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BMB诊断必须紧密联系患者的临床表现,尤其是血象、骨髓象及肝、脾、淋巴结情况等。人的骨髓增生程度是变化的,不均一的。BMB取材范围有限,不一定能代表全身骨髓增生(尤其低增生性骨髓)的情况,如髂后上棘BMB不一定代表胸骨骨髓的情况,而外周血象却能反映全身血细胞的变化。
图1-3 骨髓增生情况与各种血液病的关系模式
2.从事BMB诊断的病理医师应具备一定的血液病临床知识,善于分析局部与整体的关系;血液病的诊断主要根据骨髓和外周血中细胞数量和形态特征变化。血液肿瘤细胞的异型性不如非血液性实体瘤者突出,甚至血液系统的良性细胞难与恶性细胞区别(例如巨幼细胞贫血的巨幼变的幼稚细胞与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巨幼样变的幼稚细胞、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小淋巴细胞与正常小淋巴细胞)。血液肿瘤的诊断首先依据相关细胞的数量有无异常,然后才是其形态有无异常,或异常细胞的数量与异常的形态同等重要。
3.BMB标本应足够长(1.5~2.5cm,图1-4),<1cm的BMB标本视为不合格。因BMB标本越长(不宜太粗),观察范围越大,越有代表性,病理诊断的可靠性就越大。对于骨髓增生性疾病或肿瘤性疾病应有“阳性病变可以诊断某病,阴性病变不能完全排除某病”的观念,尤其是多发性骨髓瘤、骨髓转移瘤等。
图1-4 骨髓活检长2.5cm(自文献1)
4.单纯BMB不能直接诊断非肿瘤性血液病或遗传性血液病(如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遗传性球形或椭圆形红细胞增多症等),必须结合其他检查诊断,但BMB可以排除某些疾病。
5.BMB病理诊断不应使用非独立性疾病或症状性的临床诊断术语,如“贫血”“全血细胞减少”“慢性淋巴细胞增殖性疾病”“营养性贫血”“脾功能亢进”等。
6.非肿瘤性血液病种类很多,BMB多无特征性形态改变。例如,溶血性贫血的病因不同,可由于免疫功能异常抗原抗体反应导致红细胞破坏(通过抗人球蛋白Coomb’s试验等诊断)、先天性红细胞膜异常(通过红细胞渗透脆性试验等诊断)、先天性红细胞酶的缺陷或异常、先天性血红蛋白结构异常(血红蛋白电泳检查等诊断)等,但溶血性疾病都具有红细胞破坏溶解、网织红细胞计数增多的特点,临床统称为增生性贫血。BMB除粒、红比例减低,中晚幼红细胞增多外,缺乏特征性改变,须结合实验室检查诊断。对于这类疾病来说,BMB的目的是为临床排除某些相关疾病作参考。
7.BMB缺乏特征性形态改变的疾病时,只作形态描述,结合临床要求酌情排除某些疾病,可提出“请结合临床诊断”或“请结合其他检查诊断”;当取材太少时可提示“仅见骨质,无法诊断,建议再取送检”等。活检报告不宜书写“骨髓取材不合格”“骨髓组织取材太少”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