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家庭医生绩效评价内容
一、预防
(一)计划免疫(预防接种)工作
1.基本范围
预防接种是将生物制品注射到人体内,使人体产生对传染病的抵抗力,以达到预防传染病的目的。计划免疫即有计划地通过预防接种增强人体免疫力。疫苗分一类(范围内注射)和二类(可选择性注射)。
(1)工作重点。①在本市居住的所有0~6岁儿童(包括辖区内常住儿童、临时居住3个月以上的儿童及流动人口、计划外生育儿童)均应建立预防接种卡、证、簿,电脑录入。②巩固和保持无脊髓灰质炎状态工作。③麻疹监测与消除工作。④成人乙肝规划和接种工作。⑤探索流动人口免疫预防工作管理的有效模式:以外来儿童为重点人群,以外来人口集中居住地和民工子弟学校为重点场所,提高外来儿童免疫接种率,贯彻落实《传染病防治法》,与教育部门合作,对外省市在沪学校学生同样实行凭证入学制度,对未免疫接种的学生进行补种,并建卡,建证。
(2)免疫预防传染病监测。①AFP病例:在接种报告24小时内,病后30天,60天进行流行病学检查。②麻疹病例:24小时流行病学调查,采集血清标本,做麻疹IGM监测等。
(3)预防接种后不良事件(AEFI)监测。在相应报表中做好记录,并按要求进行个案调查和报告。
(4)制定生物制品计划、规范生物制品管理工作。由专人负责登记每日领用数,使用数及库存数,并根据月度计划数,按时领取各类生物制品,当场清点并登记好疫苗品种,数量,批号,有效期,生产单位,领取日期,领取人签名。
(5)资料建档和管理。按市疾控中心统一制定的社区级的资料册的要求收集有关资料建档,管理。
(6)疫点处理。①脊灰病人:按《上海市消灭脊髓灰质炎指导手册》中规定的要求执行。②麻疹病人:接到疫情报告后应在24小时内进行访视;家庭和集体单位中密切接触的易感人群应采取麻疹疫苗应急免疫措施(7天内完成,接种率>98%);配合上级单位采集麻疹病例急性期、恢复期血标本。
(7)冷链管理。①有专人负责管理和联系维修。②冷链设备必须建档建账,且账物要相符。③经常保持冰箱内外的清洁,做到无灰尘,无污迹。④每半年对冰箱进行一次全面保养,发现异常故障,应及时维修,并做好维修、更换零件的记录。⑤每台冰箱应有温度计及测温记录簿,每上、下午各测一次温度,并做好记录。⑥疫苗应按冷链要求的温度存放。
(8)配备必要的药品及其他器械,如肾上腺素,喂服脊髓灰质炎糖丸疫苗的药匙等。
(9)布局合理、设施齐全、流程规范,技术操作按《上海市计划免疫门诊工作规范》要求执行。
2.计划免疫绩效考核
(1)各类资料完整、齐全,按要求保管。
(2)按照《预防接种工作规范》要求,预防接种门诊要达到规范化建设要求,标识清晰,布局合理,有相应的设备设施。
(3)预防接种指标。①本市儿童:单苗基础和加强接种率≥95%,单苗及时率≥92%;<12月龄乙肝疫苗基础免疫接种率≥98%。②外来儿童:单苗基础和加强接种率≥90%,单苗及时率≥80%;<12月龄乙肝疫苗基础免疫接种率≥95%;本地区居住3个月的0~6岁儿童建卡证率≥95%。
各类报表及时、准确。
各类调查、检查的时间、次数、质量符合要求。
生物制品使用率、损耗率、使用保管符合要求。
冷链设备齐全、完好,使用正确。
流行病学个案调查及时、完整,应急免疫及时。
一人一针一筒,一人一匙制度执行情况。
接种前准备,实施接种及接种后的各项工作符合要求。
免疫预防工作对强化免疫的要求是:按要求登记造册,报表和总结上报及时,无差错,接种率≥95%。
(4)实行安全接种,未发生化脓感染及误种事故,对疑似预防接种不良反应进行监测。
(二)传染病管理工作
1.基本范围
(1)疫情报告管理。①设专人负责传染病报告、登记和统计工作。②每天上网查看疫情,登记在传染病登记册上。③每星期一核对上星期的疫情。每月10日核对上月疫情,如有更正及时登记“疫情修正表”,然后电话反馈给区疾控并报告出更新的地址。④每月对本单位进行一次传染病报告情况自查,上网核对肝炎的分型情况,次月4日前将自查记录和文字小结报区疾控信息部(包括电子版和书面自查)。⑤网络直报(传染病报告卡)的质量要求:诊断日期必须详细填写到小时;报告传染病单中要求填写病人的联系电话,如没有联系电话则填写“无”,不要为空;14岁以下儿童必须填写“家长姓名”和“联系电话”作为完整性统计。
(2)传染病病人访视。①急性病毒性肝炎:住院:接到报告后24小时内进行初访,出院时复访一次(7天内);甲型、戊型肝炎住院后45天再访一次,乙型、丙型肝炎出院后60天再访一次。留家:发病一个月内每周访视一次,甲型、戊型肝炎发病后75天再访一次,乙型、丙型肝炎发病后3~6月再访一次。②慢性病毒性肝炎:至少一年访视一次。③细菌性痢疾:接到报告后24小时内进行初访用药结束后再访一次;重点职业应肛拭培养阴性二次后才能返校(所),学生要求3个月后再进行肛拭培养,阴性后方可结案;采样送样及时、标本质量符合要求、样品登记规范。对细菌性痢疾重点职业患者填写个案调查表,并上报区疾控中心。④疟疾:接到报告48小时内访视一次,作个案调查。⑤其他传染病按卫生防疫机构要求进行访视及个案调查。⑥规范开展重点对象及急性丙肝、丁肝、戊肝、庚肝患者个案调查,并报区疾控。
(3)疫点处理。发生疫情时甲类传染病在6小时内迅速进行疫点处理;乙类传染病在24小时内进行疫点处理;其他传染病出现爆发疫情时,应在24小时内进行疫点处理。配合区疾控开展突发疫情处置,落实密切接触者医学观察等。
(4)重点职业病人填写流行病学个案调查及单位调查表。①“流行病学个案调查表”的填写基本同“病家访视表”。②单位调查进行2次,第1次应在接到传染病报告后24小时内进行,调查重点为单位基本情况,首发病例基本情况,并指导单位开展有关的预防、消毒隔离措施;第2次应在首发病例离开单位后45天进行,调查重点为首发病例的诊断,该单位肝炎继发情况,并对调查作出小结。小结应反映以下情况:造成病例发病的可能传染源、传播途径;首发病例的隔离日期;单位采取的预防措施;单位的肝炎继发情况。
(5)传染病防治健康教育。根据不同季节传染病发病特点,开展针对性防病教育。每年不少于4次,利用宣传版面、设点咨询、分发宣传资料、讲座等多种形式开展传染病防治健康教育,并准备相关工作计划、小结、图片、照片等文字音像材料。
2.传染病防治绩效考核
(1)24小时内传报疫情,及时率100%。降低传染病发病率,甲、乙类传染病控制在240/10万。
(2)传染病报告及时、准确、规范。传染病报告卡录入率100%,录入及时率、准确率≥99%,病例及时更正率100%,传染病漏报率≤0.5%,传染病报告卡填写完整率、报告及时率≥98%,同时将传染病报告卡保存3年。
(3)对10%~30%的病毒性肝炎、细菌性痢疾病例的访视和个案调查进行质控抽查工作,并汇抽查表及时分析工作质量。
(4)每季度一次开展传染病漏报检查,平时不定期进行传报质量抽查,及时汇总书面分析材料。
(5)不定期组织专业人员对传染病门(急)诊、肠道、肝炎门诊、实验室等有关环节进行传染病防治现场督查。
(6)肠道、肝炎门诊规范开设率100%,门诊登记完整、规范。
(7)肝炎调查、处理、访视及时规范。
(8)肠道门诊监测:对重点对象腹泻病例采样率≥98%,且采样率占整个腹泻病人总数的15%以上,书写规范,无逻辑性错误;腹泻腹泻病人检索率≥15%。
(9)街道辖区内出现的急性丙肝、丁肝、戊肝、庚肝、甲肝患者填写个案调查表,并上报区疾控中心。要求个案调查报告处理率100%,调查处理规范、无继发病例,个案调查表无缺项、无逻辑性错误。
(10)门诊监测:要求对小PT患者进行病例诊断,不缺项,书写规范,无逻辑性错误。
(11)对细菌性痢疾重点职业患者要求个案调查报告处理率100%,调查处理规范、无继发病例,个案调查表无缺项、无逻辑性错误。
(12)查门诊日志,并与档案资料核对,有无漏报。
(三)学校卫生
1.基本范围
(1)建立辖区内学校基础卫生档案(包括特殊学校),保持资料完整、正确和连续性。
(2)每月一次的学校卫生老师业务知识培训。要签到、发放培训资料、拍照片。
(3)定期开展对中小学校学生健康检查;开展贫血、粪检三年一循环的工作;督促学校做好学生因病缺课监测、伤害登记工作。
(4)配合主题开展健康宣教工作。如4月25日“世界疟疾日”、5月31日“世界无烟日”、6月1日“爱牙日”、6月6日“爱眼日”等宣传活动,
(5)加强学校传染病管理工作。①对于学校发生的传染病事件做好现场指导、消毒、追踪调查、上报,直至结案。认真指导并督促学校做好日常卫生消毒防治工作,加强学校晨检,并指导学校开展各种形式的健康宣教。督促学校做好疫情登记、协助疾控做好传染病的疫点处理。配合区疾控做好突发性公共卫生的处理工作。②做好凭计划免疫接种证入学的指导和督促工作及按时对学生做好其他免疫接种等工作。③配合卫生监督所做好学校饮水卫生监督工作。
2.学校卫生绩效考核
(1)基础卫生档案资料完整率100%。
(2)建立学生体检健康卡。
(3)完成监督检查频率并有完整的监督检查记录。
(4)报表上报及时率,准确率100%。
(四)病媒生物防治
1.基本范围
(1)虫情监测。①鼠情监测:每月中旬在指定的场所放置鼠夹350只。在春、秋季突击性灭鼠活动中配合爱卫办开展工作。②蟑螂监测:每月中旬用粘蟑纸对指定的场所进行统一测定,晚放晨收。由专业人员分类计数上报。③蚊虫监测:(3~11月)人工小时法,在太阳落山后1小时用电动吸蚊器定时、定点、定人测。④蝇类监测:(3~11月)天幕捕蝇笼,早上9点放、下午4点收,定时、定点、定人(雨天延后)。⑤蚊、蝇幼虫孳生监测(3~11月)。⑥越冬蚊与早春第一代新生蚊监测(12月~次年2月)。
(2)街道除害保洁服务所的技术指导。①对服务所有上岗证的人员进行业务培训。②对服务所使用的药物进行抽查,是否符合相关规定。③对服务站自配的药物进行技术指导。
(3)资料的整理。①做好基础资料的整理工作,虫情监测资料由专业人员及时整理汇总。②配合疾控完成专题调查工作及做好突发性事件的调查处理及相关工作。
2.病媒生物防治绩效考核
(1)虫情监测:数据要真实、连续、完整。四害工作要达国家或地方标准。
(2)对街道除害保洁站的技术指导要到位,有药物使用、配置情况记录。
(3)资料整理齐全,及时汇总,有专项调查小结。
(五)结核病防治
1.基本范围
(1)疫情管理。建立结核病登记、报告制度,发现对象及时上报、落实。外来流动人员中常住本区的肺结核病人的管理要求同本区户籍结核病人。
(2)病例发现。①健全、完善因症就诊发现工作,门诊对有疑似的病人进行登记,即报给防保科专职人员,接到报告,首先要确认病人的信息是否正确,同时向病人做好宣教工作,如政府减免政策、结核病防治相关知识、坚持治疗的重要性等,然后网络直报疾控结核病管理条线。②放射科做好可疑症状对象的检查登记。③每月(季)做好资料的汇总:异影的落实等。
(3)对病人的督导管理。①在病人确诊3个工作日内,与病人签协议书,病人保证按医嘱按时服药及完成整个疗程必需的检查。②随访:在疗程的前两个月内,每个月随访两次。第3个月开始每月随访一次,直至病人治愈。③规范填写家庭督导卡,新登记病人门诊尿测疗程内不少于3次。
(4)落实减免治疗政策。按照《上海市菌阳肺结核政府减免治疗办法实施细则》、《上海市菌阴肺结核政府减免治疗办法实施细则》要求,落实肺结核病人减免治疗工作,收集病人的有关资料,仔细计算有关减免费用,待上级部门确认后再把予以报销的费用发放给病人。对于外来流动人口,肺结核全球基金项目办还要给病人发放6个月的交通费和营养费,条线人员负责每个月把这些费用从财务科领出来发放到每个病人。并做好专册登记。
(5)健康教育。①组织开展“3.24”结核病防治宣传日活动,有计划、有总结,有文字、图片等记录,并及时汇总上报。②做好结核病病人及家属的宣教,深入社区开展结核病健康宣教活动,发放有关宣传资料。
(6)业务培训。有计划地开展院内医务人员结核病防治知识的培训,条线人员经过业务培训后方可上岗。
2.结核病防治绩效考核
(1)疫情管理。①疑似、确诊病人报告率100%,报告病人落实(核实)率>99%,网络直报率100%。②“上海市结核病人登记管理卡”填报规范、及时、准确、完整,卡面准确、完整、及时率≥95%,现患病人死卡率<3%。③建立外来流动人口结核病疫情登记簿,落实外来流动人口疑似、确诊结核病人的随访追踪,报告病人核实率≥95%。
(2)督导工作。①全面推行DOTS,严格按照家庭督导要求执行。②新登记病人管理覆盖率100%,菌阳病人家督覆盖率>95%,菌阴病人家督覆盖率>90%,规则服药率>95%。③要求落实肺结核可疑症状者的筛查,做好肺部X线异影患者的登记、随访,做到异影落实率>99%。
(3)健康教育。积极开展结核病防治知识宣传,社区宣传活动覆盖率达到100%,督促病人按期复诊查痰,及时了解药物不良反应。
(六)性病防治
(1)疫情管理人员持证上岗,持证率100%,复训率100%;组织本院医务人员艾滋病性病知识培训,培训率100%。
(2)建立职业暴露登记制度,并及时报告。
(3)组织开展辖区“12.1世界艾滋病日”宣传活动,要求有工作小结,影像资料,并及时上报。
(4)全面开展辖区高危人群的干预工作,每月一次。
(七)寄生虫病防治工作
(1)依据《传染病防治法》和网络直报要求开展疫情报告和自查管理。
(2)完成迁入定居“三病”检疫工作,要求登记完整,编号正确唯一,玻片+滤纸。
(3)对“三热”对象进行血检疟原虫工作。
(4)对流动人员“三病”检疫对象登记册和体检表登记完整,完整率100%,符合率100%。
(5)开展社区寄生虫防治知识的培训。
(八)精神病人管理工作
1.人员配备和专业能力
(1)有专职、兼职精防医生。
(2)掌握年度专业培训的业务知识和社区精神病防治康复管理的知识。
2.专科门诊工作
(1)有精神科固定诊所并挂牌,固定门诊日期,每周不少于一天。
(2)门诊卡做到一人一卡,有专人保管,有专用的门诊卡档案柜,每次门诊做好登记,并与季报数一致。
(3)门诊质量,病史书写规范、用药合理、服氯氮平验血。
(4)免费服药工作开展正常,资料登记与网上传报及时准确。
3.访视工作
(1)按规定的类别要求访视(拒访除外),并做好记录。
(2)重点病人月报表于次月5日前网上传报。
(3)访视记录与病人实际情况相符,无虚假记录。
4.初诊回单落实情况
(1)根据区精卫中心初诊病人回单要求实地落实,完整填写回单的全部内容并网上上报。
(2)回单落实时间为本中心发出电子邮件后10天。①要求认真出席每一次例会及参加规定的专业培训。②肇事肇祸控制,不发生因监护措施未落实及处置措施不当而发生的重大肇事肇祸事件。③指导开展社区康复。④电脑化管理:要求熟练掌握社区精神病康复系统三级联网电脑操作技术。具备专机及上网设施,各类网络信息查收、处理及时,按时网络传报各类数据。
5.季报登记工作质量
(1)根据季报质量要求按时、准确完成全年4次季报。
(2)做好全年初发病、新发现、迁入、迁出、死亡、失踪、肇事肇祸等各类登记作为电脑底稿。
6.精神卫生宣传工作
(1)开展多种形式精神卫生宣传,如黑板报、版面、墙报宣传栏、横幅等,每季一次,按季度上报宣传资料提供照片依据。
(2)每年4月7日世界卫生日围绕宣传主题进行宣传。
(九)慢性病管理
1.高血压防治管理
(1)根据《上海市社区高血压防治工作指南》建立高血压患者管理卡:在社区高血压管理中,对新发现的高血压患者建立高血压管理卡。首先看此患者是否经常在一级医院就诊,然后给患者的血压分级[一级(140~159/90~99mmHg)、二级(160~179/100~109 mmHg)、三级≥180/110 mmHg]、再结合危险因素及并存的临床情况分层(低、中、高、很高危层)、确定组别(一组、二组、三组、一般组),最后根据所属组别分别随访:
一组:1个月随访一次;
二组:3个月随访一次;
三组:6个月随访一次;
一般组:1年随访一次。
社区血压监测人员应根据随访要求将随访内容准确填写在管理卡上,并及时将随访信息录入计算机软件;在随访的同时做好健康宣教工作。
(2)一级医院开展35岁以上病人首诊测压制度,并在医院有告知病员书或醒目标志,实行首诊医生负责制;对血压高值者进行登记,电脑自动生成数据,经确诊者须纳入社区高血压分级管理。
(3)定期进行形式多样的宣传,特别是针对高危人群的宣教。
2.高血压管理绩效考核
(1)35岁首诊测压工作要求:一级医院于每季度第1个月15日前上报上一季度《一级医院35岁以上病人首诊测压工作季报表》即质控表,内容完整准确,测压率>95%。
(2)家庭医生服务中心在以往高血压管理基础上开展高血压分级管理工作,高血压监测随访记录完整,分级管理规范,并完成年报表。
(3)每月按时完成本社区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死亡报表和调查工作。
(4)对监测点上现患病人数、新发病人数、死亡人数要有准确记录。
(5)对社区居民开展高血压病普查,所获结果可计算患病率。
(6)按户基线调查要进行10%质量抽查,合格率95%以上,将资料有效输入电脑,管理卡与电脑录入的数据一致。
(7)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心、脑血管病防治工作,进行多样的宣传,使心、脑血管病的死亡率和发病率得以降低。①社区示范点高血压建卡率≥40%;高血压患者管理覆盖率>18%(注:高血压患病率按17.65%计算),控制率>40%,随访率≥95%,管理率>60%。②有分管心、脑血管防治工作的医务工作者。③高血压高危人群血压监测率≥80%。④一级医院是否参与社区居民高血压自我管理。
3.糖尿病防治管理
根据《上海市糖尿病防治工作指南》要求建立糖尿病管理卡:在社区糖尿病管理中,对新发现的糖尿病患者建立糖尿病管理卡。患者在纳入管理的第1年,根据首次血糖测量值进行定组,血糖水平为“较差”者(静脉血浆餐前血糖>7mmol/L、餐后>10mmol/L)参照一组管理;血糖水平为“理想”(静脉血浆餐前血糖≤7mmol/L、餐后≤10mmol/L)和“一般”(静脉血浆餐前血糖4.4~6.1mmol/L、餐后血糖4.4~8mmol/L)者参照二组管理;葡萄糖耐量减低(IGT)和和空腹血糖受损(IFG)的患者纳入三组管理。最后根据所属组别分别随访。一组:1个月随访一次;二组:3个月随访一次;三组:6个月随访一次。社区糖尿病管理人员应根据随访要求将随访内容准确填写在糖尿病随访记录单上,并及时将随访信息录入计算机软件。在随访的同时做好健康宣教工作。
4.糖尿病绩效考核
(1)每月按时完成糖尿病的随访及软件录入工作,并按要求送疾控中心进行质控。
(2)按时完成每季度的糖尿病门诊患者的登记表及季度报表、年报表的上报工作。
(3)按疾病控制中心计划要求完成本年度各项任务。
(4)本辖区糖尿病病人管理率85%,规范管理率45%,血糖控制率35%。
(5)一级医院是否开展糖尿病高危人群(IGT、IFG)的筛查、登记管理工作,并负责软件录入和随访管理。
(6)本辖区糖尿病高危人群、糖尿病病人重复报告率<3%。
(7)电脑录入数据与管理卡数据一致。
5.肿瘤
恶性肿瘤访视主要包括对新发现的肿瘤患者进行核实、更正诊断,补充相关信息,并进行必要的康复指导;对历年存活的肿瘤患者进行规范管理;及时准确收集区域内恶性肿瘤发病和死亡信息。
(1)初访。社区医生本月收到报告卡后对新发生的恶性肿瘤病例进行初次访视、核实户口、诊断,对报告卡提供的信息及时进行补充、更正;了解新发病例的发病、就诊和治疗情况,并给予合理的康复及规范治疗指导。
访视内容:①患者基本情况:姓名、性别、出生年月、身高、体重、既往史、家属史、工种、户口地址、居住地址等。②病程情况:发病日期、首诊日期、确诊日期和医院、确诊依据、治疗日期和医院及项目。③疾病情况、疾病诊断全称、组织细胞类型、病理分期。④患者目前情况:目前进行的治疗项目、生活质量评分(卡劳夫斯基评分)。
初访时限:每月及时完成上月收到的所有报告卡的初访核实工作。
初访形式:初访应尽可能的以上门,通过与患者(家属)面对面的交流,了解患者情况,传播康复治疗知识,体现社区医院医疗、预防等六位一体功能。
(2)随访。复访是社区医师对户口为本辖区的癌症患者进行分级随访、规范管理;了解患者目前的病情、治疗情况,指导规范治疗和日常生活起居,对晚期肿瘤患者提供必要的医护照顾。
随访内容:①患者目前情况:肿瘤有无转移、生活质量评分。②患者目前医疗照顾需求:目前进行的治疗项目、晚期患者医护照顾的需求。
复访间隔:依据卡氏生活质量评分的结果确定时间间隔,卡氏评分80分以上者,至少12个月随访一次;50分以上者至少6个月随访一次;50分以下至少1个月随访一次;卡氏评分必须是整数
质控与评价:①每月及时完成访视任务。②了解疾病全程,要求信息真实、可靠、准确。③了解患者治疗需求状况,给予合适的指导和宣传(保密)。④对肿瘤病人复访要求:内容真实、准确,规范指导,杜绝出现“逻辑错误”。
(3)访视工作指标。①及时率≥95﹪。②失访率≤5﹪。③死补准确率>95%、及时率>90﹪。④有年度发病及死亡人数统计资料,对现患癌症病人的管理率达90%以上。⑤现患率、肿瘤病人随访建卡率达100%,项目填写完整正确,准确率达到95%以上。⑥定期开展防癌教育(黑板报、咨询、讲座等),相关临床医师的(指南、规范)培训率>80%。⑦对“四癌”高危人群社区定期随访,复查率≥40%。⑧高危人群初访访视率为100%,报告随访表、调查表填写合格率>95%,数据录入准确率>95%。
6.牙病防治
(1)做好辖区内幼、小、预备年级5~12岁学生两年一循环的龋齿检查及防治工作。做好辖区内居民的龋齿预防及防治的宣教工作。做好辖区内居民口腔卫生健康教育、应知应会培训工作。
(2)配合“六一”节、“9.20”全国爱牙日等活动,做好辖区内学校、居民包括老人、孕妇等口腔卫生健康教育的宣传培训工作。
(3)准时上交牙防各项报表及相关资料,配合疾病控制中心布置的突击性工作。
(十)职业卫生
1.建立职业危害单位的花名册
记载各企业的主要职业危害因素、接触有害有毒人数等;督促职业危害单位开展职业危害申报和健康体检,并有相关记录;收集报告当地企业职业危害发生情况,并有记录;完成监督检查频率并有完整的监督检查记录;建立职业病报告制度,加强职业病管理,完成网络直报;每季度抽查内科、外科、眼科、五官科、皮肤科等科室门诊登记或病史,各不少于10份,并检查以上各科职业病报告制度执行情况,做好详细的书面记录。
2.环境卫生
(1)了解社区居民饮用水供给基本情况和社区饮用水水源类型、取水方式等。
(2)建立社区居民饮用水源台账,登记率达100%。
(3)建立社区供水单位卫生档案,建档率100%。
(4)协助疾控中心规范水样采集、保存、运输,确保样品的代表性和真实性。
(十一)死因调查统计
掌握辖区内死亡人口的基础资料,对辖区内、辖区外死亡病例进行死因调查,每月收集整理并及时上报;查死亡登记册,必填项目填写完整率>95%,《居民死亡医学证明书》个案报告卡填写完整,符合逻辑,报告及时率>95%,漏报率<5%。
(十二)消毒工作
1.计划、总结、报表、资料整理归档
工作计划、总结翔实;报表准确、上报及时;消毒工作相应业务资料规范整理归档。
2.传染病病家消毒
完成率95%,24小时及时率90%,认真、如实、正确填写消毒工作记录。
3.托幼、学校内传染病消毒指导
对辖区内托幼、学校中发生的传染病病例要求接报后24小时内上门进行消毒指导,并留存书面资料。托幼机构日常消毒业务指导:对辖区内托幼机构开展日常消毒工作的培训及指导检查,书面资料留查。
4.消毒效果监测
配合区疾控完成本单位及辖区内托幼机构消毒效果监测。
5.其他
配合区疾控完成各类专题调查和监测工作、完成突发事件处置等工作。
(十三)放射工作
放射单位建档率100%;建立放射工作人员健康档案,放射工作人员健康档案建档率100%;认真开展放射工作人员“外照射”个人计量监测工作,个人计量超标的单位应配合区疾控进行调查处理;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有序开展,提高居民放射卫生方面知识。
(十四)伤害防制工作
院内有伤害防制条线人员和分管领导。
(十五)眼防
1.70岁以上老人视力建卡
(1)70岁以上老人建卡率95%以上。
(2)<0.1一年复查一次。0.1~≤0.3两年复查一次
(3)0.3和0.3以上5年复查一次
(4)建立低视力患者的登记档案,明确诊断及治疗情况,对低视力的白内障患者要求每年复查。
2.低视力登记及报盲制度
(1)做好现有盲人的登记,区分可治与不可治。对新发盲人进行原发病记录。
(2)眼科门诊做好低视力及盲人登记册,无漏项,筛查出各年龄的盲人并建卡。半年一次报盲,对低视力患者进行转诊登记工作。
(3)对盲人一年随访一次,白内障术后3月以上必须进行一次以上随访并建卡记录,做好有无糖尿病史的调查统计。
(4)对干预人群的低视力患者劝导及时配戴矫正眼镜。
3.出血性结膜炎
(1)门诊做好结膜炎的登记记录。对出血性结膜炎做好疫情报告登记并及时上网,月报及时上报。
(2)做好学校、公共场所急性结膜炎预防知识的宣传及家庭隔离措施的宣传。
4.健康教育
(1)组织好6月6日全国爱眼日宣传教育活动,制定爱眼日计划,小结及宣传汇总及时上报。(照片留底)
(2)每季度出一期有关眼病防治方面的黑板报。
(3)做好中小学校的眼保健知识普及教育及知识测试,防盲知晓率达到80%。
二、医疗
1.服务质量
(1)医疗制度、政策上墙公布,宣传资料入户,做好政策宣传、问题解答。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等核心制度齐全,及时更新。有明确的岗位设置及岗位职责,员工熟知其工作职责并严格执行。无违反合作医疗政策的情况发生。
(2)充分利用健康体检、临床诊疗、无偿献血、婚前检查、职业体检、重点人群服务等体检资料,结合主动上门服务,及时将资料记录在健康档案中,以户为单位,逐步为社区居民形成动态的健康档案,居民健康档案建档率达70%以上。对健康档案提示的健康问题和行为危险因素,开展上门随访服务(包括疾病防治、康复保健、健康教育、心理咨询和计划生育技术指导等内容),实行针对性的健康教育干预措施,重点是不合理的饮食起居方式、生活卫生习惯等;及时汇总上报随访和干预情况并记入健康档案。每户每年免费上门服务4次,超过4次的,可根据居民健康需求和自愿原则签订健康服务合同或根据现有收费标准,提供上门服务。
(3)认真组织参加“三基”培训和考试。制定院内业务学习工作计划。纳入统计口径的中级人员每年学分,家庭医生服务专业技术人员到县级以上医院参加累计不少于2个月的业务知识和技能培训。至少60%的从事临床工作的医师完成省级卫生行政部门认可的全科医师岗位培训或规范化培训。80%的护士和预防保健人员接受过区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举办的全科医学基本概念或基础知识培训。家庭医生服务中心(站)的所有负责人接受过为期至少1周的市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举办或认可的家庭医生服务政策管理与业务技术培训。
(4)加强急救能力建设,提高抢救成功率。急诊科(室)医护人员应经过急诊专业培训,至少配备一名主治以上职称医师负责业务技术把关。急救药品齐全,无过期,摆放位置固定,专人保管。急救常规抢救方案上墙,做好应急抢救措施,病情危重紧急的,应及时转诊。具备开展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能力,治疗措施到位,护理操作规范,能为居民提供连续性的医疗服务。
(5)《医疗事故争议登记制度》、《医疗安全报告制度》、《医疗事件(争议)处理制度》、《医疗事故防范措施》等各项制度齐全。医疗安全防范得当,无医疗事故。
(6)《影像科质量管理制度》、《检验科管理》、《药品管理》、《病历质量管理》、《院感管理》、《护理管理》等制度齐全。严格执行医护技术操作常规,落实消毒隔离制度,建立消毒及医护差错登记制度,执行一次性医疗废弃物处理规定,记录完整。
(7)合理转诊和便民服务,提供上门医疗服务,建立家庭病房,开展家庭康复指导、家庭护理,记录及时完整。根据居民需求开展临终关怀服务。对社区居民提供24小时应诊服务,并具备院前急救能力;保持通讯畅通,急救病人在8分钟内得到急救医疗服务;急诊登记及时。接受卫生服务站转诊来的病人;与上级医院建立经常性业务关系;建立转诊制度,签订双向转诊协议,保持渠道通畅,记录完整。
(8)医护人员熟悉门急诊知识,能提供及时、便捷、有效的医疗救助,工作有记录。医护文书书写规范,(门诊病历、门诊处方、输液观察记录)书写合格率100%,处方合格率100%。
2.服务效果
(1)家庭医生服务基础。全科团队数,全科医生数,社区诊断资料利用率,当年取得卫生部级的全科医师资格数,签约家庭户数,健康档案累计数,当年健康档案更新数,当年局级以上科研课题数,当年撰写并发表论文数,当年区级以上科技成果奖。
(2)医疗数量。普通门诊人次数、出诊人次数、转诊人次数,住院服务床日数(包括残疾人康复)、出院人次,家庭病床服务床日数和手术服务人次数(仅限于已开展此类手术服务)等。
3.运行效率
合理使用医保费用,医保门诊次均费,医保门诊复诊率,医保住院次均费,医保住院日均费,药品占比,检查占比,治疗占比。家庭医生服务机构利用率、社区门诊总人次数占地区所有门诊总人次数变化率、职工年人均门诊人次数、家庭医生服务机构公共卫生服务量与基本医疗服务量比、家庭医生费用流向。居民卫生常识知晓率。
4.综合满意度
在患者满意度方面选取投诉、纠纷次数和综合满意度等。从社会满意度、门诊病人满意度、出院病人满意度三方面来考核。
5.实事创新项目
“一门式”计生服务室,优化门诊流程,区域卫生服务信息共享,中医药进社区能运用适宜中医药及针灸、推拿、火罐、刮痧、熏洗、穴位注射等技术开展中医服务(至少有5种)。掌握常用的中草药验方10个以上,有适宜的中医治疗器具。三、二级支援一级医院,其他自选改革创新项目。
三、保健
(一)儿童保健
儿童保健是一门兼具预防医学与临床医学特色的医学学科,以保护和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为目标,通过研究儿童的生长发育和健康的规律及其影响因素,依据促进健康、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对儿童群体或个体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提高儿童生命质量,减少发病和降低死亡率。儿童保健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适应医学向生物-心理-社会模式转变的医学科学,融专业性、技术性、行政性、管理性、科研于一体,涉及儿童躯体保健、心理行为保健及社区保健,以及相关的方法学、管理学等,已经逐渐形成一门独立的学科,并已被国家教育部正式列为妇幼卫生专业的主干学科。
1.门诊工作内容
(1)0~6岁儿童系统保健管理工作。①监测0~6岁儿童个体生长发育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和主要常见病、多发病,并给予健康指导和咨询。②了解和掌握辖区内0~6岁儿童的喂养状况和生长发育水平。③分析掌握辖区内0~6岁儿童的主要健康问题及其主要影响因素,及时采取干预措施。
(2)新生儿疾病筛查阳性召回管理工作。社区接到新生儿疾病筛查阳性召回通知单,于1月内完成上门家访,家访中发放《筛查阳性儿童随访通知单》,请家长在回执联上签名,家长拒绝签名者,由2名家访人员共同签名确认。签名回执及时寄回上海市出生缺陷办公室保管。对于经催访后同意来随访而实际没有来的家长,筛查中心仍通过每季度《新生儿疾病筛查随访督促表》继续催访,家庭医生服务中心继续上门督促,直至有2次的上门结果(回执)。
(3)“出生缺陷和残疾儿童报告和管理”工作制度。个案上报及时率和完整率≥90%、个案上报漏报率<2%、质量调查表填写及时率和正确率≥90%.
(4)危重新生儿抢救转运上报工作。根据上海市卫生局文件浦东新区医疗机构发生危重新生儿抢救需转运,挂钩对口单位是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上海儿童医学中心,因此,新区医疗机构发生危重新生儿抢救需转运时,除了严格执行首诊负责制,积极对危重病儿抢救转运,同时应及时向区妇幼保健所报告,报告形式为电话传真。报告内容:日期、婴儿姓名、疾病诊断、转诊医疗机构、备注。区妇幼保健所做好协调、登记工作。
(5)5岁以下儿童死亡报告制度。一旦发现5岁以下儿童死亡病例,在24小时内上报区妇幼保健所。
(6)高危儿的保健管理工作。提高正确识别高危儿童的业务水平,及时转到区妇幼保健所儿保门诊,按上海市“高危儿童(低出生体重儿童)管理工作要求”进行管理,提高高危儿童的健康水平。
(7)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根据不同公共卫生事件,拟定不同应急预案,如儿童手足口病应急预案、禽流感应急预案等。一旦发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首先启动应急预案、联动相关部门全面开展应对工作。
2.托幼机构卫生保健管理
(1)分层管理。家庭医生服务中心对辖区内托幼园做好保健管理工作,加强保健、保育、营养工作的指导的检查。每年下托幼机构指导工作不少于4次,有业务记录,突出重点,提出问题,有落实措施,反馈结果。
(2)定期召开月会。根据不同季节和不同任务,每月召开托幼例会,有记录,突出重点。
(3)传染病管理工作。做好传染病的预警、检测和上报工作。控制传染病的暴发流行。确保托幼机构防病工作有效的落实。
(4)托幼机构安全工作。指导各托幼机构定期对园所的设施、设备进行检查;对存在问题解决的时间结点,对营养员、保育员的日常操作也必须定期进行抽查,并对抽查结果有定期的反馈,确保幼儿生活活动环节中的安全。
(5)加强晨间检查和全日观察工作。在幼儿来园晨间检查工作中,保证晨检各环节按要求认真落实,保证晨检工作的质量;全日观察中对幼儿异常情况的处理要做好认真的记录,进入观察室的孩子要有处理结果、进入时间、离开的时间和去向记录。
(6)幼儿营养工作。幼儿膳费使用情况要及时与财务进行沟通,为制订食谱提供依据,加强营养员操作过程中的管理;在不同环境温度中的食品放置的要求必须认真执行;有问题的食品一律及时处理,确保饮食安全。
(7)开展健康体检工作。①做好“六一”儿童体检工作:儿童血红蛋白普查、儿童体格检查和儿童尿常规检查,及时做好资料分析汇总。②做好五官保健工作:定期做好视力筛查,对不良视力幼儿及时转诊妇幼保健所眼科门诊,妇幼所负责落实矫治;做好听力筛查工作,对听力异常幼儿及时转出治疗,并做好随访工作。
3.信息管理工作
开展儿童保健信息网试点工作;建立信息报表核对制度。
4.健康教育工作
利用儿保门诊开展健康教育工作;利用托幼机构保健老师开展健康教育工作;积极配合市、区相关部门开展健康教育工作;结合各类卫生宣传日开展健康教育工作。
5.开展儿童保健相关科研工作
开展“婴儿视力筛查方法的研究”市级医院合作项目;协助上级相关部门开展各项科研工作。
(二)儿保绩效考核业务指标要求
1.儿保门诊规范化达标建设100%
2.儿童保健指标要求
(1)0~6岁儿童保健管理率≥95%,0~3岁系统管理符合率≥80%。
(2)6月母乳喂养率≥85%,6月纯母乳喂养率≥50%。
(3)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7‰,婴儿死亡率<5‰。
(4)9个月婴儿使用PA2听力筛查率≥95%,6个月婴儿视力筛查率≥95%。
(5)五病诊断符合率100%,五病复查复治符合率100%。
(6)6个月婴儿查HB率≥95%,6个月贫血率≤10%。
(7)12个月婴儿查HB率≥95%,12个月贫血率≤10%。
(8)满周岁婴儿DDST筛查率≥100%,高危儿9个月DDST筛查率≥95%。
(9)DDST筛查异常儿童随访率100%。
(10)低体重儿访视率100%,访视单上交及时率100%,4个月低体重儿初次验血率≥90%,低体重儿6个月平均月增重750克的增磅率≥60%,低体重儿3岁内系统管理符合率≥95%。
(11)0~3岁家长科学育儿知识宣教,知晓率≥95%。
(12)协助做好托幼机构工作人员体检工作,体检率100%。
(13)集体儿童定期体检率100%。
(14)出生缺陷和残疾儿童报告及时率100%。
(15)高危儿(低体重儿)转诊率100%(委托单位和特殊情况除外)。
3.各类报表准确、及时上报
(1)儿保工作年报表和残疾儿童情况年报表,10月10日上报(3+1方案)。
(2)儿保工作季报表,每季度第一个月10日之前上报上一季度报表。
(3)托幼机构传染病事故月报表和5岁以下儿童死亡月报表,当月25日前上报。
(4)“六一”儿童体检汇总表,6月底上报。
4.做好儿保基本资料的登记工作
(1)儿童出生登记。
(2)系统观察登记。
(3)儿童疾病随访矫治登记。
(4)出生死亡登记。
(5)散居及疾病统计。
(6)智测、视力、听力随访登记。
(7)低体重儿、高危儿和第二胎系统管理登记本。
(8)5岁以内儿童死亡登记本。
(9)疾病转诊登记本。
(10)父母学校、咨询、宣教登记本。
(11)托幼机构基本情况记录(3张表格)。
(12)托幼机构传染病、事故发生登记本。
(13)托幼机构月会签到记录和巡回登记本。
(三)集体儿童保健绩效指标
(1)定期召开托幼机构保健员月会,有会议记录。
(2)儿童入托体检率和保教人员体检率100%。
(四)散居儿童系统管理
1.儿保门诊有固定医师
能严格按照《上海市儿童保健门诊常规》开展工作,门诊设备齐全,体检测量准确,病史记录完整,诊断正确,用药合理。
2.0~6岁儿童系统保健管理率
(1)1岁以下儿童管理率≥80%。
(2)1~3岁儿童管理率≥70%。
(3)4~6岁儿童管理率≥90%。
3.相关资料完整、正确、上报及时
(五)妇女保健
1.掌握辖区内的孕产妇基本情况
2.孕产妇的管理
对本街道孕妇在孕12周前建立孕产妇保健卡并进行初查,发现高危孕妇要进行登记,并落实去医院诊治;在产妇出院后,妇幼人员要上门进行产后访视(一般二次),将孕妇卡填写完整、回收后上报妇幼所;开展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工作,并在门诊开展人体免疫缺陷病毒(HIV)检测;孕前保健与咨询,进一步完善《上海市妊娠梅毒防治实施方案》的管理网络。妊娠梅毒阳性者及时转入新区妇幼院,复诊阳性列入高危管理。
(1)妇女常见病查治。落实本辖区内妇女病普查重点疾病的随访,将筛查卡上的信息录入家庭健康档案管理,开展普查现场宣传,发放宣传资料等工作,并开展咨询工作。
(2)根据生殖健康的要求,在现有妇女保健服务的基础上,开展青春期保健、更年期保健及老年妇女保健等工作。
(3)孕妇学校规范化管理,加强对孕产妇的健康教育,提高自我保健意识。
3.考核指标
(1)外来孕产妇保健覆盖率≥50%。
(2)12孕周建册率≥85%。
(3)孕产妇系统管理率≥85%。
(4)妊娠梅毒筛查率100%。
(5)孕妇学校健康教育率≥98%。
(6)B超大畸形筛查转出率100%。
(7)高危孕妇管理率(专册登记,随访,妊娠结局)100%。
(8)母乳喂养率≥85%。
(9)青春期健康教育(配有教案,照片,签到等)≥200人。
(10)更年期健康教育(配有教案,照片,签到等)≥200人。
(11)更年期保健咨询点合格。
(12)平产分娩点知晓率≥80%。
(13)流动人口孕产妇健康教育率≥80%。
(14)HIV筛查率≥95%。
4.老年保健
掌握社区60岁以上人口动态数据,并根据具体情况建立动态健康档案,掌握社区60岁以上老年人的健康问题,为社区老年人提供保健服务,对社区60岁以上老年人定期进行健康检查。
四、康复
(一)社区康复
社区康复作为全面康复的一种重要形式和途径,在我国康复事业的发展中越发显示出其高度的可行性、有效性和经济适用性。社区康复在绩效考核中占一定的比重。社区康复主要有以下几个部分:
1.组建三级康复工作网络
以街道分管领导为组长,医疗机构、残联干部、社区主任为成员的残疾人康复工作领导小组,由康复主管医师、康复师和中医主治医师组成强有力的康复技术指导站,以三级医院为指导,二级医院为依托,充分利用社区资源,开展社区康复服务。
2.资料准备
健康知识普及到社区和残疾人手中、工作手册分发到各康复指导员。
3.人员培训
依托中心的力量,对基层康复院采取集中1~2周或灵活机动的方式进行培训,对患者家属采取两周一次集中的残疾护理及建议康复训练的讲课。
4.硬件建设
为了方便残疾人,康复站全部设立在一楼,并且专门为残疾人设置无障碍通道。同时根据家庭康复需求,帮助安装家庭康复器材,实施康复服务进家庭服务。
5.康复需求评估
通过社区诊断,进行社区概况及残疾人普查,查清社区内各类残疾人的数字、地区分布、致残原因、残疾程度、残疾人家庭及各种康复需求情况。重点对有康复训练需求的肢体残疾、弱智儿童、脑瘫儿童、需要心理疏导、康复训练指导的残疾人康复对象进行调查,并按需求分类造册。
6.康复评估与评价
成立康复评估小组,和家属或照料者一起对病人进行评估,确定康复问题,共同制订康复计划,由康复指导员定期进行康复训练,或指导患者进行自我训练,并定期进行康复效果的评价。
7.康复训练
按照康复训练“一对一”的原则,每一位被服务对象有一位康复指导员指导训练,每次保证45分钟的治疗时间。康复指导员对每次的治疗作详细的记录,观察患者的功能变化情况,若有问题需及时向上一级康复医师汇报。依照康复计划,本着因地制宜、因陋就简的原则,以康复科或家庭为基地,开展功能锻炼及日常生活能力训练。
8.及时总结
每3个月对康复工作进行一次总结,适时调整方案。在每年12月底由康复指导员对所有治疗数据进行统计,对工作进行总结并制定下一年度工作计划,向上一级康复网络以书面形式进行汇报。
(二)评价指标
(1)建立社区康复指导网,专职(兼职)人员落实。
(2)具有可康复的残疾人档案资料(包括康复计划、分布实施方案和评估记录)。
(3)康复面力争达到占可康复对象数的80%。
(4)掌握社区内需要进行康复治疗的患者情况,并进行综合管理。
(5)抽查评估残疾人康复效果。
五、健康教育
健康教育是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的传播卫生保健知识和技术,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自愿采纳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消除或减轻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预防疾病,促进健康,提高生命质量。
(一)社区健康教育的分类
社区健康教育的内容主要有以下三类:
1.一般性健康教育
帮助了解增强个人和人群健康的基本知识。
2.特殊健康教育内容
针对社区特殊人群常见的健康问题进行教育。
3.卫生管理法规的教育
了解法规,提高责任心和自觉性。
此外,我们需要注意的是,城市和农村健康教育的侧重点不同。
(二)健康教育的基本特征
1.健康教育分为三个过程
计划、实施、评价。健康教育基本手段:信息传播、行为干预、社区组织。健康教育的目的:消除健康危险因素,预防疾病,促进健康,提高生命质量。知、信、行三个字是表达健康教育内涵的“三字经”。
(1)健康教育的实质是一种干预措施。健康教育是运用教与学的理论,增加人们的健康知识,从而使人们自愿采取健康的生活方式、有效利用现有的卫生保健资源,最终达到改善人们健康状况,提高生活质量的目的。
(2)健康教育不同于其他教育,其实质是一个干预过程,目的是改变教育对象的不良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健康教育根据其教育对象可分为健康人群和亚健康人群(包括高危人群)健康教育。
(3)病人健康教育。如今人们不但要求医生会看病、会治病,而且要求医生会解释病情;不但要求看好病、治好病,而且希望得到保健知识,得到精神安慰和心理抚慰;不但有病时靠医生诊治,也希望无病时自己会预防、会保养。这就要求今天的医务工作者既要有妙手回春的技术,又要有防患未然的本领;既要有搞医学科研项目的技术,还要有会写科普文章,会传播保健知识的技巧,这就是新的医学模式(生物—心理—社会)对医务工作者的要求。健康教育已成为每位领导和医务工作者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
2.医务人员是实施健康教育的主体
由于医院健康教育的服务对象多,内容广泛,医院中各业务科室的诊疗护理业务不同,仅依靠少数专职健康教育人员难以完成繁重的健康教育任务。这就要求各业务部门将健康教育纳入科室工作范畴,使医护人员成为实施健康教育的主体,在全院上下形成较为完善的健康教育网络。
3.重点人群(包括高危人群)健康教育
社区重点人群的健康教育,是根据社区居民不同的年龄、性别、职业、患病等特点,将其划分成相应的重点人群,再根据不同人群的需要,有针对性地开展相应的健康教育活动。认真抓好社区重点人群的健康教育,是实现社区健康促进的有效途径。重点人群包括妇女、儿童、老年人、残疾人、高血压、糖尿病、老慢支等慢性病患者、传染病、艾滋病患者等。
(三)考核方法与要求
1.考核方法
听取汇报(简洁明了);查阅资料(反映平时工作情况);现场察看(宣传栏、控烟情况);问卷调查(医护人员、患者家属);个别访谈(医护人员、住院病人);随机询问(医护人员、就诊者、病人亲属)。
2.具体要求
(1)医院健康教育组织管理和网络。①组织机构模式。院级健康教育领导小组(主管院长)挂帅,指定一个科(室)为健康教育职能部门,设立1~2名相对固定的专兼职人员,各业务科室和各病区都有医护人员作为兼职健康教育联络员,形成自上而下的三级健康教育网络。②院级健康教育领导小组。一般由院长或分管院长任组长,健康教育职能科室和医务科、护理部等各有关业务部门的负责人组成。附有健康教育领导小组人员名单(姓名、性别、年龄、职务、学历、分工或职责)。如有调整人员要及时正式发文通知。其主要职能是领导、规划、组织、协调全院的健康教育工作,将医院健康教育纳入医院工作的议事日程和宏观管理轨道中。建立健全医院健康教育工作制度(工作职责、操作规程、工作档案、考核、评比及奖惩等)。将健康教育纳入年终检查评比的内容之一。
(2)健康教育职能科室。一般医院将健康教育列入医院办公室或预防保健科的工作范畴,设专职或兼职专业人员负责健康教育业务。主要职能是具体负责全院日常的健康教育工作。主要承担以下工作任务:①提出本院健康教育的年度和阶段性工作计划,并参与组织、实施。②负责本院各科室以及社区健康教育工作的业务技术指导,参与健康教育工作的检查、评比和组织协调。
(四)反应性评价
家庭医生服务反应性的构成:
1.对人的尊重方面
(1)尊严——隐私保护(一人一诊一室)。
(2)自主性——自己有权决定治疗方案。
(3)保密性——谈话的保密。
2.以病人为中心
(1)病人应得到及时治疗——地理位置、设备和时间。
(2)治疗过程病人应得到社会支持。
(3)基本环境设施应该舒适整洁。
(4)病人可以自主选择卫生机构和卫生服务提供者。
家庭医生服务反应性的测量:
(1)尊严——隐私保护(一人一诊一室)。
(2)自主性——自己有权决定治疗方案。
(3)保密性——谈话的保密。
(4)病人应得到及时治疗——地理位置、设备和时间。
(5)治疗过程病人应得到社会支持。
(6)基本环境设施应该舒适整洁。
(7)病人可以自主。
(五)信任度指标
1.你所感知的医疗质量的内容
(1)患者与医生的人际交流顺畅。
(2)医院的硬件环境是好的。
(3)医生的诊疗水平是好的。
(4)医院的管理水平是好的。
2.你认同下列描述的程度
(1)我对这家医院的总体上是满意的。
(2)我感觉来这家医院就诊是不错的。
(3)我对在医院接受的医疗服务很满意。
(4)我对已经尽最大努力所达到的治疗效果感觉满意。
3.你认同下列描述的程度
(1)我对医院医生们的技术能力是信任的。
(2)我对医院总体是信任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