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RI检查是一项系统工程。检查前,医务人员应询问病史,明确检查目的和要求,制定相应的扫描方案。常规扫描方向应包括横轴面,根据需要可加扫矢状面、冠状面或任意斜面,以确定病变位置及其与周围器官、大血管的关系。扫描层面应至少在一个方向覆盖整个病灶与邻近结构,层厚3~8 mm,层间隔0~2 mm。层数选择应既覆盖病变区,又不延长扫描时间,一般取12~16层。矩阵一般取256×256。头部检查时,T1WI、T2WI、FLAIR、DWI应是基本的扫描序列。体部检查时,T1WI、T2WI、脂肪抑制T2WI或双回波成像应是基本的扫描序列。需要进行对比剂增强扫描时,应将相关注意事项告知患者,并要求病人或其代理人履行对比剂增强扫描知情同意签字手续。
注意选择合适的成像线圈,如专用头线圈、头颈联合线圈、脊柱表面线圈、关节线圈、相控阵线圈等,以获得较好的SNR。在确认患者无MRI检查禁忌证时,方可将病人带入扫描室,嘱其躺在检查床上。适当定位后,可将病人输送至预定的扫描位置,尔后开始MRI扫描。一个病人的检查时间应为15~30 min。时间过长,可能出现身体运动,影响图像质量。对于急诊和危重病人,为避免在移动或扫描过程中发生意外,应尽可能在临床医师陪同和看护下进行MRI检查。对婴幼儿和烦躁不安的病人,应给予适量的镇静药。扫描结束后,除对采集的数据照相、存档外,还需要在工作站绘制动态增强曲线、灌注曲线、测量ADC值、制作ADC图、分析MRS谱线等工作。在三甲医院和教学医院,上述工作可在医师指导下,由熟悉业务的技术员完成。最后,医师阅览全部图像,写出诊断报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