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海蓝组织细胞增生症(sea blue histiocytosis)是指增生的细胞用May-Giemsa染色胞质内含有被染成海蓝色物质(H-E染色染成棕黄色)的组织细胞,该物质是不溶于碳氢脂质性溶剂的蜡样物,它能被油红O及苏丹黑染色,PAS反应阳性。海蓝组织细胞增生症是一组异源性的疾病,分为遗传性和继发性两种。
继发性(获得性)病变,常见于白血病,特别是慢性粒细胞白血病。还可继发于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镰刀细胞贫血、Wolmans病、Niemann-Pick病、成人类似Niemann-Pick病的脂质沉着症、Batten病、高脂蛋白血病(特别是Ⅲ、Ⅳ、Ⅴ型)、儿童期慢性肉芽肿病、蜡样色素贮积病、家族性脂色素组织细胞病、进行性神经疾患的蜡样色素蓄积、Hurler综合征、Fabry病、类风湿关节炎、霍奇金病、蕈样真菌病、Takayasu动脉炎、肝炎、血卟啉症、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和淋巴瘤等。这些疾病均有原发病特征,易于区别。
遗传性海蓝细胞增生症:海蓝细胞由Moeschlin于1947年首先描述,1970年Silverstein提出海蓝组织细胞增生综合征的名称。本病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本病与尼曼-匹克病关系十分密切。男女发病率近似,发病年龄从1岁到83岁,确诊时平均年龄40岁。
【临床特点】
患者大部分有肝脾大,轻度血小板减少、出血及紫癜等症状。常有姐妹患同一种病,最小6岁,最大61岁,大部分患者的骨髓及肝脾中可见海蓝组织细胞增生,1/3患者的肺组织中可见海蓝组织细胞形成的阴影,一般病理经过良好。
【实验室检查】
骨髓涂片可见大量海蓝色胞质的组织细胞,胞体圆形或椭圆,直径20~60μm,细胞核多为一个,常偏位,多无核仁,胞质丰富,充满大小均一的海蓝色颗粒(图16-8),为蜡样物质。
图16-8 海蓝细胞增生症(骨髓涂片,Wright染色)
【骨髓病变特点】
骨髓中海蓝细胞常常呈大片状分布,也可散在分布。胞质空泡较普通泡沫细胞的空泡大。骨髓正常造血细胞常减少。与继发性海蓝组织细胞增生症和Niemann-Pick病的泡沫细胞十分相似,本病细胞的胞质为蓝色,后者胞质呈淡染或透明状。
【透射电镜】
胞质内包涵体形状不规则,直径1~5μm,由分层的向心性髓鞘样结构组成,每层间距约5nm。
【诊断要点】
淋巴结或脾脏如找到大量海蓝色、泡沫状胞质的组织细胞,结合临床病史明确诊断。
【鉴别诊断】
主要与继发性海蓝组织细胞增生症相区别:如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慢粒、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镰刀细胞贫血、缺铁性贫血、巨幼细胞性贫血及其他20多种可以出现海蓝组织细胞增多的疾病相区别。
【预后】
大约15%的患者死于肝硬化。本病为良性病程,在Silverstein的报道中9例患者中7例为良性病程,2例因肝衰竭死亡,7例中可见紫癜和出血,4例患者血小板减少。尽管肝功能异常的变化相对缓和,但是仍须仔细观察。
(李占琦 陈辉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