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恢复期(卒中后遗症)
(一)气虚血滞证
1.指导方药
【临床症状】偏枯不用,肢软乏力,面色萎黄,或见肢体麻木,或患侧手足水肿,舌淡紫或有瘀斑,苔白,脉细涩无力。
【指导方药】
(1)本证类同中经络之“气虚血瘀证”,论治法则与方药互通。
(2)首推方剂仍为“补阳还五汤”,在此基础上酌情加减,或为补血活血,或为益气行气,或兼有痰湿则增补药剂健脾除湿等。
(3)本证组方原则不出“补血活血”与“益气行气”两条。以下重点方药解分列两首经方,一者乃补血活血基础方,一者乃益气行气基础方。临证处方,各个医家虽有不同,但多数循此两首经方化裁而来。
2.重点方药解
四君子汤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人参、白术、茯苓各9g,炙甘草6g。
【功效】益气健脾。
【主治】脾胃气虚证。面色白,语音低微,气短乏力,食少便溏,舌淡苔白,脉虚弱。
【方析】脾胃虚弱,气血生化不足,则见面色白,语音低微,气短乏力;脾失健运,胃纳不振,湿浊内生,故饮食减少,大便溏薄;舌脉为中焦脾胃气虚之象。
君:人参,甘温益气补脾。
臣:白术,苦温健脾燥湿。
佐:茯苓,甘温健脾渗湿。
使:炙甘草,甘温益气和中,调和诸药。
【要点】
(1)补气药与祛湿药并用。
(2)本方为补气的基础方,以脾胃气虚证,面色白,食少气短,四肢无力,舌淡苔白,脉虚弱为辨证要点。
【加减】
(1)兼呕吐者,加半夏以降逆止呕。
(2)兼胸膈痞满者,加枳壳、陈皮以行气宽胸。
(3)兼心悸失眠者,加枣仁以宁心安神。
(4)兼肾阳虚者,加附子以温肾助阳。
【附方】
(1)异功散,《小儿药证直诀》
组成:人参、白术、茯苓、甘草、陈皮、生姜、大枣。
功效:益气健脾,行气化滞。
主治:脾胃气虚兼气滞证。
(2)六君子汤,《医学正传》
组成:人参、白术、茯苓、甘草、陈皮、半夏、大枣、生姜。
功效:益气健脾,燥湿化痰。
主治:脾胃气虚兼痰湿证。
(3)香砂六君子汤,《古今名医方论》
组成:人参、白术、茯苓、甘草、陈皮、半夏、砂仁、木香、生姜。
功效:益气化痰,行气温中。
主治:脾胃气虚,痰阻气滞证。
(4)保元汤,《博爱心鉴》
组成:黄芪、人参、炙甘草、肉桂、生姜。
功效:益气温阳。
主治:虚损劳怯,元气不足;小儿痘疮,阳虚顶陷,不能发起灌浆者。
【方歌】四君子汤中和义,参术茯苓甘草比,益以夏陈名六君,祛痰补益气虚饵,除却半夏名异功,或加香砂气滞使。
【按语】四君子汤是治疗脾胃气虚证的常用方,亦是补气剂的基础方,后世众多的补气健脾方剂,是从本方衍化而来。本方药物四味,皆平和之品,不热不燥,平补不峻,共奏益气健脾之功,故名“四君子汤”。
方中用药以补气药为主,同时配伍化湿利湿药,由于脾胃为后天之本,水谷之源,若脾胃气虚,则运化乏力,湿自内生。脾喜燥恶湿,湿阻脾滞,湿祛脾运。脾的健运不仅有助于祛湿,且有助于益气之功的加强,所以方中以益气健脾药与祛湿药相辅配伍而成。
四 物 汤
《仙授理伤续断秘方》
【组成】熟地黄12g,当归9g,白芍9g,川芎6g。
【功效】补血和血。
【主治】营血虚滞证。心悸失眠,头晕目眩,面色无华,妇人月经不调,量少或经闭不行,脐腹作痛,舌淡,脉细弦或细涩。
【方析】营血虚滞,肝失所养,无以上荣,故头晕目眩;血虚无以养心,心神不宁,则心悸失眠;肌肤失于濡养,故面色无华;肝血不足,冲任虚损,血行不畅,则见月经量少,或前或后,或经闭不行,脐腹作痛。
君:熟地黄,滋阴养血。
臣:当归,补血养肝,和血调经。
佐使:白芍,柔肝和营;川芎,活血行气,调畅气血。
【要点】
(1)补血而不滞血,和血而不停血。血虚者用之以补血,血瘀者用之以行血,是既能补血,又能活血调经之方剂。
(2)本方是补血常用方,调经基本方,以心悸头晕,面色无华,舌淡,脉细为证治要点。
(3)阴虚发热,以及血崩气脱之证,非其所宜。
【加减】
(1)兼气虚者,加人参、黄芪以补气生血。
(2)瘀血为主者,加桃仁、红花,白芍易赤芍,以活血祛瘀。
(3)血虚有寒者,加肉桂、炮姜、吴茱萸以温通血脉。
(4)血虚有热者,加黄芩、丹皮,熟地易生地,以清热凉血。
(5)妊娠胎漏者,加阿胶、艾叶以止血安胎。
【方歌】四物地芍与归芎,血家百病此方通,经带胎产俱可治,加减运用在胸中。
【按语】四物汤是由《金匮要略》中胶艾汤减去阿胶、艾叶、甘草而成。方中用药补血而不滞血,和血而不伤血,为一切血病通用之方。
血虚者用之以补血,血瘀者用之以行血,既能补血,又能活血调经,故是补血常用方,也是调经基础方。
方中用药剂量,原书各药等份,但若取其补血,多以熟地为主,以用于病后、产后或其他原因引起的一切血虚之证;若取其活血调经,应以当归为主,用治血行不畅、妇女月经不调,胎前产后等病证。
四物汤“能补有形之血于平时,不能生无形之血于仓卒”,以“有形之血不能速生,无形之气所当急固也”。故本方适用于病情缓慢而不十分严重的血虚证。若失血过多,气息微弱者,则须补气固脱或益气生血,此所谓“血脱者,益其气”。如仍用本方补血,则不治病情。
此外,如平素脾胃虚弱,食少便溏,因方中地黄、芍药阴柔滋腻,亦非所宜。
(二)脉络瘀阻证
1.指导方药
【临床症状】半身不遂,患侧肢体僵硬拘挛,语言謇涩,口眼斜,头痛头晕,面赤耳鸣,心烦易怒,舌红苔黄,脉弦数有力。
【指导方药】
(1)血府逐瘀汤:桃仁、红花、当归、生地黄、川芎、赤芍、牛膝、桔梗、柴胡、枳壳、甘草。
(2)犀角地黄汤:水牛角、生地黄、芍药、牡丹皮。
(3)丹参饮:丹参、檀香、砂仁。
(4)通窍活血方:赤芍、川芎、桃仁、红花、老葱、生姜、大枣、麝香、黄酒。
2.重点方药解
血府逐瘀汤
《医林改错》
【组成】桃仁12g,红花、当归、生地黄、牛膝各9g,赤芍、枳壳各6g,川芎、桔梗各5g,柴胡、甘草各3g。
【功效】活血祛瘀,行气止痛。
【主治】胸中血瘀证。胸痛,头痛日久,痛如针刺而有定处,或呃逆日久不止,或内热烦闷,或心悸失眠,急躁易怒,入暮潮热,唇暗或两目暗黑,舌黯红或有瘀斑,脉涩或弦紧。
【方析】瘀血在胸,气机阻滞,清阳郁遏不升,故胸胁刺痛、头痛日久不愈,痛如针刺而有定处;胸中血瘀,影响至胃,胃气上逆,故呃逆;郁滞日久,肝失条达,故急躁易怒;瘀久化热,瘀热扰心,故内热烦闷,入暮潮热心悸失眠;唇、舌、脉均为血瘀之表现。
君:桃仁,破血行滞润燥;红花,活血祛瘀止痛。
臣:川芎、赤芍,助君药活血化瘀;牛膝,祛瘀血,通血脉,引瘀血下行。
佐:当归,活血止痛;生地,凉血清热;柴胡,疏肝解郁,升达清阳;枳壳、桔梗,开胸行气,使气行则血行,桔梗尚可载药上行,兼使药之用。
使:甘草,调和诸药。
【要点】
(1)既行血分瘀滞,又解气分郁结,活血而不耗血,祛瘀又能生新。
(2)本方为治疗血瘀胸中的常用方剂,以胸痛,痛有定处,舌黯红或有瘀斑为证治要点。
(3)方中活血祛瘀药物较多,故孕妇忌服。
(4)冠心病心绞痛、风湿性心脏病、胸部挫伤与软骨炎之胸痛,以及脑震荡后遗症之头痛、头晕,精神抑郁属血瘀气滞者,现代常以此方化裁治之。
(5)冠心病、中风等均为高血压常见并发症。高血压基础证即有痰血瘀阻之病机,若并发冠心病、中风,则血瘀更重。本方是治疗血瘀病症的基础方,高血压临床应用极其广泛。
【加减】
(1)化裁为身痛逐瘀汤,秦艽、川芎、桃仁、红花、甘草、羌活、没药、当归、五灵脂、香附、牛膝、地龙。功用活血行气,祛瘀通络,通痹止痛。主治气血闭阻经络所致的肩痛、臂痛、腰痛、腿痛或周身疼痛,经久不愈。
(2)方药加减可成“通窍活血方”,功用活血通窍,主治瘀阻头面的头痛昏晕。方药组成见本小节指导方药。
(3)胁下有痞块,属血瘀者,可加郁金、丹参以活血祛瘀,消化积。
(4)血瘀经闭、痛经者,可去桔梗,加香附、益母草等以活血调经止痛。
【方歌】血府当归生地桃,红花甘草壳赤芍,柴胡芎桔牛膝等,血化下行不作劳。
【按语】血府逐瘀汤是清代王清任创制的著名方剂,全方不仅散血分瘀滞,又善行气分郁结,以化瘀为主,理气为辅,寓行气于活血之中,为气血兼顾之剂。本方的治疗范围较广泛,不仅用于胸膈瘀血,而且可治疗多种瘀血病证,可视为治疗血瘀病证的基本方。
犀角地黄汤
《备急千金要方》
【组成】水牛角30g,生地黄24g,芍药12g,牡丹皮9g。
【功效】清热解毒,凉血散瘀。
【主治】热入血分证。身热谵语,斑色紫黑,舌绛起刺,脉细数,或喜忘如狂,漱水不欲咽,大便色黑易解等;热伤血络证。吐血,衄血,便血,尿血等,舌红绛,脉数。
【方析】热毒深陷血分,热扰心神,神昏谵语,烦乱不安;心经热盛,舌缘起刺,脉数;蓄血扰于心神,喜忘如狂;热蒸阴液上潮,虽渴而漱水不欲咽;热迫肠间,大便色黑而易解;迫血妄行,吐、衄血及便血、溺血;离经之血瘀阻肌肤,发斑。
君:水牛角,清热解毒凉血。
臣:生地黄,清热凉血,养阴生津;白芍,养血敛阴,凉血和营泄热。
佐使:牡丹皮,清热凉血散瘀。
【要点】
(1)于清热之中兼以养阴,使热清血宁而无耗血动血之虑。
(2)凉血与散血并用,凉血止血又无冰伏留瘀之弊。
(3)本方治疗热入血分,以各种失血,或斑色紫黑、神昏谵语、身热舌绛为证治要点。
(4)本方宜于热毒深陷血分及热伤血络之动血证候。
(5)阳虚失血及脾不统血者不宜使用。
(6)现代临床常用于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紫癜、肝性脑病、败血症等属于血分有热者。
【加减】
(1)兼见蓄血,喜忘如狂者,加大黄、黄芩以清热逐瘀与凉血散瘀同用。
(2)郁怒而兼夹肝火者,加柴胡、黄芩、栀子以清泄肝火。
【方歌】犀角地黄芍药丹,血热妄行吐衄斑,蓄血发狂舌质绛,凉血散瘀病可痊。
【按语】本方是主治热入血分证的代表方剂。目前已经广泛用于热盛动血所致之各种出血证,是一首凉血止血的著名方剂。
(三)风痰阻络证
1.指导方药
【临床症状】舌强语謇,肢体麻木,或口舌斜,或痴呆健忘,舌暗苔白腻,脉弦滑。
【指导方药】
(1)神仙解语丹:白附子(炮)、石菖蒲(去毛)、远志(去心,甘草水煮十沸)、天麻、全蝎、羌活、白僵蚕(炒)、南星(牛胆酿,如无,只炮)、木香。
(2)半夏泻心汤:半夏、黄芩、干姜、人参、黄连、大枣、炙甘草。
(3)验方(董建华):水牛角10g,钩藤15g,石菖蒲10g,远志6g,胆南星6g,川贝母6g,杏仁10g,当归10g,川芎10g,秦艽10g,桑枝15g。
2.重点方药解
神仙解语丹
《妇人大全良方》
【组成】白附子(炮)、石菖蒲(去毛)、远志(去心,甘草水煮十沸)、天麻、全蝎、羌活、白僵蚕(炒)、南星(牛胆酿,如无,只炮)各30g,木香15g。
【用法】上为细末,煮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辰砂为衣。每服20~30丸,薄荷汤下。
【主治】中风不语。心脾经受风,言语謇涩,舌强不转,涎唾溢盛。
解 语 汤
《简易方》
【组成】附子(炮)、防风(去芦)、天麻、酸枣仁(炒)各30g,羚羊角屑、官桂各22.5g,甘草(炙)、羌活各15g。
【用法】上为粗末。每次15克,用水300毫升,煎至240毫升,去滓,入竹沥10毫升,再煎三两沸,温服,不拘时候。二滓再煎服。
【功效】温经通络,息风开窍。
【主治】中风客于心脾二经,舌强不能言,半身不遂,口眼斜,神气不清。
半夏泻心汤
《伤寒论》
【组成】半夏12g,黄芩、干姜、人参各9g,黄连3g,大枣4枚,炙甘草9g。
【功效】寒热平调,散结消痞。
【主治】寒热互结之痞证。心下痞,但满而不痛,或呕吐,肠鸣下利,舌苔腻而微黄。
【方析】本方治误下损伤中阳,外邪乘虚入里所致之痞证。中气虚弱,寒热错杂之邪互结于心下则心下痞满;气机升降失常则呕吐,肠鸣下利。
君:半夏,散结除痞,降逆止呕。
臣:干姜,温中散寒;黄芩、黄连,苦寒泄热以开痞。
佐:人参、大枣,补脾益气。
使:炙甘草,补脾和中而调诸药。
【要点】
(1)君臣四药相伍,寒热平调,辛开苦降。
(2)寒热并用以和阴阳。
(3)苦辛共进以调升降。
(4)补泻兼施以顾虚实。
(5)凡中气虚弱,寒热互结,升降失常,而致肠胃不和者,多用本方治疗。临证以心下痞满,呕吐泻利,苔腻微黄为证治要点。
(6)因气滞或食积所致的心下痞满,不宜应用。
【加减】
(1)痞证呕甚而中气不虚,或舌苔厚腻者,可去人参、大枣、干姜、炙甘草,加枳实、生姜以理气和胃止呕。
【方歌】半夏泻心黄连芩,干姜甘草与人参,大枣合之治虚痞,法在降阳而和阴。
【按语】本方所治之痞,原系小柴胡汤证误下,损伤中阳,外邪乘虚内入,以致寒热互结而成“但满而不痛”的心下痞证。治宜调其寒热,益气和胃,散结除痞之法。全方寒热互用以和其阴阳,苦辛并进以调其升降,补泻兼施以顾其虚实,使寒热得解,升降复常,则痞满呕利自愈。
本方即小柴胡汤去柴胡、生姜,加黄连、干姜而成,变和解少阳之剂而为调和寒热之方。后世师其法,随证加减,广泛应用于寒热错杂,升降失调诸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