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过碘酸-雪夫(

过碘酸-雪夫(

时间:2023-06-2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放入1%过碘酸溶液中氧化20min(暗处),水冲、晾干。嗜酸粒细胞的颗粒呈阴性,颗粒周围呈阳性,部分嗜酸粒细胞在白血病时颗粒呈阳性。溶血性贫血的幼红细胞PAS染色部分为弱阳性。巨幼细胞性贫血大多数病例为阴性,但有少数病例可见弱阳性和中等强度阳性。

1.原理 过碘酸能将血细胞内含有乙二醇基的多糖类物质氧化产生双醛基,后者与雪夫染液中无色品红结合,产生粉红色化合物,定位于含多糖类物质的胞质中。阳性反应的强弱与细胞内乙二醇基的含量成正比。

2.操作步骤 涂片在95%乙醇中固定10min,晾干。放入1%过碘酸溶液中氧化20min(暗处),水冲、晾干。置于雪夫染液内37℃温箱作用45~60min。取出自来水冼5min,晾干。Maryer苏木精溶液复染1~5min,水洗,晾干后镜检。

3.结果判断 阳性结果为胞质内出现粉红色颗粒、珠状或块状,细胞核为蓝色。

4.阳性程度参考标准

(1)粒细胞的分级标准:(-)胞质无阳性物。(+)胞质为粉红色,颗粒不明显,有薄而透明的感觉或在胞质边缘有极少的深红颗粒。(++)胞质为红色,厚而不透明,有颗粒,但数目较少,或在胞质边缘有很深的颗粒。(+++)胞质为深红色,其中红色颗粒很多或糖原呈片状,颗粒虽然很密,但似有空隙,胞质很厚。(++++)胞质呈紫红色,颗粒极密,无空隙。

(2)有核红细胞的分级标准:(-)无阳性反应物。(+)胞质中有少数分散的红色细小颗粒或呈浅红色的物质。(++)胞质中有1~10个中等大小的红色颗粒或弥漫较多的细小颗粒。(+++)胞质中有11~20个中等大小红色粗颗粒或弥散很多的有一定空隙的深红色细小颗粒。(++++)胞质中红色颗粒极多,粗且致密,或呈紫红色。

(3)淋巴细胞的分级标准:(-)胞质内无粉红色的物质或颗粒。(+)胞质内有10个以下的中粗颗粒或弥漫的浅红色物质。(++)胞质内有10个以上中粗颗粒至许多颗粒组成一环冠,或有半圈粗颗粒,或有一个小珠或一个大块者。(+++)中粗颗粒组成两个环冠或由粗颗粒组成一个环冠或大块与珠组成半环。(++++)粗颗粒组成两个环,块、珠绕核成一环。

5.临床意义

(1)原始及幼稚淋巴细胞PAS染色阴性或阳性,阳性反应物为呈中粗颗粒、粗颗粒、珠状和块状围绕核周。

(2)原粒、早幼粒及中幼粒细胞呈阴性或弱阳性,阳性反应物多为细颗粒弥散状。多颗粒异常早幼粒细胞的PAS反应呈强阳性,阳性反应物为密集的细颗粒弥散状,胞质边缘及外浆处多分布粗大颗粒,部分病例胞质内易见柴束状结晶,少数病例在细颗粒弥散状基础上可见1~2个小珠。

(3)嗜碱粒细胞PAS部分为强阳性,阳性物多表现粗颗粒、珠状、块状。与幼稚淋巴细胞PAS较难鉴别。嗜酸粒细胞的颗粒呈阴性,颗粒周围呈阳性,部分嗜酸粒细胞在白血病时颗粒呈阳性。

(4)原始及幼单核细胞PAS染色较粒细胞强,阳性反应呈弥散分布的粉红色细颗粒、中粗颗粒,胞质边缘及伪足处颗粒明显粗大,少部分在此基础上可见小珠,少数呈裙边样反应。

(5)原始巨核细胞PAS呈阴性或阳性,部分表现为强阳性,阳性反应物为中粗颗粒、粗颗粒散在分布,部分可见小珠或块状。小巨核细胞呈细小颗粒弥散状,边缘处为粗颗粒及小珠。

(6)红细胞系统正常人为阴性。再生障碍性贫血多为阴性。红白血病及各类急性白血病的幼红细胞PAS多呈阳性反应,阳性率高,反应强。原、早红细胞为大粗颗粒、珠、块状,中、晚幼红细胞为细颗粒弥散状分布,成熟红细胞亦可为阳性。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缺铁性贫血、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海洋性贫血)的幼红细胞PAS染色阳性率也较高。溶血性贫血的幼红细胞PAS染色部分为弱阳性。巨幼细胞性贫血大多数病例为阴性,但有少数病例可见弱阳性和中等强度阳性。

(7)戈-谢细胞呈强阳性反应。

(8)尼曼-匹克细胞为阴性或弱阳性,空泡中心阴性。

(9)非霍奇金淋巴瘤(NHL)PAS呈阴性或阳性反应,阳性反应物为中粗颗粒、粗颗粒散在分布。

(10)Reed-Sternberg细胞则为弱阳性或阴性反应。

(11)骨髓内转移性腺癌细胞PAS呈强阳性反应,表现为红色颗粒或块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