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885年伦琴发现X线以来,起初主要是用于临床影像诊断。到20世纪初,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发展,X线机产生的X线的能量可以进一步提高,为治疗人体部分组织的病灶奠定了技术基础。到20世纪40—50年代,X线治疗机在临床上得到了较广泛的认可。
(一)基本结构
由于千伏级X线治疗机的作用是提供治疗用的X线,所以也不用配置影像增强器和相关的影像处理器件,除此之外,一台千伏级X线治疗机的基本结构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1.X线管 是千伏级X线治疗机的心脏,是产生X线的关键部件。它主要包括阴极(灯丝)和阳极(钨靶)两大部分(图1-3-14)。阴极由钨丝绕制而成,这些钨丝同时兼作灯丝。阳极由粗大的铜棒和钨靶组成,钨靶与灯丝相互对应。包绕阴极和阳极的是密封的玻璃层,俗称球管。球管内部要抽成真空,真空度为1×10-6~1×10-7托(Torr)。其目的一方面是为了避免烧坏灯丝,另一方面是避免电子在打靶前损失能量。当然,防止高压打火也是抽成真空的主要目的之一。
2.高低电压发生器 低压部分主要是灯丝变压器,电压可以调节,供给灯丝进行加热,以便形成“电子源”。高压部分可以产生几百千伏(kV)的直流高电电场。该电压一般是采用自耦变压器调节。高电压加在球管阳极,以便在钨靶和灯丝之间形成加速电场。
3.控制系统 是X线治疗机的控制中心,包括各种控制电路和控制台上的开关、调节旋钮和监视仪表,可以进行电源控制、电压和电流的调节、工作方式的选择等操作。
4.机械装置和辅助设备 一台千伏级X线治疗机,还必须具备比较完整的机械装置和相应的辅助设备。例如:支架、立柱、导轨、病人床及定位装置、显示装置和存储与输出装置等设备。
图1-3-14 X线管结构
另外,由于千伏级X线治疗机所产生的X线能谱比较复杂,其中的低能X线对治疗不但无益,反而会造成皮肤量过高,因此,每台X线治疗机都要根据不同的管电压配备适当材料、适当厚度的滤过板,用滤过之后的X线进行放射治疗。
(二)工作原理
千伏级X线治疗机的基本工作原理,见图1-3-15。
图1-3-15 千伏级X线治疗机工作原理
当给灯丝通电加热以后,就在阴极形成局部电子云团,它们就是等待发射的“电子源”。这时,如果在阳极与阴极之间施加正向高电压(管电压),就会在钨靶和灯丝之间形成正向强电场。在正向强电场的作用下,“电子源”就会向着钨靶高速运动,当电子撞击钨靶时,会产生用于治疗病灶的千伏级X线,这就是千伏级X线治疗机的基本工作原理。
由于电子打靶会产生大量的热损耗,因此,冷却散热也是X线治疗机得以正常工作的重要环节。一般浅层X线治疗机用风冷或水冷;中层和深层的要用油冷,并用水对油进行冷却。
根据工作原理不难理解,一般来说,在球管正极施加不同的管电压,就会产生不同能量的X线,放射物理学上,人们将千伏级的X线的能量称为X线的“质”。主观上认为,管电压越高,X线的质就越高,因为管电压高,管内电场强度就高,电子在真空加速电场内加速的能量就高,也就是X线的质就会提高。但从本质上来讲,X线的质是由不同波长的X线的分布情况来决定的,波长越短则X线的质越高。除了管电压之外,影响X线质的因素还很多,就两台X线治疗机来说,尽管它们的管电压相同(kV相等),但由于结构上的差异、球管管壁吸收的影响、过滤板材料及厚度的差异等因素的影响,所产生的X线的质就会不同。因此,对千伏级X线治疗机而言,不能用管电压来表示X线的质。临床上,一般是用“半价层(HVL)”来定义低能X线的射线质。半价层的概念与定义参见本篇第2章第二节。
一般120kV以下的浅层X线用铝表示半价层,120~400kV的中、深层X线用铜加铝表示半价层(HVL)。
临床适用的千伏级X线治疗机的类型,见表1-3-2。
表1-3-2 X线治疗机类型和适用范围
由表1-3-2可见,千伏级X线治疗机的管电压越高,适合治疗的病灶越深。但主要适合于人体表浅组织的病变,即使深层X线治疗机,也只适合治疗体表下较深的肿瘤或淋巴结肿瘤(一般是皮下2~5cm)。出于材料耐压、高压打火和安全等因素的考虑,限制了管电压的进一步提高,难以满足深部病灶的治疗需要。因此,千伏级X线治疗机的适应范围有限,趋于淘汰也就在所难免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