刮痧防病治病的作用机制
什么是“痧”
“痧”是民间对疾病的一种形象叫法。有两种含义:从狭义上讲,是指痧疹的征象,即经过刮痧后,皮肤出现红点如粟,高出皮肤,以手指循触皮肤,稍有阻碍之感,这是寄居络脉的病邪被排出体外的现象,它是疾病在发展变化过程中反映在体表皮肤的一种表现;从广义上讲,是指痧证,“痧”诊征象,即痧象,是一种经络瘀毒反映在体表的临床综合征,许多疾病都可出现痧象,故有“百病皆可发痧之说。”
痧,在人体中的表现形式分深层痧(隐形痧)和浅层痧(显形痧)。痧症的主要特点有两个:一是痧点,二是酸胀感。痧,可以如实地反映某些病情,故往往有“有病必有痧”之说。病情轻、病程短,则痧出现淡红色斑点,像疹粒散布在上面;病情重、病程长,则刮出的痧常呈青紫色,紫黑色。
痧证是一种现象,也是一种症状,也是一类病的原因。刮拭后出现红色、紫色、绛色密密麻麻一片痧疹点就名为痧证。痧证有急性期和慢性期之分。急性发作属中医辨证的火证热证,也是实证阳证。
什么是刮痧疗法
刮痧,就是通过医者娴熟的运板技巧,辨证进行刮拭,在体表特定部位(呈穴、区、带状)朝一个方向反复刮试,使患者被刮部位的某些经脉、穴位、区域皮肤上出现皮下充血现象,称之为“痧痕”,刮痧时各部位所出现的“痧”是渗出于血脉之外,存在于组织之间、皮肤之下的离经之血。刮痧虽然出血,但血管没有被破坏,只是通过挤压将细胞与细胞之间缝隙减小,将血管内的瘀血、病变因素、毒素由血管内向血管外排出,出血很少,痧色会因病变部位、病情轻重不同而各异,出痧后原有的疼痛减轻或消失,停止刮拭后血管壁很快恢复正常。以此达到防病、治病、保健、美容的目的。
什么是痧证
痧证是微循环障碍,新陈代谢产物堆积,经络瘀塞,血液瘀滞的表现。大面积痧证急性发作期,按中医辨证属热证和火症,病因为上火。由于大面积微循环障碍,可引起大量缺氧。痧证影响到肠胃可引起腹痛、腹泻、呕吐;影响口腔可引起口腔炎症、牙痛;影响到眼部,可引起眼红肿、睑腺炎;影响到头部可引起头痛;影响到胸腹可见有心烦、易发火、胸闷、短气、后背沉重感、有物体压迫感、全身乏力、懒言、有说不清道不明的难受感觉等。
痧证的诊断和治疗,采用的是同一个方法,即在体表特定部位进行刮拭,通过肉眼观察对照,如立即出现痧点就可以做出诊断。痧证最好发的部位是背部。在中医理论中,背部是诸阳之会,各条阳经会合之处——人体最重要的区域之一。痧证在此处发生极易影响健康,诱发很多疾病,应格外重视。其次是胸部,再次是臂弯(尺泽穴)、膝盖弯(委中穴)、颈部;在胸椎、腰椎、四肢等部位也有可能发生。
痧证是如何产生的呢?传统医学认为,痧证是四时不正之气,侵袭人体肌肤、经络,阳气不得宣通、透泄而发痧证。一年四季都有发生痧证的可能。如夏日暑气炎蒸,燥气炽灼,间或淫雨绵绵,或烈日蒸晒,所酿不正之疫气,秽浊之气,流于天地间,当人体正气虚弱时,就容易感受邪气,出现头昏、脑涨、心胸烦闷、全身酸胀、四肢无力等症状。这种邪气若表现在皮肤上,则出现如麻疹样的红点,称为“红痧”;若邪毒蕴于肌肉血分之间,全身胀痛且出现黑斑,称为“乌痧”;若在夏秋之间,人体感受秽浊之邪,阻塞于内,出现腹痛,称为“痧胀”;冬春两季,疫毒之气蕴于肺胃,出现咽喉溃疡,称为“烂喉痧”。总之,痧证为四时不正之气,毒气外发所造成的多种传染性疾病和感染性疾病。其主要特征为有痧点和酸胀感。
根据现代医学的研究,痧证的产生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许多疾病在其发病过程中,由于细菌、病毒等致病因素的侵害,产生毒素及毒性的物质,用刮痧术刮拭皮肤特定部位,使皮下充血,毛细血管破裂,产生自身溶血,使秽浊之气由里出表,体内邪气宣泄,滞留于体内的毒素排泄出来,所以可以见到黏膜及肌肤之下呈现充血或充血点,状如沙粒,或散在,或密集,或积聚成片,或融合成斑块。就是说,当疾病发生时,人体的免疫细胞与细菌病毒对抗,产生的病理代谢产物在体内潴留,使毛细血管通透性异常,因此刮拭时就有痧的出现。
正因如此,刮痧疗法的效应机制可以理解为:1.神经刺激效应。当疾病发生时,通过刮拭手段对一定的经穴部位或人体某个局部进行一定程度的刺激可以产生疼痛效应,使人体神经末梢或感受器产生效应,通过神经体液调节的传递,对中枢神经系统发出信号,通过中枢神经的分析综合,对机体各部功能产生协调作用,并达到新的平衡;2.温热效应。由于刮拭局部区域,使局部区域产生热效应,局部区域的微血管和毛细血管扩张,致局部区域的血容量和血流量增加,有利于受损组织的修复、更新与功能的恢复,重新建立起人体顺应自然生理循环的医疗保健效应。以上效应共同作用,使病变器官、组织及细胞得到营养和氧气的补充,使全身血脉畅通,促进人体的新陈代谢,使汗腺充血而达到开泄腠理,病邪达表而解的效果,周身气血畅通,人体损伤细胞重新活化,使得五脏六腑达到平衡协调,人体恢复健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