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如何应用评价乳腺癌新辅助化疗的疗效

如何应用评价乳腺癌新辅助化疗的疗效

时间:2023-06-2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对乳腺癌病人进行新辅助化疗后,可以通过MRI检查在化疗早期评估疗效,预测肿物的反应。结合瘤体缩小和ECU减低,预测化疗反应的准确性达93%。DCE显示化疗后肿瘤增强速率显著降低,血流量减少。化疗后TIC的不同表现可能反映肿瘤的不同残存状态,还有助于定性诊断。化疗后肿物的强化峰值到达时间较化疗前延迟,TIC曲线右移。左侧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新辅助化疗前、后DWI表现对照。ADC值由化疗前1.14升至化疗后1.55

对乳腺癌病人进行新辅助化疗后,可以通过MRI检查在化疗早期评估疗效,预测肿物的反应。采用的MR成像技术主要有GRE动态增强扫描(DCE)、弥散加权成像(DWI)和质子磁共振波谱(1H-MRS)检查。

DCE T1WI从以下几个方面评价肿瘤反应。①病灶大小。在化疗后早期观察肿瘤的大小变化,可预测肿瘤对化疗的最终反应。研究发现在病理改变完全缓解的病例中,化疗一个周期后肿瘤缩小率大于45%。②早期对比增强(early contrast uptake, ECU)。研究发现敏感肿瘤在化疗两个周期后ECU明显下降。结合瘤体缩小和ECU减低,预测化疗反应的准确性达93%。③TIC变化。DCE显示化疗后肿瘤增强速率显著降低,血流量减少。TIC发生降级改变,可由Ⅲ型降为Ⅱ型或Ⅰ型(图77)。化疗后TIC的不同表现可能反映肿瘤的不同残存状态,还有助于定性诊断。④强化峰值。化疗后肿物的强化峰值到达时间较化疗前延迟,TIC曲线右移。研究表明,有反应肿瘤的达峰时间可由化疗前的3分钟延迟至化疗后的4~5分钟,强化峰值百分数可由化疗前的137.4%±42.7%降至化疗后的76.3%±63.3%。

恶性肿瘤在化疗后进行DWI检查时,有反应肿瘤的ADC值在早期即出现明显升高,而且这种由低到高的转变通常先于肿瘤体积的改变,相应地在DWI表现为信号强度减低(图78)。1H-MRS检查时,有反应肿瘤的胆碱共振峰降低或缺失,定量测定提示肿瘤组织内总胆碱含量降低。Meisamy等的研究结果显示,所有“有反应肿瘤”在首次化疗后(24 h内)胆碱含量下降;而“无反应肿瘤”的胆碱含量无明显变化,依然保持在化疗前的高水平,提示肿瘤对化疗药物不敏感。

图77 乳腺癌新辅助化疗后MRI评估疗效

女性,46岁。主诉无意间发现右乳肿物。右侧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新辅助化疗前、后MRI表现对照。A.化疗前FSE T1WI(上图)与FSPGR动态增强扫描T1WI(下图);B.瘤体与正常腺体的二种TIC曲线;C.化疗后MRI复查,FSE T1WI(上图)与动态增强扫描T1WI(下图),瘤体明显变小,强化程度减弱;D.化疗后肿物的TIC曲线由Ⅲ型转变为Ⅱ型,强化幅度减弱而正常腺体的曲线形态变化不明显

图78 乳腺癌新辅助化疗后MRI评估疗效

女,51岁。发现左乳外侧肿物5天。左侧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新辅助化疗前、后DWI表现对照。A.化疗前FSE T1WI(上图)与DWI(下图);B.化疗后复查FSE T1WI(上图)与DWI(下图)。比较发现,左乳外上象限肿物在化疗后体积变小,DWI信号强度减低(箭)。ADC值由化疗前1.14升至化疗后1.55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