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感染性肺疾病

感染性肺疾病

时间:2023-06-2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感染性肺炎的治疗,通常包括三部分,即一般调护、抗菌药物治疗和并发症治疗。因此,能否有效治疗感染性肺病,最关键的还是及时、准确、细致地辨别病原体类型。现已证明,卡他莫拉菌是肺支气管感染中一种重要的条件致病菌,成为继流感嗜血杆菌、肺炎链球菌之后引起原有慢性肺部疾病患者肺部感染的第三位常见病原体。

二、感染性肺疾病

(一)感染性肺病概要

感染性肺病根据病原体不同,分为很多类型,大的分类如细菌性肺炎、病毒性肺炎、真菌性肺炎、支原体肺炎、衣原体肺炎、立克次体肺炎、肺部寄生虫病等。通常来讲,多数感染性肺炎都表现为呼吸症状为主,如咳嗽、咳痰、呼吸困难等,往往症状相似,不易区分。但是由于病原体种类不同,如果不能准确辨别病原体种类,则无法准确应用药物,比如某些细菌性肺炎和支原体肺炎,临床症状很相似,如果将支原体肺炎误诊为这类细菌性肺炎,治疗时就会用错抗生素,不但不能有效抑制支原体,反而迁延病程。

感染性肺炎的治疗,通常包括三部分,即一般调护、抗菌药物治疗和并发症治疗。如果是病毒性肺炎,可以增加抗病毒药物治疗,但是目前的抗病毒药物疗效大多不够理想。一般调护也即支持疗法,通常是卧床休息、合理饮食、补充营养、补充水分和对症处理,如镇咳、祛痰、退热等;并发症治疗,根据个体情况而定;对于多数病人,最主要的还是抗菌药物的应用。其目的为杀灭或抑制病原体。这就涉及到抗菌药的选择问题。抗菌药物并非对于所有细菌都有效,每种抗菌药物只对某几种病原体有效,或者疗效较强,而对其他一些则很弱甚至无效。大的方面,则抗菌药不能抗病毒,不能抗真菌,很多抗菌药对支原体、衣原体也效用不强;在抗菌药内部,针对革兰阳性细菌和革兰阴性细菌的也不同。反之,抗寄生虫的药物、抗病毒的药物等,对细菌没有作用或作用很弱。因此,能否有效治疗感染性肺病,最关键的还是及时、准确、细致地辨别病原体类型。

此外还有一些非感染性肺病,如吸入性肺炎、类脂性肺炎等,并有一大类弥漫性间质性肺病,篇章所限,本书不再进行介绍。总的来讲,肺部疾病临床表现多为呼吸症状,常见的有咳嗽、咳痰、血痰、呼吸困难等。但在西医临床,咳嗽属于临床症状的一种,并不将咳嗽作为一种独立疾病加以诊治,有针对性地镇咳祛痰药主要目的在于缓解症状。这是需要普通患者理解的。

(二)细菌性肺炎

1. 肺炎球菌肺炎 是由肺炎链球菌(streptococcus pneumoniae)引起的急性肺部炎症,为院外感染的细菌性肺炎中最常见的一种。

肺炎链球菌为革兰阳性球菌,常寄生于正常人呼吸道,尤其是在冬春季节呼吸道疾病流行期间,带菌率可达40%~70%,但仅在呼吸道防御功能受到损害或全身抵抗力削弱时才致病。因此本病多发生于冬春季,发病前常有诱因,如上呼吸道感染、受寒、饥饿、疲劳、醉酒、吸入有害气体、外科手术、昏迷、肿瘤、心力衰竭、长期卧床等。

一经诊断立即开始抗生素治疗,不必等待细菌培养结果。青霉素G仍是治疗肺炎球菌肺炎首选药。对青霉素过敏者可用红霉素,也可用林可霉素或氯林可霉素,重症者还可用头孢菌素,但需注意8%~15%的病人对青霉素和头孢类药物有交叉过敏,故对青霉素过敏者应慎用头孢菌素。抗生素的疗程一般为5~7天,或热退后3天可停药。

近年来耐青霉素肺炎链球菌株的报道不断增多,且颇受关注,不同的地区或国家发生率不同,据报道,我国出现耐青霉素肺炎链球菌几率较低,而南非高达56%。一般认为,中度耐青霉素肺炎链球菌感染者对青霉素或氨苄青霉素仍有效。高度耐青霉素肺炎链球菌感染者可选用头孢曲松,每日1次,1~2.0g,静脉滴注,或头孢噻肟静脉滴注,重症者(如并发脑膜炎者)可用亚胺培南(imipenem)或万古霉素加三代头孢菌素。

2. 葡萄球菌肺炎 主要由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的肺急性化脓性炎症,病情严重,病死率高,其发病率近年有所增加。

葡萄球菌为革兰阳性菌,主要分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表面葡萄球菌两种。目前医院内金黄色葡萄球菌对青霉素G耐药率高达90%以上,抗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和抗甲氧西林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MRSA和MRSCN)亦在增加。虽表面葡萄球菌致病性弱,但在院内感染肺炎的致病菌中也占一定比例,不容忽视。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分原发(吸入)性与继发(血源)性两类。前者经呼吸道感染,多见于婴幼儿,成人多发生于体弱、免疫缺陷、呼吸道传染病、糖尿病、肺囊性纤维化以及应用激素、抗癌药物及其他免疫抑制剂治疗者。长期应用广谱抗生素所致菌群失调时,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也可借优势繁殖而致病。后者常来自皮肤疖肿、创口感染等,经血液播散至肺,有时原发灶不明。主要病理变化为化脓性炎症,有单个或多发性脓腔,易形成肺大疱,累及胸膜并发脓胸或脓气胸。

早期治疗并选用敏感抗生素是取得良好疗效的关键,对于敏感菌仍可使用青霉素G,剂量往往大于常规量, (600~2 000)万U/d。但近年来,耐青霉素的菌株增多,院外感染分离的金黄色葡萄球菌株对青霉素的耐药率为40%~85%,而院内感染分离的金黄色葡萄球菌株耐药率可高达90%左右。因此,一般认为应选用耐β-内酰胺酶的半合成青霉素如苯唑西林或氯唑西林6~12g/d,分次静脉滴注,亦可用头孢噻吩4~6g/d,分次静脉给药。对青霉素过敏者可选用红霉素1.2~1.8g/d或氯林可霉素1.8~2.4g/d,氨基糖苷类如丁胺卡那霉素0.4~0.8g/d等分次给药,氟喹诺酮类抗生素也有较好的疗效。严重感染者应联合用药,即在耐酶青霉素或第一代头孢菌素基础上加用红霉素、丁胺卡那霉素、磷霉素或利福平等。

MRSA及MRSCN引起的肺炎则宜选用万古霉素,1~2g/d,静脉滴注,国产去甲万古霉素与万古霉素作用相似,亦可选用。万古霉素疗效比较确切,且目前尚未发现耐万古霉素金黄色葡萄球菌,但此药可引起发热、皮疹、耳毒及肾毒性等不良反应,使用应密切注意,有条件者可进行治疗药物监测,安全浓度范围为20µg/ml以下。严重病例或单用该药治疗效果不够满意者应加用利福平,磷霉素和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等。

抗菌治疗的疗程视病情而定,无并发症者,疗程一般为2~4周,严重感染或有并发症如脓胸、心内膜炎者需4~8周或更长。

3. 卡他莫拉菌肺炎 卡他莫拉菌(Mcatarrhlis)过去被认为无致病性,但近30年来研究表明该菌可引起临床的多种感染,而且产β-内酰胺酶菌株迅速增多。现已证明,卡他莫拉菌是肺支气管感染中一种重要的条件致病菌,成为继流感嗜血杆菌、肺炎链球菌之后引起原有慢性肺部疾病患者肺部感染的第三位常见病原体。

卡他莫拉菌为革兰阴性双球菌,系常驻于人类鼻咽部共生菌,为上呼吸道的正常菌群,健康人很少感染患病,在某些恶性肿瘤、血液病、糖尿病、免疫缺陷性疾病患者中,以及使用糖皮质激素或免疫抑制剂等情况下,卡他莫拉菌可侵入呼吸道导致感染,尤其是已有慢性肺部疾病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支气管扩张等患者,更易患病。多为老年人,有明显季节性,冬末春初多发。

卡他莫拉菌对多种抗生素具有耐药性,目前几乎100%的菌株产β-内酰胺酶,并对青霉素G、氨苄青霉素、阿莫西林耐药,对克林霉素,万古霉素、甲氧嘧啶耐药率亦高达90%以上,近来,对第一代头孢菌素的耐药株亦不断增多,但仍对第二、三代头孢菌素、大环内酯类、氯霉素、四环素、氨苄西林/舒巴坦复方制剂及喹诺酮类高度敏感。轻、中度感染者可选用红霉素、四环素或二代头孢菌素等,重度感染者则可选用三代头孢菌素效果较好。

4. 大肠埃希菌肺炎 大肠埃希菌(escherichia coli,简称大肠埃希菌)肺炎近年来明显增加,是引起社区获得性革兰阴性杆菌肺炎的仅次于肺炎克雷伯杆菌的第二位常见病原菌,占革兰阴性杆菌肺炎的12%~45%,占全部肺炎病原的2.0%~3.3%。它是医院内获得性肺炎的主要病原菌之一,大肠埃希菌肺炎发病率为(4.2~9.0) /10 000,占革兰阴性杆菌肺炎的9.0%~15.0%。20世纪60年代该病的病死率高达60%, 80年代后明显下降,有报道为29%。

大肠埃希菌为肠道正常菌群,人和动物粪便中大量存在,广泛分布于自然界。大肠埃希菌耐药也呈上升趋势。自20世纪80年代后大肠埃希菌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的比例迅速增加,国外报道ESBLs的产生率2.2%~28%,国内为5%~32.4%。大肠埃希菌为条件致病菌。发病原因为机体免疫防御功能下降,吸入口咽部定植菌或由腹部脏器如胃肠道和泌尿生殖道感染,通过血道传播等。主要发生于老年衰弱患者,原有各种慢性基础疾病、危重病患者、气管插管、长期使用皮质激素及其他免疫抑制剂治疗者,长期使用抗生素而致菌群失调者,以及各种免疫球蛋白缺陷患者等,为本病的易感人群。在教学医院等综合性医院中,病人粪、尿和口咽部分泌物等标本中携带的含多重耐药基因的大肠埃希菌的传播,给治疗带来困难。

可根据病情轻重不同,选用不同药物和制定治疗方案。同时,不同地区的社会经济情况、治疗条件、病原体、抗生素供应和耐药情况等不完全相同,故应根据具体情况选用适当药物,合理用药。临床上可分为经验治疗和根据药物敏感试验针对性治疗。

(1)β-内酰胺类头孢菌素或广谱青霉素联合氨基糖苷类抗生素是治疗大肠埃希菌肺炎的常用治疗方案。头孢菌素国内曾以第一代的头孢唑啉、头孢拉定及第二代的头孢呋辛应用较多,但近年来耐药比例迅速增加。第三代头孢菌素如头孢噻肟(2~12g/d) 、头孢哌酮(2~8g/d) 、头孢他定(2~6g/d)等,作为经验性治疗对重症感染、难治性感染等颇有价值,可单用或与其他药物合用。青霉素中的氨苄青霉素临床应用较早,但目前大肠埃希菌对此药耐药率很高,治疗效果不理想。新一代的广谱青霉素如哌拉西林,以及与酶抑制剂混合的复合制剂如氨苄青霉素+舒巴坦钠(6~12g/d) 、哌拉西林+他唑坦钠(13.5g/d)等对大肠埃希菌及其他革兰阴性杆菌有较好的杀菌作用,值得临床应用。对院内获得性难治性感染亦可采用亚胺培南(1.5~4g/d)及氨曲南(1.5~6g/d) 。

(2)氨基糖苷类庆大霉素[3~5mg/(kg·d) ] 、妥布霉素[3~5mg/(kg·d) ] 、阿米卡星[15mg/(kg·d) ]及奈替米星[4~6mg/(kg·d) ]等均可用于大肠埃希菌肺炎的治疗,尤其是后两者,临床耐药率较低且不良反应较少,经验用药时可作首选联合用药之一,主张每日1次用药,老年人减量。

(3)喹诺酮类环丙沙星(0.2~0.4g/d) 、氧氟沙星(0.2~0.4g/d) 、左旋氧氟沙星(0.2~0.4g/d) 、司帕沙星(0.2g/d)等对大肠埃希菌有强大的抗菌作用,对医院内获得性或耐药菌引起的大肠埃希菌肺炎也是比较理想的适用药物,但近年来耐药比例有所增加。

在给予抗生素治疗前尽早取得合格的标本进行病原学培养,培养出大肠埃希菌后应及时行体外药物敏感试验,如有可能应尽可能行β-内酰胺酶及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的检测,根据药敏结果选用敏感抗生素;但应注意对ESBLs阳性的大肠埃希菌,由于存在接种物效应(inoculum effect) ,即使体外药物敏感试验对某些β-内酰胺类抗生素敏感,但在体内应用时并不能取得预期的疗效,根据NCCLS1997年标准,只要确认为产ESBLs菌,则应认为其在临床上对所有头孢菌素类和氨曲南耐药,应尽量避免单用此类抗生素治疗。而且往往同时对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及喹诺酮类抗生素同时耐药,此时可据药敏选用亚胺培南或含β-内酰胺酶抑制剂的第三代头孢菌素、头霉烯类、阿米卡星及氟喹诺酮类抗生素治疗。必要时联合用药,抗生素的应用疗程为10~14天。

5. 肺炎克雷伯菌肺炎 肺炎克雷伯杆菌(klebsiella pneumoniae) ,又称肺炎杆菌,是引起肺炎最多的革兰阴性杆菌,其所致肺炎占细菌性肺炎的1%~5%,平均为2%,在社区获得性和医院获得性革兰阴性杆菌肺炎中分别占18%~64%和30%。医院内肺炎杆菌肺炎的发病率为(6.6~8.0)/10 000,肺炎杆菌占医院内肺炎全部病原体的7%~11%。虽有不少前瞻和回顾性调查,但肺炎杆菌在社会人群中的确切发病率甚难估计。近年来,随着对肺炎杆菌高效抗菌药物如第三代头孢菌素、氟喹诺酮类药物的不断问世与推广,以及耐药严重的铜绿假单胞菌及其他假单胞菌、不动杆菌和阴沟杆菌等引起的肺炎比例增加,肺炎杆菌临床分离率有下降趋势。肺炎杆菌肺炎的病死率较高,为20%~50%,也有70%的报道,尤其在酗酒者。

大多数社区及医院获得性肺炎杆菌是内源性感染,主要是由于吸入口咽部带菌分泌物所致。定植于口咽部的肺炎杆菌可源于其他住院带菌者。粪便、感染的泌尿道、口咽部等均为肺炎杆菌的重要储存场所和产生交叉传播的来源。医务人员的手是这些细菌的常见传播途径。口咽定植菌也可源于患者自身。

肺炎杆菌为条件致病菌,据调查2%~25%正常人上呼吸道可有本菌定植,老年、住院、慢性肺部疾病、抗生素(特别针对革兰阳性球菌的药物)大量使用者,口咽部细菌检出率和分泌物中浓度均明显增加。机体免疫功能下降如较长期使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严重疾病包括糖尿病、慢性肝病、尿毒症、晚期癌肿,某些侵入性检查、创伤性检查、创伤性治疗和手术等均可成为肺炎杆菌的易感因素。肺炎杆菌感染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有时区分并不容易。凡在原有肺部感染性疾病基础上,在一定致病条件下发生本菌感染则可认为是继发性感染。

及早使用有效抗生素是治愈的关键。抗生素时代之前,肺炎杆菌的病死率高达51%~97%;在抗生素治疗下,病死率已有明显下降。但由于肺炎杆菌耐药率较高,病死率为20%~30%,仍超过肺炎链球菌肺炎。具有抗肺炎杆菌作用的抗菌药物较多,包括第一、第二和第三代头孢菌素、广谱青霉素、氨基糖苷类抗生素、氟喹诺酮类及其他如亚胺培南和氨曲南等。高效、低毒、价廉是考虑选择抗菌药物的最重要因素。

在取得药物敏感试验结果前,或未开展药物敏感试验的单位,或受试的几个抗菌药物均显示耐药时,经验性用药便是制定抗感染方案的唯一选择。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头孢菌素、广谱青霉素是治疗肺炎杆菌肺炎的最常用药物。

随着临床可选药物品种的扩大和多重耐药菌株的不断增加,合理的选择主要根据药物敏感试验。但应注意与大肠埃希菌类似,近年来产ESBLs菌株的比例不断增加,国外报道从1985年的0.75%上升至目前的22.5%~40.4%,国内报道从1997年的5%上升至目前本科研究的37.4%,因此对肺炎杆菌应常规开展检测ESBLs,对阳性菌株应根据药敏选用亚胺培南或含β-内酰胺酶抑制剂的第三代头孢菌素、头霉烯类、阿米卡星及氟喹诺酮类抗生素治疗。

6. 军团菌肺炎 军团菌肺炎(legionnaries’ pneumonia)是指由军团杆菌引起的细菌性肺炎。90%的军团菌病是由嗜肺军团菌(L.pneumophila)感染引起的。我国于1982年在南京发现首例病人以来,发病例数日益增多,已受到普遍关注。

军团菌的发病几乎遍及全球,夏末秋初为高发季节,男性多于女性,任何年龄人群均可发病。孕妇、老年人、器官移植、免疫抑制剂治疗、长期住院,以及免疫功能低下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为好发人群。军团菌为水源中常见的微生物,并可以气溶胶的方式传播和感染人群。超声雾化设备、空调系统、冷却和暖水管道是该菌极易繁殖的场所。因此,暴发流行多见于医院和旅馆等公共场所。本病病死率为5%,免疫缺陷者为20%。军团菌肺炎的散发病例占社区获得性肺炎的2%~15%,医院内感染性肺炎的1%~40%。

军团杆菌为革兰阴性菌,菌体为多形性,需氧,生长时需要L-半胱氨酸和铁盐,故在一般培养基上不能生长,致使诊断困难。军团菌科之下只有军团菌一属,与一般革兰阴性杆菌不易区分。关于军团菌病的抗菌药物治疗,首选大环内酯类和喹喏酮类药物。

(三)真菌性肺炎

1. 肺念珠菌病 肺念珠菌病(candidiasis或moniliasis)是由白色念珠菌或其他念珠菌所引起。念珠菌常存在于人类皮肤、口腔、胃肠道和阴道等处,其中以消化道带菌率最高,约50%,一般不致病,但在一定条件下可致病,引起内源性感染。外源性感染主要来源于食物、饮料及医护人员手上的带菌。本病多继发于慢性呼吸道炎症、结核、肺癌和存在免疫功能低下疾病的基础上。原发者少见,但播散性念珠菌病常累及肺脏。

2. 肺组织胞浆菌病 组织胞浆菌病(histoplasmosis)是指由组织胞浆菌感染所引起的疾患,常由呼吸道传染,偶尔也可经皮肤、黏膜及胃肠道侵入。本病分布于全世界,在气候温和的河谷地区最多见。在美国每年估计约50万人发病。国内于1958年发现首例,其后报道的病例数逐年增多。近年有报告在湖南、江苏、四川等地组织胞浆菌素皮试阳性率为8.9%~26.1%,说明国内存在组织胞浆菌的人群感染且感染率不太低。组织胞浆菌为双相型真菌,其菌丝型传染性极强,可引起实验室感染。该菌侵入人体后,视患者抵抗力情况而可表现为原发或播散性感染。大多组织胞浆菌感染者无临床症状,有症状者多以肺部表现为主。

(四)病毒性肺炎

病毒性肺炎(viral pneumonia,VP)是由多种不同种类的病毒侵犯肺实质而引起的肺部炎症,通常由上呼吸道病毒感染向下蔓延所致,常伴气管-支气管炎。临床表现无特异性,主要为发热、头痛、全身酸痛、干咳及肺部浸润等。

引起病毒性肺炎的病毒以呼吸道合胞病毒(RSV) 、流行性感冒病毒和腺病毒为常见,其他有副流感病毒、巨细胞病毒(CMV) 、鼻病毒、冠状病毒、EB病毒和某些肠道病毒,如柯萨奇病毒、埃可病毒等,以及单纯疱疹病毒(HSV) 、水痘病毒、带状疱疹病毒、风疹病毒、麻疹病毒等。新发现的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 、汉塔病毒、尼派病毒也可引起肺炎。

本病主要经飞沫和直接接触传播,但器官移植的病例可以通过多次输血,甚至供者的器官途径导致病毒感染。其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多见于冬春季节。可散发流行或暴发流行。VP的发生除与病毒本身的毒力、感染途径及感染量有关外,宿主的年龄、呼吸道局部及全身的免疫功能状态等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一般儿童发病率高于成人,婴幼儿高于年长儿。据统计,在非细菌性肺炎中,病毒性肺炎占25%~50%。近年来由于免疫抑制药物广泛应用于肿瘤、器官移植,以及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的出现及其流行,HSV、水痘 带状疱疹病毒(VZV) 、CMV等都可引起严重的VP。

病毒性肺炎好发于病毒疾病流行季节,发病高峰为每年3~8月,同期内往往有多人发病。一般发病缓慢,但也有起病较急者。抗菌药物治疗常无效。

(五)肺炎支原体肺炎

支原体肺炎(mycoplasmal pneumoniae)是由肺炎支原体(mycoplasma pneumoniae)所引起的急性呼吸道感染伴肺炎。即过去所谓的非典型肺炎(untypical pneumonia) 。肺炎支原体的感染近年来明显增多。支原体肺炎约占非细菌性肺炎的1/3以上,或总计各种原因引起肺炎的10%。秋冬季节发病较多,但季节性差异不显著。主要见于儿童和青年人(约占71%) 。肺炎支原体是通过呼吸道传播,健康人吸入急性肺炎支原体感染患者咳嗽、打喷嚏时喷出的口、鼻分泌物,可引起肺部感染。肺炎支原体的致病性可能与患者对病原体或代谢产物的过敏反应有关。宿主免疫反应强烈可能为肺炎支原体感染易引起肺炎(而非单纯支气管炎)以及某些肺外并发症的主要原因。支原体肺炎的基本病理变化是一种化脓性细支气管炎,继而发生支气管肺炎或间质性肺炎。

虽然肺支原体肺炎是良性自限性疾病,但偶尔也可危及生命,可发生呼吸衰竭(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肺炎支原体感染可同时合并呼吸道病毒感染(如流感病毒或腺病毒)或细菌(包括军团菌)感染。少数肺支原体肺炎可发生肺脓肿、肺囊肿、肺门淋巴结肿大、肺不张、纵隔肿块、胸膜增厚等。

青霉素及头孢类抗生素治疗无效,而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如红霉素、阿奇霉素)治疗有效。

此病极易误诊,须与下列疾病相鉴别:肺炎链球菌肺炎、葡萄球菌肺炎、肺炎杆菌性肺炎、军团菌肺炎、病毒性肺炎、厌氧微生物肺炎、过敏性肺炎、风湿性肺炎、浸润性肺结核等。

(六)肺炎衣原体肺炎

肺炎衣原体(TWAR株) (1965年台湾省分离株TW-183和1983年华盛顿分离株AR-39)是目前临床上最常引起呼吸道感染的一种衣原体,目前仅有一种血清型,属严格的人类病原体,不存在动物中间宿主。血清流行病调查显示人类的肺炎衣原体感染是世界普遍性的,与人口密度有正向关系。儿童感染率在20%左右,随着年龄的增加感染率迅速上升,青壮年可达50%~60%,老年70%~80%。感染率没有性别差异,四季均可发生。

肺炎衣原体传染途径是通过呼吸道分泌物的人-人传播。因此,在半封闭的环境如家庭、学校、军队以及其他人口集中的工作区域可存在小范围的流行。肺炎衣原体的感染还可能与哮喘、冠心病及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急性发作和恶化有关。

目前,肺炎衣原体已是继肺炎双球菌和流感嗜血杆菌之后引起社区获得性肺炎的主要病原体,与嗜肺军团菌和肺炎支原体一起成为社区获得性肺炎的三种非典型病原体,占社区获得性肺炎的10%~20%。

肺炎衣原体感染的潜伏期为15~23天,可引起上呼吸道感染,如鼻窦炎、中耳炎和咽炎,也可引起下呼吸道感染,但以后者为主,如支气管炎和肺炎。多数表现为咽痛、发热、咳嗽(干咳为主)以及胸痛、头痛、不适和疲劳。受累的肺叶部位可听到啰音。但再感染的患者呼吸道症状往往较轻,且较少发展为肺炎。老年肺炎衣原体肺炎患者临床表现可能较为严重,有时是致死性的,尤其是合并细菌性感染或存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基础疾病时。

肺炎衣原体感染的治疗与肺炎支原体相似,简单而有效,耐药不多见。但与肺炎支原体肺炎治疗不同处在于治疗的时间要长,以防止复发和清除存在于呼吸道的病原体。

(七)肺结核病

结核病是由结核杆菌和非结核性分枝杆菌引起的慢性传染病,可累及全身多个脏器,但以肺结核最为常见。排菌肺结核病人为传染源,感染者常由于病人咳出的结核菌通过飞沫传染致病,成为社会的传染源。人体感染结核菌后不一定发病,而是于机体抵抗力降低时方始发病。其发病年龄呈驼峰式分布。原发结核易发生在青春期,大多数中年和老年发生继发性肺结核,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落后的人群、免疫功能不全者、某些疾病(如糖尿病、矽肺等)免疫抑制性疾病患者好发肺结核病。临床上除少数可急性发病外,多数起病均呈慢性过程。症状常有低热、乏力等全身症状和咳嗽、咯血等呼吸系统表现。

迄今为止,在世界范围内死于结核病的患者远远超过了其他病原微生物,因此,结核病仍是人类死亡的主要原因。据WHO估计,约占世界1/3的人口已受到结核菌感染并且每年新增加800万结核病患者,300万人死亡。据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CDC)统计,从1953年至1985年间,由于抗结核药的广泛使用于临床,结核患病率逐年下降。但在20世纪的后10年中,由于多药耐药结核及HIV感染等因素,结核病发病率又有抬头趋势。其患病人群虽仍以25—44岁的青中年人为主,但近年来60岁以上人群的患病率也有明显增加,而儿童患者却无明显降低。非洲、南美洲及亚洲仍为结核高发区。在结核病患者中约80%为肺结核患者。HIV感染是结核病的高危因素,为40%~60%的HIV感染合并肺结核患者有肺外结核。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