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路志正临证心得

路志正临证心得

时间:2023-06-2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1.急则治标、勿急补益 清代王清任从“气虚血瘀”立论,创立补阳还五汤,成为治疗“中风”之常用方剂。而路老认为中风初期,多痰火、肝风为患,其治疗本着急则治标之旨,勿急于益气活血,特别是补阳还五汤在中风初起或刚稳定之际宜慎用。2.益气活血、因时治宜 中风后,待痰火清,肝风息,阴复阳潜,病情稳定而气虚征象显露时,再投补阳还五汤之类。3.扶正固本、后期为要 缓则治本,是中医辨证论治的重要原则。

路志正临证心得

1.急则治标、勿急补益 清代王清任从“气虚血瘀”立论,创立补阳还五汤,成为治疗“中风”之常用方剂。运用得当确能收效。盖气虚则血运无力,滞涩为瘀,阻滞脉络,筋脉失养,于是拘急偏废不用。故重用黄芪达四两之多,以大补元气。臣以归尾、川芎、桃仁、红花之属活血化瘀,佐地龙通络。

而路老认为中风初期,多痰火、肝风为患,其治疗本着急则治标之旨,勿急于益气活血,特别是补阳还五汤在中风初起或刚稳定之际宜慎用。风为阳邪,易动、易升,虽暂虚阳少煞而尚未静止。特别是阴津一时难复,早用或过用补气活血之药,有引动肝风复起之虞。常用清热化痰,平肝息风,滋阴潜阳,祛湿通络之法。对形瘦色苍,阴虚火旺之躯,即使病程较长,也只宜清补,不宜单纯补益。

2.益气活血、因时治宜 中风后,待痰火清,肝风息,阴复阳潜,病情稳定而气虚征象显露时,再投补阳还五汤之类。不过应掌握气虚与血瘀的指征。如面色由红赤转为萎黄或img25白;肢体拘急僵硬见缓或软弱无力;口角流涎多而不摄;舌强见柔和;舌质暗滞、瘀斑;苔由黄腻转薄白。则投补阳还五汤不需多虑。如兼痰、火及肝风者,可合息风化痰清火之药以佐之。大便干燥佐大黄之辈,通腑泻浊。

3.扶正固本、后期为要 缓则治本,是中医辨证论治的重要原则。中风患者,若标实阶段已过,虚阳得平,相火得敛,本虚之症显露,正气虚弱,肾精不足,此时之治,应重视扶正气,益肝肾,养精血,强脾胃,使气充血旺,而肌肉、筋骨得养,对肢体之萎废失灵,僵硬不利均可起到康复作用。“精不足者,补之以味”。

路老常用熟地黄、制何首乌、桑寄生、山茱萸以填精益肾;肉苁蓉、巴戟天补肾阳;麦冬、石斛养肺胃之阴而滋水源;石菖蒲、郁金豁痰醒脾开窍;地龙活血通络。路老在强调先天之本的同时,更注重后天之本,多取仲景、东垣、叶桂诸家之长,重升降,顾润燥,常以羌、防、升、柴、荷、葛合健脾益气之品以升脾阳;用杏仁、杷叶、苏子清养胃阴降胃气;藿香、砂仁芳香化湿,悦脾和胃,升清降浊,时加少量大黄之属,腑气一通,胃气自降。以后天补先天,填补肾精,调理脾胃,可使气血生化有源,促进自身功能的恢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