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左临证心得
1.辨证用药的特点 中风证见虚实夹杂,标本互见,临床多以益气活血、消痰通络为治疗常法,但要根据患者体质的强弱、阴阳气血的盛衰及病邪的转化,决定补虚泄实的轻重,权衡施治手段。
在中风的用药上,要考虑到体虚邪实的一面及药物的刚柔配合,通中藉润。在应用消瘀化痰刚药的同时,配合可以安抚内脏、调整阴阳气血的柔药,可以缓制刚药的猛烈,使二者相辅相成。刚药可利于机窍启动功能的恢复。但一味地猛用攻通之剂,不利久踞之痰瘀的消融。中风患者平素多有顽痰瘀血相胶,刚药猛攻不仅攻之不破、通之不畅,且有伤正之弊。应用通中藉润的手段,可使胶固之痰瘀易于流动而被消融,以收事半功倍之效。
2.辨证分型施治
(1)中脏腑:主要是脑出血及部分重症的脑血栓形成。症见昏迷无知,面赤气粗,喉间痰鸣,苔黄腻,脉弦滑。治宜清肝息风,化痰通腑。
方药:石决明、钩藤、僵蚕、天竺黄、川贝母、全瓜蒌、郁金、石菖蒲、大黄。抽搐加全蝎、白薇,另服羚羊角粉;痰重加陈胆南星、橘络,另服猴枣散。
中成药的应用:闭证应用牛黄清心丸、至宝丹;脱证主要应用参附龙牡汤加味,成药则应用苏合香丸。
中风闭证昏迷的治疗,清心开窍固然十分重要,但是通腑法是治疗捷径,因这类患者表现为昏迷不醒,大便秘结不通,口中浊气熏人,腹胀满有板滞感,压之有痛苦反应,多平素肾气亏虚,脏腑经络气血升降逆乱,日积月累,痰瘀胶结,随肝火上蒙清窍而致。应用通腑法,可借大力通降阳明胃腑之势,赖中州枢机通降之功,直折肝阳之暴逆;借泻下阳明之力,上病下取,引血热下行,缓解在上之血菀,使气血得降,痰热消散,元神之府清净;同时,借泻药之力使郁热下泻,肺气得宣,有利于全身气滞血瘀的改善,利于肝气的疏泄及肝阳的潜降,气血得通,推陈致新,使暴涨之风火痰瘀有所出路。
王师在应用通腑法的时候,主张在发病2日内应用,因为时间过长可引起应激性溃疡而影响药物的吸收。常用药物:生大黄10~25g,枳实10g,川牛膝15g,赭石30g,生地黄40g,栀子15g,生石决明40g,生珍珠母、磁石各50g,白及3g(粉末冲服)。
(2)中经络:症见肢体偏瘫,口眼歪斜,语言謇涩。根据其兼症的不同,分为肝阳痰火络脉瘀阻型、气虚血滞脉络不通型及肝肾阴亏筋脉失养型。这三型在治疗中,活血之药必不可少。
肝阳痰火络脉瘀阻型症见面红目赤,头晕而胀,苔黄腻,脉弦滑有力。治宜清肝化痰,活血通络。常用药有决明子、夏枯草、枳实、黄芩、丹参、川芎、赤芍、黑芝麻、豨莶草、甘菊花、桑叶等。
气虚血滞脉络不通型症见面色萎黄,肢体软而无力,舌淡苔薄,脉无力。治宜益气活血通络。常用药有黄芪、赤芍、川芎、桃仁、陈皮、红花、地龙等。
肝肾阴虚筋脉失养型症见头晕耳鸣,肢体或有拘挛,舌多光红少苔,脉弦小。治宜滋肾养肝,和血通络。常用药有地黄、麦冬、石斛、茯苓、石菖蒲、丹参、川芎、赤芍、桑枝、秦艽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