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向哲临证心得
1.活血化瘀 中风病位在脑络,缺血性中风与出血性中风的区别,只是血瘀阻塞脑络或络破血溢成瘀的不同,瘀血在中风病的病机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活血化瘀可以清除瘀血,恢复受损部位的血液供应。《医宗必读·真中风》曰:“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所以活血化瘀之法应该贯彻卒中后遗症治疗的始终。
但中风患者多为老年人,阴阳偏衰,调摄气血功能低下,而活血化瘀之品性多温燥,具有耗血动血之弊,若不求配伍,一味攻伐,则极易导致出血。故中风患者使用活血化瘀药宜适量,尤其后遗症期要调整活血药物在处方中的比例,用药一段时间后,可递减活血药,每方中可保留1~2味以巩固疗效。
常用之品有水蛭、丹参、川芎、桃仁、红花等,该类药物经反复大量的临床和实验研究,均证实对改善脑循环、增加脑血流具有肯定效果。中风后肌张力大多偏高,筋脉拘急、屈伸不利,即所谓痉挛性瘫痪,藤类药物如鸡血藤、络石藤、忍冬藤、钩藤等具有舒筋活络的作用,如在活血化瘀基础上随症选用该类药物,则能缓解病人肢体僵硬、挛缩等症状。
2.健脾利湿 中风病人瘫痪侧肢体均有不同程度的肿胀,“诸湿肿满,皆属于脾”。一方面是由于患者病前过食肥甘醇酒,致使脾胃受伤,脾失运化,痰浊内生,壅滞经脉,表现为脾虚湿盛体质;另一方面,中风后风痰瘀血痹阻脑脉,肢体经脉不利,水湿停滞。
脾主肌肉四肢,主运化水湿,治疗此类病人应多重用健脾利湿之品,如白术、茯苓、薏苡仁、泽泻等。其中薏苡仁不仅能健脾利湿,还能舒筋脉,缓和挛急,对于肢体肿胀伴拘急之症状尤其适用。泽泻一味,现代药理研究其具有降压、降血糖、降血脂及抗脂肪肝等作用,对于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及脂肪肝病人具有良好效果,且“利水而不伤阴”,还能减肥,可用至30~40g。
3.养心安神 中风后抑郁寡欢或烦躁、激动等情绪改变是目前研究的热点。人体的情志活动与脏腑气血有着密切的关系,情志活动的物质基础是五脏的精气血。中风后,人体气血在亏虚的基础上,又出现郁滞不通,周流受阻,内在脏腑气血的这种变化,必然会导致情志的改变。《灵枢·本神》说:“肝气虚则恐,实则怒;心气虚则悲,实则笑不休。”临床上,有些病人表现为心悸胆怯,失眠多梦,特别怕出意外,怕见人;有些表现为悲观失望,对自己的病情失去治疗信心;有些则表现为过分在意自己的病情,反复奔波咨询影响了正常生活。对于这些情况可选用养心安神之品,如酸枣仁、柏子仁、远志、首乌藤等,另外如龙骨、琥珀、珍珠粉等重镇安神药辨证选用,也每获良效,其中珍珠粉还具有平肝潜阳作用。
4.填精补髓 中风病多见于老年人,因年老肾虚精亏,脑髓失养,髓脉空虚则血流不畅,而致脑脉瘀滞不通。《素问·上古天真论》说:“丈夫……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天癸竭,精少,肾脏衰,形体皆极。”从临床上看,老年中风患者大多合并有脑萎缩,多次中风后常遗留痴呆表现,可见髓亏瘀阻也是中风病的主要病因病机所在。
治疗该证常以虫类药物配合补益肝肾之剂取效。可用全蝎、蜈蚣、水蛭、地龙、僵蚕、益智仁、枸杞子等,其中的虫类药皆为血肉有情之品,兼具填精补髓和祛瘀生新双重作用,配合补肾固精之益智仁和补肝肾益精血之枸杞子等,对于中风病之髓亏瘀阻证效果良好。尤其后遗症病人可长期服用,并能有效防止复发,而且对于血管性痴呆也有明显疗效。但虫类药物宜研粉生用,这样可以减少用药量,减轻病人经济负担,更重要的是可以保留大部分生物活性成分,增强疗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