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颅内动脉瘤导致蛛网膜下腔出血

颅内动脉瘤导致蛛网膜下腔出血

时间:2023-06-2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蛛网膜下腔出血通常为脑底部或脑表面的病变血管破裂,血液直接流入蛛网膜下腔引起的一种临床综合征,占急性脑卒中的10%左右。1.再出血 再出血是蛛网膜下腔出血主要的急性并发症,指病情稳定后再次发生剧烈头痛、呕吐、昏迷、颈强、脑脊液为鲜红色。3.急性或亚急性脑积水 起病1周内有15%~20%的患者发生急性脑积水,由于血液进入脑室系统和蛛网膜下腔形成血凝块阻碍脑脊液循环通路所致。

蛛网膜下腔出血通常为脑底部或脑表面的病变血管破裂,血液直接流入蛛网膜下腔引起的一种临床综合征,占急性脑卒中的10%左右。颅内动脉瘤是最常见的病因(占50%~80%);另外,还可见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所致梭形动脉瘤及感染所致的真菌性动脉瘤等;血管畸形约占病因的10%,其中动脉-静脉畸形占血管畸形的80%,多见于青年人。

临床表现差异较大,轻者可没有明显临床症状和体征,重者可突然昏迷甚至死亡。以中青年发病居多,起病突然(数秒或数分钟内发生),多数患者发病前有明显诱因(剧烈运动、过度疲劳、用力排便、情绪激动等)。

主要症状为头痛,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典型表现是突发异常剧烈全头痛,患者常将头痛描述为“一生中经历的最严重的头痛”,并伴有恶心、呕吐。头痛可持续数日不变,2周后逐渐减轻,如头痛再次加重,常提示动脉瘤再次出血。局部头痛常可提示破裂动脉瘤的部位。患者颈项强直、脑膜刺激征阳性,老年、衰弱患者或小量出血者,可无明显脑膜刺激征。20%患者眼底可见玻璃体下片块状出血,发病1小时内即可出现,是急性颅内压增高和眼静脉回流受阻所致,对诊断具有提示性。

常见并发症如下。

1.再出血 再出血是蛛网膜下腔出血主要的急性并发症,指病情稳定后再次发生剧烈头痛、呕吐、昏迷、颈强、脑脊液为鲜红色。20%的动脉瘤患者病后10~14天可发生再出血,使死亡率增加约1倍。

2.脑血管痉挛 脑血管痉挛是死亡和致残的重要原因。痉挛严重程度与出血量相关。临床症状取决于发生痉挛的血管,常见症状是意识障碍、局灶神经体征如偏瘫等,但体征对载瘤动脉无定位价值。病后3~5天开始发生,5~14天为迟发性血管痉挛高峰期,2~4周逐渐消失。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或脑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可确诊。

3.急性或亚急性脑积水 起病1周内有15%~20%的患者发生急性脑积水,由于血液进入脑室系统和蛛网膜下腔形成血凝块阻碍脑脊液循环通路所致。轻者仅有嗜睡、近记忆受损,可有上视受限、展神经瘫痪、下肢腱反射亢进等,严重者可造成颅内高压,甚至脑疝。亚急性脑积水发生于起病数周后,表现为隐袭出现的痴呆、步态异常和尿失禁。

4.其他5%~10%的患者发生癫发作,少数患者发生低钠血症。

脑梗死、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鉴别见表2-1、2-2。

表2-1 脑梗死与脑出血的鉴别

表2-2 蛛网膜下腔出血与脑出血的鉴别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