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 共聚焦显微镜在角膜内沉积物随访中的应用
一、长期接触镜佩戴者
长期佩戴接触镜可导致角膜细胞缺氧,处于应激状态,并刺激炎症细胞浸润角膜。这些因素可导致角膜上皮脱落、反复糜烂,甚至感染,也可导致慢性炎症和角膜新生血管。
相比传统检查手段,共聚焦显微镜可观察到长期接触镜佩戴者的早期角膜改变。研究发现,长期接触镜佩戴者基质细胞密度减少,内皮细胞密度减少,异形性增加。角膜前基质内的点状沉积物、周边角膜朗格汉斯细胞浸润也是长期接触镜佩戴者的常见表现。在角膜上皮脱落、反复糜烂等急性病变期,还可见角膜上皮层炎症细胞浸润(图4-65)。
A.前弹力层界面可见不规则形态的高反光沉积物,伴前弹力层皱褶,上皮下神经走行受到影响,不伴炎症细胞浸润
B.前弹力层界面可见高反光条带,条带内多枚高反光点状、片状沉积物,伴前弹力层皱褶,上皮下神经走行受到影响,不伴炎症细胞浸润
C.浅基质层内局限性混浊,伴多枚点状高反光沉积物,基质细胞形态未见明显异常
D.浅基质层内局限性混浊,伴多枚点状高反光沉积物,基质细胞形态未见明显异常
E.周边角膜上皮下可见少量朗格汉斯细胞浸润(箭头),未见明显沉积物,上皮下神经走行基本正常
F.处于急性角膜糜烂病变期,角膜上皮基底层可见中、大量圆形高反光炎症细胞浸润
G.处于急性角膜糜烂病变期,角膜上皮下可见中量朗格汉斯细胞浸润
H.处于急性角膜糜烂病变期,角膜上皮下可见中量朗格汉斯细胞浸润
图4-65 共聚焦显微镜观察长期接触镜佩戴者的角膜(X 800,HRT系列)
二、角膜后沉着物
炎症细胞或色素沉积于角膜后表面,被称为角膜后沉着物(KP)。根据KP的形状,可将其分为3种类型:尘状、中等大小和羊脂状。前两种主要由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沉积而成,后者则主要由单核-巨噬细胞类上皮构成。尘状KP主要见于非肉芽肿性葡萄膜炎;中等大小KP主要见于Fuchs综合征和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伴发的前葡萄膜炎;羊脂状KP主要见于肉芽肿性前葡萄膜炎和青睫综合征。
在共聚焦显微镜下,KP表现为位于内皮面的条索状、树枝状、团块状的高反光沉积物,有时沉积物内含有圆形、高反光的炎症细胞。内皮损伤至内皮功能失代偿后,可伴有角膜上皮大泡、基质水肿、基质细胞激活态等表现(图4-66)。
A.位于内皮面后方的圆团状高反光沉积物,边缘可见圆形、高反光炎症细胞,内皮细胞形态受到广泛破坏
B.由于内皮功能失代偿,可见角膜上皮大泡形成
C.由于内皮功能失代偿,可见角膜基质水肿,基质细胞呈激活状态
D.位于内皮面的条索状高反光沉积物,即为KP。内皮细胞形态基本正常,细胞之间可见暗区(箭头)
E.位于内皮面的条索状、分支状高反光沉积物,即为KP。内皮细胞形态基本正常,可见少量暗区(箭头)
图4-66 共聚焦显微镜观察角膜后沉着物(A~D为X 1 000, NIDEK CS系列;E为X 800,HRT系列)
三、角膜内硅油颗粒沉积
角膜内硅油颗粒沉积是视网膜脱离复位硅油注入术后的晚期并发症之一。硅油颗粒沉积于角膜上皮下或内皮面,可影响角膜内皮细胞形态和生理功能。共聚焦显微镜下,表现为位于上皮下或内皮面的高反光、不规则形态沉积物。除内皮细胞的异常外,还可伴有角膜上皮大泡、基质水肿、基质细胞激活态等表现(图4-67)。
A.位于上皮下团块状高反光沉积物
B.硅油颗粒沉积伴发角膜上皮大泡
C.位于上皮下团块状高反光沉积物,并渗入周围基底细胞间隙
D.上皮下朗格汉斯细胞浸润
E.基质明显水肿,基质细胞呈激活状态,内皮细胞窥不清
F.位于上皮下条索状高反光沉积物
G.位于上皮下条索状、圆形斑片状(箭头)高反光沉积物
H.前弹力层界面反光增强,大量点状、条索状、不规则形状的高反光沉积物
I.基质水肿,基质细胞激活状态,内皮细胞窥不清
图4-67 共聚焦显微镜观察角膜内硅油颗粒沉积(A为X 1 000, NIDEK CS系列;B~I为X 800, HRT系列)
硅油乳化后会在前房内形成"假性倒置前房积脓",属于必须施行取油术的指征之一。共焦显微镜下除可见基质和上皮下沉积的硅油颗粒外,还可见前房内大小不等的高亮油滴,如"满天繁星"一般,非常特别(图4-68)。
A.裂隙灯下可见前房上方充满乳化的硅油颗粒,形成"假性倒置前房积脓"
B.上皮细胞层下可见朗格汉斯细胞,并可见沉积的硅油颗粒(箭头)
C.取上方角膜为采样点(右图中监控画面中所示),可见角膜内皮表面被大量乳化的硅油颗粒覆盖
D.乳化的硅油油滴呈高反光,大小不等,状如"满天繁星"
E.未被油滴覆盖处内皮细胞形态和轮廓仍可见
图4-68 硅油乳化患者裂隙灯及共焦显微镜下所见(B~E为X 800,HRT系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