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骨髓中性中幼粒细胞偏高

骨髓中性中幼粒细胞偏高

时间:2023-06-2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由于各种病因导致的成人外周血白细胞计数持续低于4×109/L时,称白细胞减少症。若白细胞总数明显减少,低于2×109/L,中性粒细胞绝对值低于0.5×109/L,甚至消失者,称为粒细胞缺乏症。少数无症状,部分病人则反复发生口腔溃疡、肺部感染或泌尿系感染。周围血细胞及骨髓涂片检查均无特殊发现。但严重的粒细胞缺乏症也可整个切片不见分叶杆状核粒细胞。

【概述】

由于各种病因导致的成人外周血白细胞计数持续低于4×109/L时,称白细胞减少症(leukopenia)。儿童标准为10~12岁低于4.5×109/L,<10岁低于5.0×109/L。若白细胞总数明显减少,低于2×109/L,中性粒细胞绝对值低于0.5×109/L,甚至消失者,称为粒细胞缺乏症。

【临床特点】

1.症状与体征

(1)白细胞减少症:一般有头晕、乏力、四肢酸软、食欲减退、低热、失眠等非特异性症状。少数无症状,部分病人则反复发生口腔溃疡、肺部感染或泌尿系感染。

(2)粒细胞缺乏症:起病急,可突然畏寒或寒战,高热,头痛,关节痛,极度乏力,严重者可危及生命。体检因其病因不同,临床表现亦不同。

2.临床分型

(1)慢性特发性粒细胞减少症:系慢性粒细胞减少症中最常见的类型。以中青年女性较多见,无明确的特殊服药史及化学品接触史。临床无症状或有疲劳、低热、盗汗或失眠等。周围血细胞及骨髓涂片检查均无特殊发现。

(2)感染性粒细胞减少症:常见于病毒性感染性疾病,如病毒性肝炎、麻疹、流感、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等;细菌感染性疾病,如伤寒、副伤寒、布氏杆菌、粟粒型肺结核、重症金黄色葡萄球菌败血症;原虫以疟疾合并脾大者为多见。

(3)药物性粒细胞减少症:氯霉素、合霉素、磺胺、复方阿司匹林引起粒细胞减少的报道时常见到。

(4)放射线性粒细胞减少症:从事放射线工作或接触放射物质,可导致白细胞减少。

(5)获得性免疫性粒细胞减少症:结缔组织病及慢性活动性肝炎等可于血清中查到抗白细胞抗体。

(6)骨髓病性粒细胞减少症:淋巴瘤、多发性骨髓瘤、骨髓转移癌等部分患者可出现粒细胞减少。

(7)其他:如遗传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新生儿同种免疫性粒细胞减少症,周期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等。

【实验室检查】

1.血象 白细胞计数多在(2~4)×109/L,中性粒细胞绝对值减低。血红蛋白和血小板正常。

2.骨髓象 一般正常,典型患者呈粒系增生不良或成熟障碍。有的粒细胞有空泡、中毒颗粒及核固缩等退行性变。骨髓象除了解粒细胞增殖分化情况外,还可明确有无肿瘤细胞转移。

3.肾上腺素试验 皮下注射肾上腺素0.3mg,中性粒细胞从边缘池进入循环池,20~30min时中性粒细胞升高一般不超过(1.5~2.0)×109/L,若超过或增加1倍以上,提示粒细胞减少可能由边缘池粒细胞增多引起。

4.相关血清学检查 除外结缔组织病、肝炎、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及肿瘤等疾病引起的继发性白细胞减少。

5.淋巴细胞亚群检测 除外大颗粒淋巴细胞增多引起的粒细胞减少症。

【骨髓病变特点】

骨髓组织的形态缺乏特征性改变,因为外周血粒细胞减少或缺乏,往往骨髓组织中仍可见少量分叶核杆状核粒细胞(图13-1),各系各阶段的细胞比例无明显异常。可能大多数情况下与粒细胞在体内的分布异常有关。但严重的粒细胞缺乏症也可整个切片不见分叶杆状核粒细胞。

【诊断要点】

1.病史因素 ①年龄及家族史;②过去有无同类病史及规律性如何;③有无理化因素接触史、用药史。

2.临床特点 有助于病因诊断。

3.除外 可引起白细胞减少的全身性疾病。

4.实验室检查 如上述。

图13-1 粒细胞减少症,见几个杆状核粒细胞(石蜡切片,HE染色)

(王慧君 陈辉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