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少南临证心得
阮老治疗中风半身不遂,师古而不泥古,以辨证为依据,施以不同之治疗方案,以治病求本,标本兼治为原则。据临床总结中风偏瘫大致可分以下4型。
1.阴虚阳亢型 此类病机乃肾阴虚惫,水不涵木,肝阳上亢,血气上扰清阳,乃瞬息间神志昏蒙而卒中,正如《素问·调经论》云:“血之与气,并走于上,则为大厥”之证。惟内真水不足,身半之经脉乏以濡润,内风未见尽息,故为阴虚阳亢,偏枯失用之候。此类型最为常见。治拟育阴潜阳,息风通络,以标本兼治。太溪、肾俞、百会、行间及患侧肩髃、曲池、合谷、环跳、风市、足三里、昆仑,隔日1次。百会、行间均为泻法。
百会为诸阳之会,泻以潜镇浮越之阳;行间为肝经之荥,泻以引木气下行,俾息内风;太溪、肾俞均行补法,太溪为足少阴肾之原,兼肾俞以滋肾育阴;其他诸穴均行平补平泻手法,为舒筋通络以治肢体之不遂。
2.血虚生风型 前人有“血虚生风”“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之说。此乃气血不足,经筋脉络失其所养致半身偏废不用。此乃血虚为其病之本,偏枯不遂则为其标。治拟补益气血,舒筋活络。取百会、关元、心俞、脾俞、风府、患侧肩髃、曲池、合谷、环跳、风市、阴市、足三里、解溪、昆仑穴。
百会为诸阳之会,顺经而补以壮阳扶元;关元为生气之海,针之以补虚益气;心俞、脾俞分别为心脾经输注汇聚之所,补之以补血和营;风府为治诸风之要穴以息风;其余诸穴均为局部治疗,以利偏枯不遂。
3.痰湿阻络型 此类患者平素嗜膏粱厚味,形体肥胖,则痰湿蕴阻难化,虽形盛于外,却气虚于内。一旦气化无权,湿痰便阻塞脉络,故偏瘫僻之证顿作。治宜化湿豁痰以治本,活血通络以治其标。取中脘、足三里、太渊及患侧肩髃、曲池、外关、合谷、环跳、风市、阳陵泉、昆仑穴。
中脘、足三里为健运中宫之举,中宫运化,则痰浊可化,故用补法,留针;太渊为手太阴肺之俞原,泻之以清肺豁痰,则脉络自通。其余各穴均为疏通经络局部治疗。
4.气虚血瘀型 此类型多为胸阳不振,气虚血瘀,心脉受阻,则心悸,脉结代,口唇发绀,舌呈瘀点,日久脉络瘀阻,致使半身偏废失用。治拟养血宁心,理气行瘀。取心俞、巨阙、内关、膻中、膈俞、血海、患侧肩髃、曲池、合谷、环跳、足三里、昆仑穴。
心俞、巨阙为心之俞募,以养血宁心,调和血脉;内关为手厥阴心包经之络穴,以通调上焦,宽胸宁心;此三穴均行补法;膈俞为血之会,血海为治血之要穴,两者合而泻之达到活血祛瘀通络之作用;膻中为气之会穴,泻之以通理气机。辅以余穴以调其半身之经筋、脉络,以治其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