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血管内介入治疗

血管内介入治疗

时间:2023-06-2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约5%的患者发生支架内再狭窄,原则上阿司匹林和波立维联合服用至少半年,半年内复查血管超声,了解支架内的血流情况,如条件许可最好在1年后复查脑血管造影,必要时可再次行介入治疗,扩张支架或通过外科手术恢复血管的通畅。

(一)概 述

神经科的血管内介入治疗即介入神经放射学,是介入医学的一种,是指在X线的监控和导引下,在计算机控制的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系统(DSA)的支持下,通过穿刺血管,使导管经过特制的导入器进入血管内腔,到达脑血管病变部位,然后利用导管对神经系统血管病变进行诊断和治疗,达到栓塞、溶解、扩张、血管成形和抗肿瘤等治疗目的的治疗方法。该方法的最大优点是避免开颅手术带来的组织创伤,适应性广、操作简单、创伤小、疗效确切、并发症少,具有其他诊治手段无可比拟的优势。

神经介入治疗包括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动脉溶栓术、脑静脉窦溶栓术、脑血管的球囊扩张成形术、支架置入术、脑动脉瘤栓塞术、脑动脉-静脉畸形栓塞术、脑动脉-静脉瘘栓塞术、颅内肿瘤手术前供血血管栓塞以及动脉内化疗术等。主要并发症包括麻醉意外、造影剂过敏及造影剂相关肾功能不全、血管痉挛、栓塞或破裂出血、穿刺点损伤及血肿等,并发症发生率约为1%。

(二)支架置入术

支架置入术是神经介入治疗的一种重要方法,通过穿刺股动脉,将把带有气囊的导管导入到血管狭窄处进行扩张,然后导入特制的金属支架置入到血管狭窄处,展开支架,使管腔扩大,从而达到恢复血管原有管径及血流。如在颈动脉、椎基底动脉、锁骨下动脉以及颅内血管放入支架,可分别治疗各处的狭窄。

支架置入的原则是颅外血管狭窄要达到50%以上,并且有血管狭窄引发的症状,或者斑块不稳定,随时有脱落的可能;颅内的血管狭窄程度要达到70%以上,并且有血管狭窄引起的症状。支架置入术属于有创操作,本身就有一定的风险,医师会严格按照标准,同时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治疗方案。

支架置入后除非特殊情况,一般不用取出。因为血管内支架是由医用合金制造的,是一种一次性置入物,人体不会有排斥反应。支架放置后血管内膜会逐渐增生,覆盖支架表面,形成新的血管内壁,支架就融合在人体组织中,对血管的功能没有任何影响,所以说支架没有使用期限。

放置支架后为了避免支架内形成血栓,需要服用抗血小板聚集药物,目前一般为每天口服阿司匹林肠溶片300毫克加氯吡格雷(波立维)75毫克,如患者能耐受(无胃肠道反应及出血表现)建议至少服用3~6个月,条件许可服用1年,此后每天服用阿司匹林肠溶片100毫克加氯吡格雷75毫克即可,建议终身服药。服药期间注意尽量避免外伤,如有出血倾向(皮下瘀斑、牙龈出血、黑粪)请在医生指导下调整药物剂量,以免发生危险。

约5%的患者发生支架内再狭窄,原则上阿司匹林和波立维联合服用至少半年,半年内复查血管超声,了解支架内的血流情况,如条件许可最好在1年后复查脑血管造影,必要时可再次行介入治疗,扩张支架或通过外科手术恢复血管的通畅。

脑血管的支架和心脏支架

脑血管支架从结构和原理上与心脏支架一样,但是在临床应用上有所不同。脑血管支架在适应证选择上更为严格,因为脑血管的管壁较薄,而且周围几乎没有肌肉组织包裹,在释放支架时压力太大有可能会出现血管破裂,导致蛛网膜下腔出血。心脏血管壁较厚,周围是肌肉组织,血管破裂的情况极为少见。另外,脑对缺血极为敏感,血管放置支架时脱落的小斑块会造成脑栓塞,严重的造成患者偏瘫、失语;而心脏血管吻合较丰富,小斑块脱落的影响要小得多。

(三)球囊扩张血管成形术

单纯利用带气囊的导管导入血管狭窄处进行扩张,达到恢复血管正常的管径,从而使血流恢复正常的一种治疗方法。这种方法开展得比支架置入术要早,曾经一度被支架置入术所取代,但最近的研究证明,在支架无法导入的狭窄性病变和颅内的血管狭窄病变治疗中,球囊扩张成形术有其独特的优势。

(四)动脉溶栓术

对以下脑卒中患者可以进行动脉溶栓术:年龄<80岁,有明显的神经功能障碍,如意识障碍、偏瘫、失语等,且逐渐加重,持续1小时以上,头颅CT提示无新鲜梗死灶形成,且排除外脑出血或其他明显的颅内疾患,发病时间在6小时之内(椎-基底动脉系统可以在24~72小时)。首先进行全脑血管造影以明确病变血管的位置,然后通过微导管(直径1毫米左右)直接注射溶栓药物(尿激酶或r-tPA),必要时还可以使用微导丝“捣碎”血栓。溶栓后若发现有血管狭窄,且狭窄程度较高,如不治疗有可能短期内再次闭塞,还需要放置支架或者进行球囊扩张。

动脉溶栓通过导管直接给药,局部药物浓度大,治疗更有针对性,同时可以使用机械方法捣碎血栓,溶栓效果要好于静脉溶栓,但其需要神经内科、影像科、导管室等众多的医务人员高效合作,所以准备时间长,而且材料价格昂贵。静脉溶栓操作简便、准备时间短,药物价格相对便宜,应用比较广泛,但药物经静脉全身分布,针对性略差。这两种治疗方法各有优缺点,具体采用什么方式应该由专业医师来确定,同时还需患者和家属的理解和配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