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心脑血管疾病中医辨证

心脑血管疾病中医辨证

时间:2023-06-2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中医学认为,人体是一个以心为主宰,五脏为中心,通过经络“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联系的有机整体。整体观念也融贯于中医学的治疗用药之中。在生理方面,中医学认为人体通过内在的调节功能,保持着人体与自然界的统一。所以,社会的变迁可造成人群体质和发病的差异,这就是中医学诊治疾病非常重视社会环境的原因所在。辨证论治是中医学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基本思路,是中医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之一。

(一)整体观念

中医理论体系有诸多特征,其中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是最基本、最重要的特点。整体观念主要包括人体自身、人与自然、人与环境3方面的内容。

观念一: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中医学认为,人体是一个以心为主宰,五脏为中心,通过经络“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联系的有机整体。就形体结构而言,任何局部都是整体的一个组成部分,与整体密切相连;就基本物质而言,各组织器官活动的物质是同一的(即精、气、血、津液);就功能活动而言,结构上的整体性和基本物质的统一性,决定了各种不同功能活动之间的密切相关性。彼此之间相互协调,互相制约,共同完成人体的生理活动,从而表现出生命活动的整体联系。

在分析疾病的病因病机时,亦立足于整体,着眼于局部病变的整体病理反应。主要体现在病变的相互影响和传变,如脏与脏、腑与腑、脏与腑、脏腑与形体官窍之间,均可通过经络的感传作用而相互影响,发生疾病的转变。因此,通过观察分析五官、形体、色脉等外在的病理表现,就可判断内在脏腑的病理变化。所以,中医的诊法是通过察脉、验舌,以及观察体表的变化,测知内脏及全身功能活动的识病方法,是整体观念指导下的创举。

整体观念也融贯于中医学的治疗用药之中。对于局部的病变,不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是主张通过整体加以调治,如齿龈红肿疼痛可以通过清泻胃火治愈,因为足阳明胃经循行于此。

观念二: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

在生理方面,中医学认为人体通过内在的调节功能,保持着人体与自然界的统一。人体的阴阳气血、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受昼夜晨昏、地理环境、自然环境的影响。

中医对疾病的诊治用药,强调结合机体的内外因素进行全面考虑,对任何疾病都不能孤立地看待,应该联系四时气候、地方水土、生活习惯、性情好恶、体质强弱、年龄性别、职业特点等,运用望、闻、问、切的诊病方法,全面地了解病情,准确地把握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等,才能作出正确的诊断与治疗。在具体处方用药时,还应结合具体的地理环境及气候特点,才能取得理想的疗效。

观念三: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

每一个人都是社会群体之一,社会环境的不同可造成人们身心功能上的某些差异。社会地位的不同,经济状态的差异,可使身心功能产生诸多的差别。社会的进步,无疑给人们的健康带来更多的益处,但同时也会给人类健康带来一些新的不利因素。另外,随着社会环境的改变,人们的人生、价值取向和生活方式也会改变,一些新的身心疾病就会产生,如焦虑、头痛、眩晕、失眠、心悸等病症。所以,社会的变迁可造成人群体质和发病的差异,这就是中医学诊治疾病非常重视社会环境的原因所在。

(二)辨证论治

辨证论治是中医学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基本思路,是中医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之一。辨证的任务是分析疾病,寻找疾病过程中某一阶段的主要矛盾或矛盾的主要方面;论治则是采取相应的措施,对所找出的主要矛盾进行治疗。

所谓辨证,就是将四诊所搜集的症状、体征及其他资料,在中医理论指导下进行分析,辨清其原因、性质、部位、邪正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候,这一识病方法就是辨证。因此,辨证的过程就是医生从机体反应性的角度来认识临床表现的内在联系,并以此反映疾病本质的思维过程。所谓论治,是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辨证是确定治疗方法的前提和依据,论治是辨证的目的。通过论治的效果,可以检验辨证是否正确。所以,辨证论治的过程,就是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过程,是指导中医临床医学的基本原则。

辨证论治的原则要求人们辩证地看待病与证的关系。既要重视一病可能出现的多种证候,又要关注不同的病可以出现相同性质的证候,因而临床实践中常有“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的方法。

总之,中医治病注重于病机的异同,其次才是病的异同。所谓“证同治亦同,证异治亦异”,即指相同的病机可以表现为相同的证候,不同的病机表现为不同的证候。病机体现着疾病特定阶段的病理本质,是该阶段的主要矛盾,决定了疾病在此阶段所表现的证候。显然这种针对疾病发展变化过程中,不同质的矛盾用不同质的方法进行解决的原则,就是辨证论治的精神实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