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髓活检组织用重铬酸钾-升汞-甲醛(PCF)混合液固定,塑料包埋切片,苏木精-姬姆萨-伊红染色切片中造血细胞各系各阶段的细胞形态特点(石蜡切片HE染色很难明确区分各系各阶段细胞)如下。
(一)粒系细胞
由原始阶段至发育成熟阶段可分为:原粒细胞、早幼粒细胞、中幼粒细胞、晚幼粒细胞、杆状核粒细胞、分叶核粒细胞6个阶段。杆状核粒细胞和分叶核粒细胞为成熟粒细胞。由早幼粒细胞以下分化阶段又根据胞质颗粒特性不同分为:中性、嗜酸和嗜碱3个子系列。中性颗粒呈红色细沙状,嗜酸颗粒粗大呈橘红色,嗜碱细胞的胞质嗜碱颗粒在切片中不能识别。早幼以下阶段粒细胞胞质中的中性、嗜酸颗粒,在经重铬酸钾-升汞-甲醛(PCF)或B5固定液固定的骨髓活检苏木精-姬姆萨-伊红(HGE)染色切片中容易辨认。骨髓活检的HGE染色切片中不见嗜碱粒细胞。
1.原粒细胞(myeloblast) 胞体偏大,胞质少,嗜碱,无颗粒。核圆形或稍不整形,核膜稍厚,染色质稀少而浅淡,核仁小、1个或多个。正常骨髓组织中原粒细胞极少,幼稚粒细胞常沿骨小梁分布(图2-61)。
2.中性早幼粒细胞和嗜酸粒细胞 胞核椭圆形或类椭圆形,常见核仁,胞质分别含中性、嗜酸的颗粒细胞。须说明的是,本书虽按骨髓涂片标准分类,但是骨髓涂片只能见到嗜酸中幼粒细胞,而切片可见到胞核呈圆形,有单个或多个核仁,胞质含丰富嗜酸颗粒的幼稚嗜酸粒细胞。笔者认为此种幼稚嗜酸粒细胞应归入嗜酸早幼粒细胞。而且在慢性嗜酸粒细胞白血病骨髓活检切片中亦可见类似的嗜酸粒细胞,这与骨髓涂片不同。
3.中性中幼粒细胞和嗜酸粒细胞 胞核占胞体一半,可见核仁。胞质分别含中性、嗜酸颗粒。
4.中性晚幼粒细胞和嗜酸粒细胞 胞核更小,杆状核和分叶核中性粒细胞、嗜酸粒细胞形似骨穿或外周血涂片中的相应细胞,胞质中分别含有中性、嗜酸颗粒。
(二)红系细胞
原始阶段至发育成熟阶段分为原红细胞、早幼红细胞、中幼红细胞、晚幼红细胞、成熟红细胞5个阶段(图2-62)。由原红细胞至晚幼红细胞,胞体、胞核皆为圆形;胞质由少变多、由嗜碱渐变为嗜酸,皆无颗粒;胞核多居中。
1.原红细胞(erythrocytoblast) 胞体中等偏大,核染色质细致,核仁1~3个,胞质嗜碱(蓝色)、量少。
2.早幼红细胞 核染色质凝集、深浅不一,核仁不明显。胞质稍多,弱嗜碱。
3.中幼红细胞 胞核比原红细胞小,染色质粗块状,无核仁。胞质增多,均一嗜酸(粉红)。
4.晚幼红细胞 胞核比中幼红细胞者小,染色质凝集成“煤球样”。胞质丰富,均一嗜酸。晚幼红细胞的胞核脱出后变为成熟红细胞,脱出的胞核退化、消失。网织红细胞外形与成熟红细胞一致,只是胞质含有晚幼红细胞脱核后残留的染色质颗粒(网织红细胞须在涂片中用煤焦油蓝染色识别)。
(三)巨核系细胞
由原始阶段至发育成熟,胞体由小增大,胞质由少增多、由嗜碱变为嗜酸。胞核由圆形变为多分叶状,由染色质浅淡、核膜薄、核呈云朵样或气球样的幼稚巨核细胞变为染色质浓集的成熟巨核细胞。巨核细胞胞质逐渐脱落形成血小板,最终只剩下裸核(称为裸核巨核细胞)。
图2-61 粒系各阶段细胞(塑料包埋切片,HGE染色)
注:①原始粒细胞;②早幼粒细胞;③中性中幼粒细胞;④中性晚幼粒细胞;⑤中性杆状核粒细胞;⑥嗜酸中幼粒细胞;⑦嗜酸晚幼粒细胞;⑧嗜酸杆状粒细胞
图2-62 红系各阶段细胞(骨髓活检塑料包埋切片,HGE染色)
注:①原红细胞;②早幼红细胞;③中幼红细胞;④晚幼红细胞;⑤嗜酸早幼粒细胞
1.原巨核细胞(megakaryoblast) 胞体小(一般比原粒细胞、原红细胞大),胞质少。胞核分叶少或圆形,染色浅,染色质细沙状、密集分布,核仁不易见,可见核分裂象。
2.幼(前)巨核细胞(promegakaryocyte) 胞核圆形或稍不规则(开始分叶)、云朵样或气球样,染色质细致、浅染,不见核仁,可见核分裂象。
3.成熟巨核细胞 胞体大小不等,胞质嗜酸。胞核分叶多少不等,染色质浓集,无核仁,不见核分裂象。发育正常的成熟巨核细胞为多核叶巨核细胞;发育不良的成熟巨核细胞胞体小、核分叶少,呈单个圆核或多个圆核巨核细胞,胞质嗜酸,丰富或较少。成熟巨核细胞最终成为裸核巨核细胞(图2-63)。依据胞核形态,巨核细胞可分为多核叶、多核性、单圆核、淋巴样小巨核、裸核和无核巨核细胞(与切面有关)6种。
图2-63 巨核系细胞(塑料包埋切片,HGE染色)
注:①幼(前)巨核细胞;②幼稚分叶核巨核细胞;③成熟多核叶巨核细胞;④裸巨核细胞;⑤单圆核巨核细胞
4.血小板 在HE染色的组织切片中呈粉红色细小颗粒,不易察觉。免疫组化染色呈CD41、CD61或CD42b阳性(DAB显色为棕褐色颗粒)分布于骨髓血管内、巨核细胞旁或间质中。
(四)单核系细胞
切片中单核系细胞胞质(HGE染色)不见颗粒,可与粒系细胞鉴别。
1.原始单核细胞(monoblast) 胞体中等大,胞质少、淡嗜碱。胞核圆形或类圆形,核膜薄,染色质细致、浅染,核仁小。
2.幼(前)单核细胞(promonocyte) 胞核有凹陷、切迹或呈肾形,核仁小。胞质丰富、浅染、无颗粒。
3.成熟单核细胞 胞质浅染、无颗粒。胞核形态变化多样,呈泡状或虫体样、生姜样,无核仁。进入组织后成为组织细胞,具有吞噬功能。
4.组织细胞 来自骨髓单核系细胞的成熟单核细胞,也可由间质干细胞分化形成。胞体中等偏大,胞质丰富、淡染,胞界不清。胞核形似单核细胞的胞核,吞噬异物后即成为巨噬细胞。
5.巨噬细胞 是吞噬了异物的组织细胞。胞体大,类圆形。胞核多偏位、浅染,圆形或类圆形。胞质丰富、淡染,可含吞噬的红细胞、粒细胞、血小板、含铁血黄素或核碎片等。
(五)B-淋巴系细胞
1.淋巴母细胞(原始淋巴细胞)(lymphoblast)胞核直径10μm左右(稍大于成熟淋巴细胞)。胞质少、弱嗜碱。胞核圆形,染色质细沙状,稍深染,核仁小或不明显。正常骨髓中罕见。
2.幼稚(前)淋巴细胞(prolymphocyte) 胞核直径7μm左右。胞质少,淡染;核圆形,染色质稍细,可有小核仁。
3.成熟小淋巴细胞 胞核直径6μm左右。胞质少,淡染。核圆形,染色质稍粗,无核仁。
其他转化的B淋巴细胞至少有如下5种,但一般不见于正常骨髓活检组织。
4.中心细胞(裂细胞) 胞核直径6(小裂细胞)~10μm(大裂细胞),形状不规则(酒瓶样、烧瓶样、多角形及弯曲的粗杆状等)。核膜清楚,立体感明显,有切迹或与核长轴平行的线形核沟,染色质稍细,不见核仁。胞质少,淡染。
5.中心母细胞(无裂细胞) 胞核直径10(小无裂细胞)~15μm(大无裂细胞)。核圆形或椭圆形、居中,核膜厚,染色质稍细致、浅染,核仁1至多个或无核仁,大中心母细胞的核仁贴近核膜。胞质嗜碱。
6.B-免疫母细胞 胞体直径>15μm。胞核圆形或椭圆形,居中或偏位。染色质粗块状,常凝集于核膜处,核膜厚。胞质丰富、嗜碱。
7.单核细胞样B细胞 胞体直径7μm左右。胞核呈裂核样、居中或偏位,染色质较细致,核仁不明显。胞质淡染、透明。
8.浆细胞样淋巴细胞 如同成熟小淋巴细胞大小。胞质少、嗜碱、无核旁空晕。核染色质粗块状,无核仁。
(六)浆细胞
胞体直径10μm左右,胞体圆形或椭圆形。胞质嗜碱、核旁呈现淡染区(空晕)。核偏位,无核仁,染色质粗块状、呈钟面或车辐状排列。肿瘤性浆细胞多失去上述特征。
(七)T-细胞
1.T-小淋巴细胞 与小B细胞大小类似。胞质少,淡染。核膜薄,染色质细致,无核仁。
2.T-曲核细胞 又称脑回样核小淋巴细胞。胞质少,淡染。核膜薄,染色质细致,呈现脑回样纡曲沟纹,无核仁。
3.T-免疫母细胞 形似B-免疫母细胞,一般较B-免疫母细胞小。核膜薄,染色质细致,单个核仁。胞质丰富、透明。
(八)NK细胞
胞体圆形或稍不整形,形似成熟小T淋巴细胞。染色质稍细,无核仁。胞质少。
(九)肥大细胞
苏木精-伊红染色切片中,肥大细胞形似组织细胞,胞质颗粒透明,光镜下不易识别。姬姆萨或甲苯胺蓝染色时,胞体不规则,有时呈长梭形或多角形(形态与其在组织中的位置有关),胞质充满紫红色粗颗粒(异染性),甚至遮盖胞核。胞核形态可圆形或不规则形,核仁不明显。
(十)脂肪细胞
胞体大而圆,胞质透明(含脂肪),胞膜细丝状。胞核偏向一侧以至边缘,呈窄月牙状。如无胞膜和胞核的圆形空白区为脂肪滴。骨髓活检组织切片中可检见血管(小动脉、毛细血管、血窦、毛细静脉和小静脉)和外周神经束。
(于明华 陈辉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