中风的机会是少量偶尔饮酒者的2倍,嗜烈性酒者中风的机会是饮低度酒者的3倍。饮酒者动脉硬化的发病年龄比不饮酒者早3~8年。

酒的主要成分是乙醇,是一种对人体各种组织细胞都有损害的有毒物质,它能损害大脑细胞,使人的智力减退;增加肠道脂肪的吸收和刺激肝脏合成内源性胆固醇和三酰甘油,胆固醇最容易溶解在乙醇里,因此饮酒后血液中胆固醇含量增高,加速了脑动脉硬化的发展。酒精使人情绪激动,血压升高,刺激脑血管痉挛而造成脑血流量减少,并增强血小板的聚集作用和增加血液的凝固性;酒精亦能加重心脏负担,引起心律失常,增加脑栓塞的机会。所以,不能低估饮酒对脑卒中的危险性。

11.高钠饮食 盐的成分是氯化钠,摄入过多的钠容易潴留水分,会加重心脏和肾脏的负担,可引起高血压,钠盐对血管壁还有直接损害作用,从而也可促进脑血管病的发生。我国和日本的研究都发现中风高发地区与高血压的地区分布相一致,同时又与食盐平均摄入量一致。一般而言,摄盐少者血压低,摄盐多者血压高。日本北海道的居民习惯吃咸食,每日食盐量高达15~20g,其中84%的人患有高血压。在世界不同地区居住的原始部落中一些土著人不吃盐,极少有人患高血压,如巴西北部的印第安人,其40~49岁男性的平均血压为107/67mmHg,女性的平均血压为98/62mmHg。

喜欢吃较咸食物的人“口味重”。在我国有所谓“南甜北咸”之说,即北方人摄盐量明显高于南方人,多项调查表明,北方地区高血压患病率高于南方。根据我国饮食习惯,一般人每日食盐摄入量常在10g左右,是重要的高血压危险因素,也是脑卒中的危险因素。

一项对高血压病人进行膳食试验显示,每日钠盐摄入量由最初的10.5g降至4.7~5.8g时,将使收缩压平均降低约4~6mmHg。国外一项27组不同人群盐摄入量与血压高低关系的调查,发现盐摄入量每增加1g,相对应的血压收缩压可上升1.6mmHg,舒张压上升0.8mmHg。因此,摄盐量高是高血压和脑卒中的重要危险因素。

12.口服避孕药 口服避孕药易引起缺血性中风。国外一项研究显示,当口服避孕药中雌激素量大于50µg时,患缺血性中风的危险性比不服避孕药者增加5~8倍。

避孕药内含的雌激素可使血液中的凝血因子及其他凝血物质如凝血酶原、纤维蛋白原等增多,并使血小板数增多和血小板凝聚性增高,这就造成血液黏稠度增加,凝固性增强,导致血流缓慢,有利于形成血栓;雌激素又可使血管内膜增生,致管腔变窄;雌激素可引起脂质代谢变化,产生高脂血症,高密度脂蛋白浓度下降,这些都是促进动脉硬化的基础;避孕药中的孕激素有储钠作用,雌激素有储水作用,水钠潴留可使血容量增加,心排血量也增加,因而血压升高。以上各种因素都能导致发生缺血性中风。

脑卒中的发生与口服避孕药的剂量关系密切,若避孕药中雌激素剂量大(150µg),则缺血性中风的发生率高,若剂量小(30µg),则发生率低。我国人口服避孕药中雌激素剂量较低,仅为国外用量的1/8~1/4,故不良反应及并发症也明显低于国外。最近一项对360余万育龄妇女的研究表明,小剂量口服避孕药(雌激素<50µg)对于小于35岁、不吸烟且无高血压的妇女,并不显著增加中风的危险。

我国计划生育是一项基本国策,口服避孕药相当普及,我国避孕药用量小,导致发生脑卒中的机会也小,但对已患有高血压、高脂血症,以及吸烟、年龄偏大、有其他危险因素的育龄妇女,在采取避孕措施时,应尽量避免服用雌激素含量较高的避孕药,或可改用其他方法。

13.颈椎病 颈椎位于颈部,共有7块椎体,互相连接,每个椎体的两侧横突上各有一个圆形孔隙,叫横突孔,供应后脑部血液的两侧椎动脉由此穿过。人的颈部经常活动,随着年龄的增长,加之外伤和慢性劳损等因素,使颈椎容易发生退行性病变,产生颈椎骨质增生,形成骨赘(俗称骨刺)。当颈椎活动时,骨刺可能压迫椎动脉,造成血管腔狭窄,引起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如果病人本身已患有动脉硬化,则在此基础上,容易引起椎-基底动脉的血栓而发生中风。

在我国,颈椎病发病趋势越老越普遍,并且呈现低龄化。这与长期从事办公室或伏案工作,普遍缺乏体育运动密切相关。因此,预防颈椎病对于预防脑卒中非常重要。对于已经患有颈椎病的患者,尤其是还伴有其他中风危险因素的患者,如老年颈椎病患者,日常应注意避免头部转动过快,或转动角度过大,预防因椎动脉受压而引起椎-基底动脉系统导致的脑缺血,甚或脑血栓形成。

14.季节与气候 气象变化与许多疾病的发病有关,脑卒中同样对气象条件比较敏感。一般认为,脑出血易发生在冬季,脑血栓形成易发生在夏季,但也有认为,气温骤降,固然会使血管收缩,血压升高,易导致脑血管破裂而出血,而寒冷也会使血液中凝血因子含量升高,易引起脑血栓形成;气温骤升,人体出汗增多,血液浓缩,血黏稠度增加,易于引发脑血栓形成。总之,动态的气象变化,即恶劣的天气,如气温骤升骤降,日温差大,气压、湿度变化大时对人体的影响比较明显。有研究发现,当平均气温变化大于2℃时,日最高温差大于4℃,气压变化大于2mmHg,湿度大于50%时,较易诱发脑卒中。

据上海地区的调查,1、2月份气温最低,且湿度也常较大,中风发病最多;而在气温较高的7、8月份,中风也出现一个小高峰。有人指出,在较干燥气候区,湿度稍有变化对卒中即有影响,而在湿润地区,只有温度发生剧变时才有影响。

对有高血压、动脉硬化和心脏病的老年人,因为不易适应气象的剧烈变化,所以冬季保暖与夏季防暑比一般人更为重要。

15.性格因素 性格与中风有一定程度的相关性,主要是指A型性格的人。A型性格又叫A型行为,通常称为“急性子”或“急脾气”,指的是一种人的心理行为和特征。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其主要表现是:①为取得成绩而努力奋斗,事业心强,自信,有竞争性;②易激动,好发火,不耐烦,好胜心强;③明显的时间紧迫感,易紧张,爱坚持己见,好支配人;④性情爽快,敏感,健谈,意志坚定;⑤精力旺盛,办事热心。

具有A型性格者约占一般人群的40.8%。有调查指出,A型性格的人患中风者要比其他性格的人多3.5倍,而中风病人中属A型性格者是其他性格的5倍。A型性格是中风的一个独立危险因素。

性格多半与遗传有关,但后天的环境因素也有一定影响。由于A型性格的人活泼好动,有强烈求成欲望,使自己整日处于紧张状态,易引起高级神经活动紊乱,交感神经兴奋性增高,体内肾上腺素及儿茶酚胺等血管活性物质分泌增多,使心跳加快,血管收缩,易引起血压升高,血液的黏稠性和凝固性增加,同时,还可使血糖增高,血液中各类物质比例失常,易引起动脉粥样硬化,从而促发脑卒中。

16.缺乏运动 运动与动脉粥样硬化成负相关,因此久坐的生活方式,在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糖尿病、肥胖等方面起促进作用,也直接或间接对中风发生影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