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颈癌是妇科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原位癌多见于30-35岁,浸润癌多见于50-55岁。MRI的诊断价值优于超声和CT检查。在T2WI,宫颈癌表现为低信号的宫颈间质内出现异常高信号(图87)。在DWI(b=800~1 000 s/mm2),癌灶一般呈高信号。化疗后,肿瘤在T2WI信号强度降低。放射治疗后,肿物可因坏死、出血、纤维化等改变呈混杂信号强度。在FSE T1WI,癌灶多呈中等信号,与正常结构不易分辨。静脉注射钆对比剂后T1WI动态增强扫描时,癌组织于30~60秒明显强化,在延迟期强化减弱,呈相对低信号。利用本病早期快速强化的特点,可以鉴别肿瘤复发与瘢痕组织。需要指出,目前的MRI不能显示宫颈癌Ia期和CIS病变。本病蔓延方式以直接侵犯和淋巴结转移为主,血行转移少见。
图87 宫颈癌MRI表现
女性,40岁。阴道出血1个月。A.子宫矢状面FSE T2WI,宫颈前部呈斑片状高信号(*);B、D.注射对比剂后FSPGR动态增强扫描,宫颈病变早期强化明显,而后逐渐减弱;E.宫颈轴面DWI,病变呈明显高信号(箭);F.增强扫描延迟期,病变呈相对低信号(箭)
子宫内膜癌多见于绝经期或绝经后妇女,发病年龄高峰为60岁。在T2WI,肿物通常呈稍高信号(高于结合带,低于正常内膜)。瘤体较大时,T2WI显示子宫内膜高信号区增宽,边缘不规则,内膜厚度大于8 mm。肿瘤发生坏死、出血时,肿物往往呈高、低信号混杂的占位效应。在DWI(b=800~1 000 s/ mm2),癌灶呈高信号,ADC值降低,平均为0.86×10-3 mm2/s(良性内膜病变的平均ADC值为1.28×10-3 mm2/s)。在T1WI,癌灶相对于肌层多呈中等信号。T1WI动态增强扫描有助于明确肿瘤的局部浸润范围。在动脉期,内膜癌灶的强化弱于邻近肌层;在延迟期,癌灶的强化程度有所进展,肿瘤与肌层之间的对比减小,但肿瘤的信号强度仍弱于周围肌层(图88)。宫腔内坏死组织和积液无强化表现。
子宫内膜癌首先侵犯子宫肌层,而通过淋巴和血行播散较晚。肌层受侵可表现为正常结合带局部中断、肌层局部变薄或肿瘤-肌层界面不规则。明确肿瘤浸润深度有助于评估淋巴结转移可能性:当肿瘤仅浸润邻近宫腔的深部肌层时,淋巴结转移的发生率为3%;当浸润肌层厚度过半时,转移发生率达40%。
图88 子宫内膜癌MRI表现
女性,47岁。主诉经期延长5年。A.子宫矢状面FSE T2WI显示子宫明显增大,内膜肿瘤信号不均匀、形态不规则(箭),厚度达20 mm,下部侵入宫颈管的上1/2。直肠内气体较多,气体引起的磁敏感性伪影遮掩宫颈轮廓(箭头);B、C和D分别为轴面T2WI、DWI和增强扫描延迟期图像。肿瘤浸润右侧壁肌层深度超过1/2(箭),右侧子宫角也受累(虚箭)。子宫全切手术后病理诊断:弥漫性高分化子宫内膜样腺癌,子宫体前壁下部和后壁上部见2个肌壁间平滑肌瘤(M)病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