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尚岭临证心得
治疗急性中风首先注重调气,畅利中焦,祛除邪气为主。调气之要,在畅利中焦。中焦通上连下,为气机升降之枢纽,故调理气机,必以调畅中焦为首务。《重订严氏济生方·中风论治》“治疗之法,当推其所自,若内因七情而得之者,法当调气,不当治风;外因六淫而得之者,亦先当调气,然后依所感六气,随证治之,此良法也”。《丹溪心法·中风》“治风之法,初得之,即当顺气,及日久即当活血,此万古不易之理”。以上说明古代医家已经明确认识到调气治疗急性中风之重要性。其具体应用大致有四方面。
1.通畅中焦,验在腑气,药以大黄、枳实为主 大黄苦寒,色黄气香,长于入中焦,畅利脾气,复具泻火、散瘀、活血之力。枳实辛苦,入脾胃大肠经,能升清降浊,为畅利中焦,调理气机之佳品。
根据其药性特点,结合卢老的临证经验,体会出大黄、枳实(枳壳)是急性中风调理气机之首选药物。创制调气息风饮(生大黄9g,全瓜蒌30g,枳实30g,胆南星9g,土鳖虫12g)、大黄瓜蒌汤(前方去枳实)等以大黄、枳实、瓜蒌为主药,以通腑调气为主要功效的方剂。方中生大黄配枳实通腑泻热,畅利中焦,调畅气机;全瓜蒌、胆南星清热化痰,土鳖虫活血逐瘀,共奏调畅气机、泻热化痰、逐瘀行滞之功。
对急性中风病,凡腹胀便滞,苔黄垢浊,脉沉弦滑者,随证投之,待大便通畅三五日,则腹胀消失,厚浊腻苔渐退,其痰热积滞之象渐平。中焦通畅,气血异常趋于平和,经脉渐通,正所谓“气得上下,五脏安定”,痰火瘀滞遂失,而中风僻不遂诸症亦常随之改善。
2.调气可以化痰 痰是中风病主要病理因素之一,痰浊或痰热内阻,蒙窍阻络是中风病之主要病机。痰因气而生,气有不调,津不顺行,痰自内生,故治痰亦当先调其气。
《松崖医径》“中风者,专主正气,气虚而痰气乘之所致,治痰先治气,气顺则痰利”。《丹溪心法》“善治痰者,不治痰而治气,气顺则一身之津液亦随之而顺矣”。故中风病治痰要在调气。治气之品颇多,多用枳实(枳壳),认为该药为利气佳品,又善治痰,张元素称其“治痰有冲墙倒壁之力”。在《三因极一病证方论》温胆汤的基础上,重用枳壳(或枳实),加入开窍通络之品,名曰加减温胆汤,药用枳壳(或枳实)、茯苓各30g,半夏、陈皮、竹茹、远志各12g,石菖蒲15~30g,郁金20g,蜈蚣5条。方中重用枳壳(实)配陈皮、半夏疏利气机,以治痰之本;二陈配竹茹、石菖蒲、郁金、远志化痰宣窍通络;蜈蚣善逐瘀而通血脉,共成理气化痰,消瘀通络之功。主治中风病中经络证属气机失调、痰瘀互阻者,症见僻不遂,肌肤麻木,头晕目眩,舌质偏黯,苔厚腻,脉弦滑者。温胆汤本为调气化痰、宣通气机之剂,其化痰之力得益于调气之功。重用枳壳(或枳实)则调气之力益彰,合诸药则治中风病风痰瘀血,痹阻脉络症尤为妥帖。
3.平镇肝木之逆,舒畅条达肝气 肝郁气逆,风阳火热亢逆上冲,气血逆乱,直犯于脑,亦为中风病病机之一。因此,平镇肝木之亢逆,疏达肝气,亦属中风病调气之法。
凡中风病患者头痛、眩晕、面色潮红、烦乱多怒、舌质红、脉弦劲有力,宜用此法。处方则沿用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之镇肝息风汤,认为方中牛膝、赭石、生龙骨、生牡蛎、龟甲为镇肝阳、降逆气之要药;而生麦芽、茵陈、川楝子之疏达肝木上升之清气,亦十分重要。盖因肝阳逆气虽当潜降,而肝之清气亦当升发,故处方中之生麦芽、茵陈、川楝子绝不可或缺,并视为调畅气机之一大关键。
4.调气以助行血 瘀血内阻,经脉痹阻为中风僻不遂之主要机制。瘀血为死阴,不能自行,惟赖气以行之,是以中风治瘀须以调气为先。
血府逐瘀汤为常用方剂。临证常加蜈蚣、水蛭以逐瘀通络;石菖蒲、郁金、远志以化痰利窍。血府逐瘀汤实为疏肝调气之四逆散与桃红四物汤的加味方。四逆散乃疏郁调气之剂,卢老曾治一中年女性,脑出血数日,除僻不遂外,尚见头痛,烦躁不安,夜寐不宁,舌质略红,苔薄黄,脉弦且数。认为证属肝郁化热,郁热伤阴,遂予四逆散原方加百合、知母、生地黄以疏郁调气,滋阴清热安神。不过数剂,诸症渐轻,继以原方出入调治,中风病临床治愈出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