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骨髓脂肪细胞增多巨核细胞增多

骨髓脂肪细胞增多巨核细胞增多

时间:2023-06-2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真性红细胞增多症为克隆性多能干细胞疾病,特点为红细胞的产生不依赖于其生成的正常调节机制。多血期,血红蛋白明显增高,伴有白细胞及血小板增多。各种不同大小、不同形态巨核细胞均可见;多血期则骨髓增生极度活跃,以红系及巨核系细胞的增多更为显著。多达20%病例可见反应性淋巴细胞结节。

【概述】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polycythemia vera,PV)为克隆性多能干细胞疾病,特点为红细胞的产生不依赖于其生成的正常调节机制。>95%的病例具有蛋白酪氨酸激酶基因JAK2V617F的体细胞性获得性功能突变或其他功能类似的JAK2突变,导致骨髓中除红系外的粒系及巨核系细胞亦出现增殖,称为“全髓增殖”。外周血则以红细胞、血红蛋白增多为主要表现,亦可同时伴有白细胞和(或)血小板的增多。占血液病医院住院病例的0.8%。在欧美年发病率为(0.7~2.6)/106,在日本发病率很低,男:女为(1~2):1。中位年龄60岁,20岁以下罕见。

【分期】

分为3期:①多血前期,特点为交界性或轻度红细胞增多;②明确的多血期,红细胞的容量显著增大;③消耗期或多血后纤维化期(post-PV MF),出现骨髓衰竭的表现。

【临床特点】

好发于老年人,男性稍多见。临床表现多与红细胞容量增大有关,如头痛、眩晕、视觉障碍及感觉异常。少数有一过性静脉或动脉栓塞。皮肤、黏膜绛红色。多血期的患者70%脾大,40%肝大。

【实验室检查】

1.血象 多血前期,可仅有红细胞数量及血红蛋白水平的轻度增加,白细胞及血小板数量正常。多血期,血红蛋白明显增高,伴有白细胞及血小板增多。疾病晚期即消耗期或多血后纤维化期(post-PV MF),血红蛋白及红细胞容量可恢复正常甚至减低,外周血涂片可出现幼稚粒、红系细胞及泪滴样异型红细胞。

2.骨髓涂片 增生明显活跃或活跃,粒、红、巨核三系细胞增生,以红系及巨核系细胞增生更为显著(图6-15);晚期,由于骨髓纤维化可出现“干抽”。

3.其他 红细胞容量增加,血细胞比容(压积)增高,红细胞生成素(EPO)水平低于正常,内源性红系细胞集落(EEC)形成(即在不加EPO前提下,患者血或骨髓中单个核细胞进行体外培养可形成红细胞集落)。

4.遗传学 约20%的患者有细胞遗传学异常。常见的有+8、+9、del(20q)、del(13q)和del(9p);无Ph染色体或BCR-ABL1融合基因。最常见分子遗传学异常为JAK2V617F基因的体细胞性获得性功能突变,见于>95%的患者。

【骨髓病变特点】

多血前期的骨髓增生大多正常或较活跃,少数病例亦可增生低下。粒、红、巨核三系细胞均增生(图6-16),红系细胞增生不明显,比例大致正常。各种不同大小、不同形态巨核细胞均可见;多血期则骨髓增生极度活跃,以红系及巨核系细胞的增多更为显著。红系增生明显,灶性分布,各阶段可见,以中晚阶段为主,可见原早阶段红细胞簇(图6-17)。巨核细胞数量增多,呈松散的簇或靠近骨小梁分布,胞体大小不一,以成熟分叶核巨核细胞为主,但没有太大的巨核细胞。少数巨核细胞可有形态异常,如胞体小、分叶少或呈单圆核巨核细胞。笔者曾将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ET)、PV和CML骨髓中巨核细胞胞体大小用显微目镜测微尺测定,结果显示平均巨核细胞切面积,ET的最大(平均150μm2/个),PV的其次,而CML的最小。多数病例无明显的纤维增生。多达20%病例可见反应性淋巴细胞结节。95%以上病例可染铁缺乏。

消耗期或多血后纤维化期的骨髓中纤维组织明显增生,呈灶性或弥漫性分布,网状纤维增多(图6-18、图6-19)。骨髓增生程度较前减低。粒红系细胞的生成受抑,原、早阶段粒红系细胞轻度增多,簇状或散在分布。巨核细胞易见,成簇分布,可见染色质丰富、核深染及胞体小、分叶少的巨核细胞,特别是在纤维组织增生区域,常见裸核巨核细胞。骨硬化少见。若出现多灶性或片状分布的原始细胞,提示向AML的转化。

图6-15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多血期成熟红细胞成堆(骨髓涂片,Wright染色)

图6-16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粒、红、巨核三系均增生(塑料切片,HGE染色)

图6-17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多血期红系显著增生(塑料切片,HGE染色)

图6-18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多血后期)伴骨髓纤维化(塑料切片,HGE染色)

图6-19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多血后期)伴骨髓纤维化网状纤维(+++)(塑料切片,Gomori银染色)

【诊断】

同其他MPN相比,PV的组织学较缺乏特征性,特别是多血前期更不典型,表现在:①增生程度可正常甚至较低下,不结合血象很难想到这是一种MPN。②红系增生可不显著,表现为粒、红、巨核三系细胞均增生明显。即便多血期也可如此。③巨核细胞的形态多样,从小巨核细胞到大的分叶核巨核细胞均可见到,既不像CML那样以“侏儒”巨核细胞为主,也缺乏ET中典型的胞体巨大的多分叶核巨核细胞。因此PV的病理诊断有时会比较困难,需要结合临床其他检查才能确诊。对于血红蛋白增多不显著的患者,尚无其他证据(表6-4)时,对三系均增生显著的骨髓活检则考虑为骨髓增殖性肿瘤,无法分类(见本章第九节)更为适宜,细心随访观察,随后可能会出现典型PV表现。

表6-4 PV的诊断标准(WHO,2008年)

【鉴别诊断】

1.反应性红细胞增多 见于高原性红细胞增多症、先天性心脏病、慢性肺部疾患、某些肿瘤。依据PV外周血可同时伴有白细胞及血小板增多、EPO水平低、体外培养EEC形成、具有JAK2基因突变可与反应性红细胞增多鉴别。

2.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ET) PV与ET可有某些类似特点,均可同时出现血红蛋白及血小板增多,依据骨髓中主要增生的细胞系列,巨核细胞形态及实验室相关检查(如细胞培养、EPO测定)可以鉴别。

【预后】

病程缓慢,中位生存期>10年。多数病例死于栓塞或出血,但多达20%患者死于MDS或AML。

(刘恩彬 陈辉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